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寶馬逆勢而行,宣布全面退出“價格戰”,并對旗下大部分車型的售價進行了往上的調整,其中3系和i3的價格回調幅度達2-3萬元之間。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漲價之后的首周,寶馬的銷量竟然迎來了一波上漲。數據顯示漲價前,即7月份第2周(7月8日至7月14日)寶馬的銷量為10505臺,而7月份第3周(7月15日至7月21日)的銷量為12521,環比增長19%。
這既漲又漲的“破天富貴”,讓寶馬徹底支棱起來了,不僅對宣布退出“價格戰”后的來購車的消費者加價,就連早在5月底6月交了定金簽了購車合同7月12日后才來提車的消費者都被要求臨時加價3萬元,否則拒不交付。
然而漲價后銷量的增長勢頭維持了不到兩周,寶馬的銷量再一次踩空,連續兩個月下滑,其中8月份的銷量相比漲價前的6月份,更是近乎被腰斬。
退出價格戰有多硬氣,現在就有多狼狽,說的正是現在的寶馬。
根據最新的銷量數據,8月份寶馬銷量僅有34846臺。作為對比,與其穿同一褲衩的奔馳8月份銷量為49506臺,奧迪則為47900臺,均將寶馬遠遠甩開。
另一邊廂,早就宣言要革BBA的“命”的理想汽車在8月繼續憑借48122臺的銷量登頂造車新勢力,繼續踐行著自己的豪言壯志。
回到寶馬自身上來比較,2023年8月寶馬的銷量為60166臺,相比現在的3.4萬臺,同比接近被腰斬。而環比方面,漲價前的6月份,寶馬的銷量為55554臺,7月份為48938臺。相比6月份,7月和8月銷量環比下滑11.9%和28.8%。
單一車型(車系)上,寶馬i3的銷量已經從6月份的6952臺,下滑到了4083臺,降幅達41%,主銷的3系和X3的下滑幅度也分別來到了15.4%和18.3%。20萬的寶馬3系比造車新手的小米的丐版SU7還要便宜,但還是賣不過SU7。
面對如此窘境,真的不知道寶馬汽車會不會后悔,退出價格戰的決定。
實際上這場中國汽車市場歷史上最為激烈的“價格戰”可以追溯到2023年初特斯拉降價。為了保住市場份額,中國寶馬也迅速加入了“價格戰”。據數據顯示,加入價格戰后,2023年寶馬汽車的整體折扣率來到了17.66%,高于行業平均水平。
進入2024年后,寶馬汽車更是徹底撕掉了自己“豪華”的面具,整體折扣率在6月份攀升到歷史最高點,達到28%。而同期,中國汽車市場平均折扣率為14%。
然而,即便如此,寶馬依舊難以扭轉在中國市場持續下滑的勢頭。據統計今年上半年,寶馬在華銷量為37.5萬臺,同比下滑4.2%。
作為世界著名豪華品牌,寶馬哪受過此等窩囊氣,于是跳出來宣布“我不跟你們無下限地比誰的價格更低了,我要專注于提升業務質量”。
這一幕像極了,我小時候跟別人打架,眼看打不贏了,于是氣急敗壞地給對手來了一句“我不跟你們玩了”!
實際上,到了這一刻寶馬或許還不明白打敗自己的不是別人,而是他們自己。
雖然汽車電動化目前還存在很多爭議,但是電動化無可否認已經是全球汽車工業發展的趨勢。回望過去,寶馬對旗下車型進行電動化的嘗試其實不晚。早在2011年2月寶馬就發布了旗下新能源汽車品牌——寶馬“i”品牌。之后寶馬i3和i8相繼面世,但都是“油改電”產品。
十多年前的i3頂著寶馬的品牌光環還能賣出四五十萬的價格,但是十多年后的今天i3依然還是“油改電”。相比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的國產新能源品牌,i3的產品力沒有任何優勢可言:比性能比不過,比能耗比不過,比配置比不過,比舒適性比不過,比性價比比不過,比智能化還比不過。
所以,對中國消費者來說,以前選擇你是因為我們以前沒得選,但是現在市場環境已經不同往日了,是我們愿不愿意選不選擇你的問題了。
寶馬想要繼續維持原有的江湖地位,就必須放下曾經靠著品牌光環就能“躺贏”的思維,積極擁抱新能源并拿出有足夠誠意的產品來,靠漲價來維持豪華品牌的尊嚴靠漲價肯定是行不通的。
畢竟過往的故事總有一天會講不下去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