電影中呈現的東極島救人的漁民名單
去影院看了《里斯本丸沉沒》,后勁很大。感覺需要看些、聽些什么情緒上很對立的東西來緩一緩。其實看電影之前我做了很多功課,也了解了歷史背景,和片中的大致內容,也預計會很感動。看的時候,的確好幾個場景流淚,但總體感覺還是跟想象的有點不一樣。
第一個不一樣,就是這部電影中,中國漁民救助落水英國戰俘的場面,并不是電影的中心思想,而只是整個故事中的一部分,或者是后半段的高潮部分和前半段對船沉和戰俘自救的部分并重;第二個不一樣,就是片中并沒有刻意的營造高潮,讓幸存者感謝中國人民偉大,或者痛斥日本人兇殘,而只是各方代表在回憶,講他們的感想,鏡頭語言很克制,在某個片段自然而然的感動人。如果以某一個通行的標準來審視,這個電影似乎沒有那么主旋律。但我相信在場觀眾沒有不動容的,打動我的,往往是一個簡單的瞬間,比如說遇難戰俘弟弟的后代,拿出伯父當年寫給5歲弟弟的信,讓他照顧好母親;(在片中,正在采訪的方勵導演本人也克制不住,暫停了訪問,去屋外抽煙緩解心情);比如說94歲東極島漁民林阿根,提到當年救人,雖然他的口音聽不懂,但是他流露出簡單淳樸的笑容,就足以讓人動容。
這就是說,這個電影核心要展現的,是作為“人”的真情實感。幸存的英軍回憶長官、戰友,他們面對死亡,有的優雅赴死,有的絕望掙扎,還有的共同唱起歌曲。遇難者或幸存者家屬回憶父親、爺爺,他們可能幼年失怙,對長輩充滿了思念,有的面對長輩回國后的反常行為感到不解。中國救人者回憶把英軍藏在山洞、給他們送飯的經歷,并沒有看作什么了不起的舉動,而是作為漁民的一種本能,他們聊起當年的經歷甚至手舞足蹈,但其實他們面對的危險甚至是屠村。作為情節的紐帶,出鏡的方勵導演,如何以陌生的異國身份,獲得受訪者的信任。這個歷史事件,從故事本身吸引他,到讓他傾家蕩產的投入拍攝紀錄片、搜尋沉船,投放整版報紙廣告征集線索,邀請遇難者親屬來東極島祭奠,在電影素材足夠的情況下為了完成家屬的心愿還繼續采訪,其實正是因為他的努力共情,才贏得了相關人員的信任,才把觀眾和歷史之間的距離又拉近了一層。
在拍攝中,方勵導演并沒有口號式的煽情,而且讓受訪者的真情流露來感動觀眾。片頭就打出“本片完全基于事實”的字幕,顯示出內容考據、采訪的扎實。一切都是來自真相,發自內心。
即便是展示日軍的殘暴,也都是平實客觀的。幸存者和家屬,講到日軍運送戰俘沒有掛紅十字旗幟,船被擊中后為了防止戰俘逃生而封蓋了貨艙,船沉后又射擊落水戰俘。還有日本的軍事史專家和船長的后代接受采訪時閃爍其詞。這些內容,也沒有加入什么評價,相信觀者自有判斷。
這種真情實感,在某種程度上超越了民族大義,但又離不開民族大義。遇難的軍官和士兵,在貨艙樓梯斷裂,逃生無望的情況下英勇赴死,是為國盡忠,也展現了軍人的尊嚴。東極島漁民的出現,不只是直接救援了200多人,更重要的是導致日本士兵停止射擊,并也開始打撈落水士兵。他們也可能沒有那么清楚的了解英國人是敵是友,他們只知道有人落海應該搭救,而且是全島出動。在他們極度窮困的情況下,拿出了自己的衣服、食品。但是當村民們藏起了三個英國人,他們必然了解這可能帶來殺身之禍。而就是這三個人后來輾轉千里來到重慶,才揭開了日本人屠殺戰俘的事實。其實,就在這之前半年,美國杜立特率部空襲東京,之后在中國迫降,因為浙江沿海居民救助了飛行員,導致日本瘋狂報復,殺害了幾十萬軍民。無論這些漁民是否知曉這一背景,但是對日軍的兇殘無疑是了解的。因此他們去營救落水者,就是冒著生命危險,就是發自善良的本性。
正在日軍瘋狂射擊落水戰俘的時候,中國漁民的出現,改變了日軍的行為。在電影中,這個情節并沒有著力去體現,因為這背后有復雜的原因。有可能中國漁民的行為激發了日本人的天良,有可能日軍擔心目擊者的出現,會讓他們的暴行曝光。但是方勵導演在后來的采訪中說,跟據采訪,押運戰俘、封閉船艙和開槍射擊的,是日本陸軍,而后來救人的,是周邊趕來的船只,屬于海軍。當然,陸軍和海軍并非有無人性之別,恐怕一兩句難以說清。
片中最著力體現的,就是人和人之間的感情。方勵導演自己也提到,這樣一出慘劇,導致800多個家庭破裂,不能湮滅的歷史中。他需要通過這部片子,這種行為,讓亡魂得以安息,讓眾多家庭得知真相之后能夠欣慰。也可能有人會想,雖然那時候英國是盟軍,但畢竟是駐扎在當時的殖民地香港的,此前此后英國也有對中國不友好的行為。且不論這些人該不該救,就是通過這么一部片子,讓中國觀眾和這些英國人共情,應不應該?我自己都思索過這樣的問題。但事實上,觀眾們都被打動。這就說明,人類的親情是共通的,救死扶傷是高尚且發自內心的。這部片子,撫慰了眾多家庭,宣揚了一些最基本的美好的東西,就有足夠的意義。
這使我想起深圳發生的殺害日本兒童事件。不管你懷有什么錯誤的、或者是自以為正確的認知,向兒童下毒手,就是違背了最基本的人倫,就是蹂躪了人類最美好的情感,是最最卑怯無恥的行為。和當年日本侵略者殺害中國婦孺,本質上是沒有區別的。還有那些附和叫好的看客,連基本的善惡觀念都沒有,和殺人者共情,是精神上的從犯。這種違背公序良俗的想法乃至行為,別說不符合中國人的傳統,簡直是自我放棄作為人的資格。他們不知道如何區分對錯,缺乏基本的是非認知。如果他們有侵略別國的機會,只會激發獸性;如果需要他們保衛國家,他們也絕不會付出犧牲。
對于每個思維正常的人而言,悼念、反思,都是出于對生命逝去的同情;或者是對輿論環境、社會矛盾的擔憂;這都可以算是憂國憂民的本心。中國號稱禮儀之邦,這所謂禮儀,是一種約束大家行為的共識或者觀念。80年前吃不飽穿不暖的漁民,尚且舍生取義;而在現代文化科技熏陶下的一代,反而喪失了根本的人性。更有甚者,還有人認為這種悼念和反思,是表演、是煽動、是受人指使,應該嚴查。這種用心之險惡,甚至超出殺人的兇手。因為他們并不是愚昧的從眾者,他們有文化、知道如何挑動輿論,這種刻意的引導,是出于一己私利,他們認同的,是百試不爽的效果,是滾滾而來的流量。但結果上,不但污蔑了真誠的人心,也給國家希望平息事端的努力抹黑。但正是這些人,反而可以在社交平臺大行其道;心懷正直的人,卻不得不緘口不言。如果說,在人類最樸素的情感上,都出現劣幣驅逐良幣,那喊再多的口號,立更多的典型,也是空中樓閣。
為逝去的兒童獻一束鮮花,為《里斯本丸沉沒》支持一張票,都是積小善而明大義。即使是電影《里斯本丸沉沒》里講述了日軍的暴虐,也不能和當前普通的日本人民混為一談。只可惜,這部電影排片有限,對電影有所了解的人也不太多。我想,對這部電影的社會價值,恐怕難以期望太多,但哪怕是喚回人的一點點良知,使偏狹的、怯懦的人回歸一點點正常,也是有益的。
方勵導演在采訪中說,下一步打算籌集資金拍攝馬航370的片子,去追尋事件的真相。如果能夠實現,那真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希望方勵導演健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