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我們提到,范蠡在離開越國后曾寫信勸告文種也離開勾踐,信中提到勾踐為人長頸鳥嘴,可以共患難,不能共享樂。那么我們就會有個疑問。以范蠡的聰明,應該早就知道勾踐的為人,那他為什么還要幫助勾踐滅吳呢?
首先要聲明,范蠡和吳國沒有任何個人恩怨,翻遍史書你也找不到任何蛛絲馬跡。其次,以范蠡的智慧他也不可能直到滅吳之后才看出勾踐的嘴臉。早就知道勾踐的為人,又和吳國無冤無仇,范蠡為什么還要盡心竭力地輔佐勾踐強大越國,滅亡吳國呢?
回看范蠡的身世和經歷我們就會恍然大悟。
范蠡雖是越國大夫,但其實是楚國人,而且出身貧賤。也就是說他天生不是貴族。按照周朝的祖制,不是貴族是不能當官的。楚國宛地三戶人(今河南省淅川縣滔河鄉)范蠡不是貴族,但卻酷愛讀書,博覽群書,才學過人。讀書的目的當然是為了做官,可惜在楚國他沒有出人頭地的機會,因為楚國堅持非貴族不得入仕。幸運的是,范蠡生在春秋晚期,這是一個諸侯爭霸向戰國紛爭轉變的時代,隨著各個諸侯國之間的爭斗愈演愈烈,人才逐漸成了各個諸侯國競相爭奪的搶手貨。只要你是人才,不怕沒有用武之地。更幸運的是范蠡遇到了文種。文種當時是楚宛令,自認懷才不遇,與范蠡惺惺相惜,交往甚密。于是文種帶著范蠡一起開始了跳槽求職之路。其實他們最初是想去吳國應聘的。可是看到吳國有孫武和伍子胥這樣的能人,怕人才濟濟,不被重用。所以最后來到了抱負遠大的越王勾踐身邊,并雙雙得到了重用。成為大夫。后來二人也輔佐勾踐富國強兵,最終滅了吳國。
從范蠡的身世和經歷上我們不難看出,范蠡來到越國第一是為了改變人生境遇,第二更是為了讀書人的理想和抱負——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胸懷天下、腹有良謀的讀書人,越國是他實現人生理想的最佳平臺。因為越國希望圖強,范蠡能在此得到重用。所謂言必聽、計必從。所以雖然范蠡深知勾踐之為人定會兔死狗烹,未到功成,又怎會身退?
還有一個問題,范蠡既然是商業奇才,為什么不一開始就經商,何必非要先去做官呢?這里有兩個原因:
一、經商雖然能賺錢,但是在我國古代商人一直社會地位不高。士農工商,商人比工匠地位還低。商業也被稱為末業,也就是最后一名。所以如果經商與做官兩條路選的話,讀書人肯定選做官。
二、范蠡的商業才能是師從于春秋時的著名經濟學家計然。而計然成為范蠡的老師的時候,范蠡已經是越國的大夫了。
范蠡的確很聰明,功成身退之后,三次散盡家財,三次成為巨富,最后善終在陶丘。社會、人生都看得很透,可以說他是得了大道之人。不過他也有心碎的時候,可是他總能泰然處之,下一期我將帶領大家走進范蠡晚年的人生,領略范蠡的人生大智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