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醫院神經外科在顯微鏡下成功治療一位頸動脈狹窄合并頸椎病的老年患者并取得良好的臨床效果,標志著北京醫院神經外科張東教授團隊在攻堅克難、盡心竭力保障復雜疑難患者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征程上又取得新的突破。
患者為65歲女性,3個月前出現持續性頭暈,頸部CTA(CT血管造影術)檢查發現雙側頸動脈狹窄,2個月前出現走路不穩、四肢麻木并伴有枕項部脹痛,頸椎MRI(核磁共振)檢查提示,頸4-5、頸5-6椎間盤向后突出,硬膜囊、頸髓受壓,頸4-5椎間隙水平椎管局部狹窄等。
北京醫院神經外科團隊在入院后的綜合評估中發現,該老年患者雙側頸動脈狹窄均為重度狹窄,但右側導致狹窄的斑塊為軟斑,隨時有斑塊破裂導致腦梗死的可能;頸4-5椎間盤向后突出壓迫硬膜及脊髓明顯,也需要盡快進行手術。擺在醫生面前的難題是,由于患者同時患有兩種疾病,用傳統治療方法需施行兩次手術,不僅對患者身體損傷大、不利于術后康復,而且從狹窄頸內動脈一側作為入路行椎間盤切除+椎間植骨融合術風險很大,對術者技術要求極高。
一定要盡最大努力降低腦梗風險、降低脊髓損傷風險,來挽救患者生命!神經外科張東教授團隊經綜合評估和反復討論后,決定放棄傳統分次手術的做法,改為在顯微鏡下用同一入路行“右側頸動脈內膜剝脫術聯合頸椎間盤切除+椎間植骨融合術”,這樣可使患者一次全麻做兩種手術,進而使損傷最小化,且出血少,術后恢復較快。
此次手術的超高難度主要體現在4個方面:一是由于軟斑導致頸動脈狹窄,因此術中對頸動脈要避免牽拉,防止斑塊脫落導致血栓形成,這種特殊要求難度很大;二是患者行內膜剝脫需要使用抗聚藥物,因此對于椎間盤摘除術止血要求極高,以免出現術后血腫;三是患者椎間盤鈣化,不能完全用髓核鉗咬除,須用高速磨鉆一點一點地磨除才能避免損傷脊髓;四是在顯微鏡下剝脫頸動脈內膜手法也須格外輕柔,夾閉頸動脈時要求精準,才能避免對狹窄頸動脈的刺激。必須保障手術質量和患者安全!張東教授團隊進行多次討論,充分考慮手術中可能出現的種種情況并做好全面的應對預案,最終形成適合該患者的治療方案。
左圖示雙側頸動脈狹窄,右圖示頸椎間盤突出
謀定而后動。北京醫院神經外科張東教授團隊隨即著手為該患者進行了手術治療。在顯微鏡下,按照術前制定的周密計劃,憑借扎實過硬的手術能力和積淀豐厚的手術經驗,張東教授團隊穩妥有序地進行頸椎間盤切除、椎間植骨融合術及頸動脈內膜剝脫術。得益于手術麻醉科的全程保駕護航,手術整個過程很順利,患者安返病房,平穩恢復后順利出院。后續對該患者進行隨訪,患者頭暈、肢體麻木、行走不穩等癥狀消失,達到了良好的治療效果。
圖為術中所剝脫的頸動脈斑塊
圖為術后復查頸椎MRI,顯示頸4/5椎間盤突出已完全消失
長期以來,臨床上對于頸動脈狹窄、頸椎間盤突出患者,針對病灶的根治療法——頸動脈內膜剝脫、椎間盤切除椎間植骨融合術,應該是普遍采用的治療策略。
但是,行內膜剝脫需要使用抗血小板藥物,椎間盤摘除術止血要求嚴格,以免出現術后血腫。如果能克服術中止血問題,在一次全麻下同時行頸動脈內膜剝脫聯合椎間盤切除椎間植骨融合術,患者不僅可以減少一次手術痛苦,而且可以明顯降低多次全麻所造成的風險累加。
再加上,右側頸動脈內膜剝脫和頸椎間盤切除椎間植骨融合術,所使用手術通路完全相同,均為食管氣管外側的筋膜。如果一次同期完成兩個手術,不僅減少患者所受痛苦,而且將避免因瘢痕所造成的二次手術暴露困難及副損傷增大風險。
生命至上,矢志為民。此次北京醫院神經外科張東教授團隊對該患者的復雜病情進行充分、精準的術前評估,制定詳細的治療方案,穩妥有序進行治療,且治療效果顯著,充分顯示了北京醫院神經外科團隊在神經外科老年復雜病例領域的綜合診治能力,進一步凸顯出國家老年醫學中心專家團隊為民排憂解難、積極探索創新的生動實踐,為更多疑難患者的治療帶來新的生命曙光。
撰稿:神經外科 王海峰
審校:神經外科 張東
醫務處 陳浩 吳鎖薇
宣傳處 孔競 賀鵬
主編:孔競 監制:杜元太
編輯制作:宣傳處 李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