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指標能最好衡量城市的溫度,承載城市的記憶?
當然是街邊的小店。
小店不僅是普通家庭的生計,也是大家釋放善意的出口——他們星羅密布在城市的街頭巷尾,用提供愛心餐、提供就業崗位、工藝品銷售渠道等方式釋放善意,來幫助另一些暫時深陷困境的人們。
但小店們也面臨房租成本、夫妻店人手短缺、小店人員培訓難、資金周轉、不懂品牌宣傳推廣、無力推廣自己等現實壓力。
他們也需要被看見,需要被幫助。
在這個背景下,人民日報文化傳媒和度小滿推出了公益推廣計劃“閃耀的小店”,將在全國范圍內招募100家小店,通過為小店提供品牌推廣、技能培訓等幫扶措施,助力小店生意增長。
本期顯微故事,就將走進一家閃耀的小店——“21樓精品咖啡·無聲計劃”。
這是一家位于珠海的咖啡店,90后老板唐奇樂在當地特殊學校義教、接觸聽障學生們后,為解決他們就業特地開的一家店。
自2022年營業至今,一直在虧損運營,全靠老板其他的業務補貼才得以維持至今。談到關于經營的話題時,老板愁容滿面。
但當被問及為什么能堅持下來時,老板說,自己只想做點好事,而且若自己停下來了,“店員怎么辦?”
雖然自己能幫助的人有限,但能幫助一個也是一個。
以下是關于這家閃耀的小店的真實故事:
文 | 楊佳
編輯 | 卓然
這是一家充滿“矛盾”的咖啡店。
在“21樓精品咖啡·無聲計劃”的最顯眼處,放著一本《征地拆遷法規匯編》,認識老板的人都知道,這是老板唐奇樂的“夢想”。
圖 | 無聲咖啡館“供奉”的《征地拆遷法規匯編》
30歲的唐奇樂是土生土長的珠海人,他從不避諱談錢、談發財。
從華南理工計算專業畢業后,不做程序員決定開咖啡店時,他也將自己的首家店選在了全珠海視野景觀最佳的地方,并且將一杯手沖咖啡賣到45元。
“21樓精品咖啡·無聲計劃”店鋪計劃搬遷時,他則是看中了門口的那棵大榕樹,認為“大樹底下好成乘涼”,才選了這里當作分店地址。
圖 | 21樓無聲計劃咖啡館
但細看店里的運營,卻和老板想要“發財”的夢想背道而馳。
在咖啡館普遍降本增效、連鎖店推出“標準化”的當下,店內不僅招聘聽障店員,還要花超出比培訓健全人更長的周期培養他們。
為了解決店員們無法“聽”的難題,店里隨處可無障礙元素,如為了讓自己不在店時,也能隨時聯系到店員,唐奇樂在店里設置了一盞“提示燈”,在手機上一點,店里燈機會亮。
圖 | 21樓無聲計劃咖啡館
并且,聽障店員還可以帶著孩子來店里,甚至有時3點就能下班、調班也不需要復雜的手續,跟老知會一聲就行。
同樣,這家店無聲咖啡店,也擁有其他“有聲”咖啡店所沒有的氛圍。
周末聽障店員程忠莉帶著她的女兒在店里,和大家印象里“聽障店員”應該自卑的刻板印象不同,程忠莉臉上隨時掛著笑容,慈愛地盯著自己的女兒。
她9歲的女兒是健全人,也是個自來熟,一邊用手語和媽媽交流,一邊說話“回懟”老板唐奇樂,有時還會充當手語老師,教好奇的客人怎么用手語溝通。
“我們店氛圍就是這樣,每天嘻嘻哈哈的”。
當然,也有許多人都問過唐奇樂:開這家咖啡店,到底能賺錢嗎?
唐奇樂算過,如果要維持這家“無聲咖啡”館的運轉,每天營業額至少需要1000元。
按照店里咖啡均價25元計算,每天至少要賣出40杯咖啡。
事實上,除了極少數“爆單”日子,店里每天的營業額遠遠達不到1000元,小店每天都要虧損數百元。若算上店里的裝修、機器投入,可以說這家店開了多久,就賠了多久。
如此矛盾、違背商業邏輯的咖啡館,能存活下來,完全是出于老板唐奇樂的“情懷”。
2021年,唐奇樂接到了珠海市特殊教育學校一位老師的電話,老師希望他能為學校的孩子們教授咖啡制作技能。正是這個電話,讓他開始接觸到了聽障學生群體。
唐奇樂記得,他第一次踏入特殊教育學校時,老師曾無奈地告訴他,社會上普遍存在一種刻板印象,認為視障人士應該去學習按摩,聽障人士則應該去工廠工作,所以留給殘障孩子的工作機會并不多。
這讓唐奇樂感到氣憤不平,他認為聽障學生在外表上與普通人無異,不應被如此安排命運。
于是,他決定開設咖啡培訓課程,至少能為這些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
圖 | 唐奇樂在特殊學校義教
“但培養聽障人做咖啡師遠比想象的難”,唐奇樂回憶說。他不僅要學習手語以便與學生們溝通,還要面對“聽不見”這一巨大挑戰。
以拉花技藝為例,健全人士在專業指導下一周就能學會,而聽障學生由于無法聽見指令,需要將拉花動作分解為30多個步驟進行反復練習,通常需要三個月才能掌握最基本的拉花圖案。
圖 | 博主“達芬奇了怪”在體驗做咖啡
當學生們完成學業,開始尋找工作時,他們遇到的困難更大。
市面上幾乎沒有咖啡店愿意聘用聽障咖啡師。唐奇樂將他們安排到了自己的“21樓精品咖啡(海景店)”里工作。
但問題很快就出現了。海景店位于珠海日月貝旁,是一家需要預約的咖啡店,擁有優越的海景,許多顧客會提前打電話預約觀景位置。
聽障店員無法處理電話預約,而且與顧客的交流也存在障礙。
手語并不是一種具有完整語法結構的語言,其語序與口語不同,受此影響,聽障店員在用紙筆交流時,他們的文字往往會顯得“冷漠”“無禮”,不少從未接觸過聽障人士的客戶,會感覺到“冒犯”。
此外,外賣小哥來取餐時,也常常因為無法與店員有效溝通而產生矛盾。
唐奇樂回憶說,曾經有顧客當著店員的面說:“殘疾人就應該好好待在家里,出來工作只會添麻煩。”
正是這些經歷,讓唐奇樂意識到普通的咖啡店并不適合聽障人士工作。因此,他萌生了開設一家“無聲咖啡”店的想法,專門招聘聽障店員。
這就是“21樓精品咖啡·無聲計劃”這家不賺錢的咖啡店的由來。
最開始開“21樓精品咖啡·無聲計劃”時,唐奇樂的家人們都沒想他能堅持下來,以為這是他一時興起。
但家人們覺得又覺得幫助殘障人就業是一件好事,于是選擇支持他。
然而,僅有家人的支持和理解,對于經營這家并不盈利的小店來說是遠遠不夠的。近些年,唐奇樂面臨的壓力與日俱增。
首先,咖啡市場的價格戰使得精品咖啡店的經營變得日益困難。
唐奇樂回憶說,10年前他開第一家咖啡店時,一杯咖啡可以賣到45元,但現在,即使他把價格降到25元,還要面對資本連鎖咖啡店推出的9.9元咖啡的競爭,生意變得非常艱難。
圖 | 店內的每一杯咖啡都附贈愛心卡
另一方面,由于“無聲計劃”店里的店員多為聽障人士,受限于他們的聽力障礙,能夠提供的服務有限,老板也不愿意去過分營銷“聽障”這個點,所以店里生意總是不溫不火的。
除此之外,培訓、招聘咖啡師也是一個難題。
與普通學校不同,特殊教育學校的學生是按照聽力損傷等級分班的,班級里學生的年齡跨度大,從11歲到17歲均有,遇上一個年齡合適又對制作咖啡有興趣的“苗子”并不容易;而社會上,也鮮有聽障人士知道相關信息,前來求職者寥寥。
外界的誤解也是無形的壓力。
有人質疑唐奇樂開店的動機,認為他獲得了巨額補貼。甚至有一些進行社會調查的團體會來到店里,以了解殘障人士的就業環境為名,直接分發問卷給店員,讓回答“老板對你們好不好”等問題。
“我感受到了冒犯”,唐奇樂說,他的咖啡店一直在虧損,從開業至今從未獲得過任何補貼,完全是他自己其他店鋪的收益在支撐著,但卻遭到了這樣的誤解。
談及為什么會堅持下去時,唐奇樂提到了兩件小事。
某次小店遇到了聽障送餐員,對方發現店里的咖啡師是聽障人士時,“毫不夸張,眼睛一下就亮了”,那個眼神觸動了唐奇樂,“就好像一下看到了光”。
此外,女性聽障人士面臨的歧視通常比男性更多。即便是在聽障夫婦中,有時男性和其家庭也會看不起女性。
而且,大多數雇傭聽障人士的工廠工作壓力大、時間長,環境相對封閉,女性在生子后往往因為需要照顧家庭而失業,再加上殘障的身份,生活會更加艱難。
相比之下,咖啡師比工廠體面,工作時間靈活,能讓她們有收入,對她們來說是另一份保障。一旦這些母親們獲得了尊重,她們的孩子也不會感到自卑。
如店里的黑龍江籍的聽障店員,程忠莉今年就將孩子接到了身邊。
她的女兒自小在黑龍江長大,算是“留守兒童”,卻因為父母有工作,從未因為自己的父母是聽障人群而自卑,還會熱情的充當母親與外人溝通的橋梁。
“我能堅持下去,沒有太多特殊原因,就是我媽媽讓我做個好人”,唐奇樂說,“畢竟我們(健全人和殘障人)沒什么不同。”
在采訪的過程中,發生了一段溫馨的小插曲:程忠莉的丈夫宮禹鳴來到咖啡館接她下班。
程忠莉的丈夫宮禹鳴也是一名聽障人士,目前在珠海一家工廠擔任管理工作。他曾經接受過大學教育,主修設計,并在老家的特殊教育學校擔任過美術老師。
宮禹鳴是少數派,他提到殘障人士的生存環境往往比人們想象的要更加艱難。
他分享了妻子程忠莉的經歷,我們這才知道,程忠莉曾是殘疾人藝術團的一位舞蹈演員,參與過許多表演,已是佼佼者。
但盡管如此,程忠莉能獲得的機會依然很少,在多方考量下,她辭去了舞蹈演員工作,進入工廠成為了一名女工。
圖 | 聽障店員程忠莉展示曾經的舞蹈動作
對于大多數聽障人士來說,能找到一份工廠流水線上的工作已經算是非常幸運的了。
然而,宮禹鳴帶領過的大多數孩子并沒有屈服于命運的安排,他們一直在與命運抗爭,希望能夠掙脫束縛,去嘗試一些新的道路。
成為咖啡店的店員就是一條全新的道路,盡管這條道路在許多健全人眼中顯得平常。
“他們有了收入,也就有了尊嚴”,唐奇樂說。
成為店員后,程忠莉的變化也是明顯的。程忠莉的月薪為3000元,相比于剛入職時,周圍人都感覺她更開朗了。
而且對這個小家庭來說,因為這個小店的存在,他們一家三口得以在這個南方的海濱小鎮團聚,孩子不用繼續當留守兒童,可以在父母身邊茁壯成長。
“你可以直接問我關于父母問題的,我沒覺得有什么”,程忠莉9歲的女兒說。
過了一會兒,她拿出通話手表和同學們聊天、邀請她們到自己母親工作的咖啡店來——這些朋友都是她今年來到珠海上學后認識的,“他們也沒有用異樣眼光看我,我們是很好的朋友”。
“咖啡店員”不止是一份工作了,更是一個新的開始,一個讓他們能夠共同生活、相互支持的機會。
他們也期待這樣的小店更多一些,這樣,殘障人朋友的機會也能更多一些。
這個故事雖然溫馨,但唐奇樂所面臨的挑戰也顯而易見。
就算大家知道了唐奇樂的努力、愿意去店里消費,也沒達到唐奇樂當初想要幫聽障人士從業的初衷。
“我想做的不是只開一家咖啡店,而是真正幫助他們,如果只想盤活一家店,我有太多的選擇,我不用守著‘無聲計劃’。”
“能給聽障人士提供工作機會,讓她們結婚之后,還有穩定的收入,體面的活著,就是這個咖啡店最大的意義”,唐奇樂說,他也希望更多人能加入到“無聲計劃”來,一起推動殘障人士的就業。
事實上,像“21樓精品咖啡·無聲計劃”這樣溫暖人心的小店還有很多。
這也是度小滿和人民日報文化傳媒推出公益推廣計劃“閃耀的小店”的初衷。
除了為這些小店提供免費品牌推廣,助力其業務增長之外,該計劃還為小店提供技能培訓支持,幫助他們培養和留住人才。
對于需要資金周轉的小店,度小滿也將提供資金援助,以解決他們的資金問題。
只有從經營、人才、資金三個方面給予小店全面幫扶,讓其擁有自我造血能力、自我迭代,才算是真正的幫助。
城市的文明與溫暖,并不在于高樓大廈的聳立,也不在于交通的便捷,而在于這些小店所散發的人間煙火和溫情。
城市需要小店,就像人類需要空氣、水和陽光一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