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不抵抗政策,即日本在九一八事變后竊據東北,國民政府采取所謂的“消極政策”。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襲擊中國軍隊駐地北大營和沈陽城。在國民政府和蔣介石的指示下,張學良命令東北軍:“不與反抗,免滋事端”。
由于東北軍執行“不抵抗”政策,接連放棄守地,幾天內日軍又侵占了安東(今丹東)、海城、鞍山、鐵嶺、本溪、長春、吉林等20多座城市及其周圍廣大地區。9月,遼寧(除錦州及遼西)、吉林兩省淪陷。11月,黑龍江省基本淪陷。
1932年1月,錦州、遼西地區淪陷。2月,哈爾濱淪陷。四個多月時間,整個東北全部淪為日本的占領地。
相關背景
日本方面
政治
1927年4月,田中義一出任日本總理兼外相,組成了新內閣。
同年6月27日至7月7日,在東京召開了以制定新的對華政策為目的的“東方會議”,出臺了一項《對華政策綱要》,其核心內容便是加強對中國東北和內蒙古的控制與掠奪。
軍事
1907年,日本在中國東北駐扎一個步兵師團和六個鐵道守備隊的兵力,隸屬關東都督府陸軍部。
1919年4月,關東都督府被改為關東廳,原關東都督府陸軍部升級為關東軍司令部,關東軍正式命名。1931年,關東軍兵力增至2萬人。
同時,為了侵占中國東北,日軍制造了多起事端,如萬寶山事件、中村事件等。
經濟
1929年,世界性經濟危機讓日本經濟幾乎遭到滅頂之災,使得日本國民收入銳減、國庫空虛、失業人數猛增、社會各種矛盾趨于激化。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法西斯右翼團體對外則主張以“和平”手段進行擴張和侵略,日本軍部則積極主張沿著“東方會議”所確定的政策走下去,繼續加強對中國東北的控制和侵略,把國內危機早盡快地向外轉移。
國民政府
東北易幟
1928年6月“皇姑屯事件”后,張學良于7月11通電,宣布與南京國民政府停止軍事行動、決不妨礙統一。7月4日,張學良就任東北三省保安令。
8月3日、南京國民政府派方本仁參加張作霖喪禮,同張學良談判易幟及和平解決東北問題。張學良表示服從三民主義,但考慮到日本的威脅,須取慎重態度。
11月,日本政府迫于國際壓力及中國國內要求統一的呼聲,被迫放棄阻撓中國統一的企圖。
12月29日,張學良正式通電宣布東北易幟。31日,國民政府任命張學良為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中國出現了形式上的統一局面。
不準抵抗
從1931年夏開始,日本關東軍不斷挑畔,制造發動戰爭的借口。
1931年7月,“萬寶山事件”發生后,蔣介石給張學良發出電報:“發生全國排日運動時,恐被共產黨利用,官民須協力,抑制排日運動,宜隱忍自重,以待時機。”中村事件發生后,蔣介石在8月6日致張學良的銑電中稱:“無論日本軍隊此后如何在東北尋畔,我方應予不抵抗,力避沖突,吾兄萬勿逞一時之憤,置國家民族于不顧。”
9月6日,張學良電令遼寧省代主席臧式毅:“查現在日方外交漸趨吃緊。應付一切,亟宜力求穩慎。對于日人無論其如何尋事,我方務須萬萬容忍,不可與之反抗,致釀事端。”
1931年9月12日,蔣介石面諭張學良:“最近獲得可靠情報,日軍在東北馬上要動手,我們的力量不足,不能打。我考慮到只有提請國際聯盟主持正義,和平解決。我這次和你會面,最主要的是要你嚴令東北軍,凡遇到日軍進攻,一律不準抵抗。”
9月15日,張學良又向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公署副處長李濟川再次重申蔣介石的“不抵抗”命令:“東北外交總的方針是和平解決,不能釀成軍事行動。我們能解決的就解決,不能解決的由中央負責。”
侵略與不抵抗
九一八事變
1928年底,東北軍改旗易幟,張學良本想通過依附南京政府來抵抗來自于日本的壓力,未料被蔣介石拖入關內內戰。
1930年9月和1931年7月,先后有十幾萬東北軍進駐北平(1928年6月北京改稱北平)、天津等地。致使東北兵力下降,東北防務受到削弱。盡管如此,駐守關外的東北軍仍有十幾萬兵力。
1931年9月18日,日本駐中國東北的侵略軍——關東軍自行炸毀沈陽北郊柳條湖附近南滿鐵路的一段路軌,反誣中國軍隊破壞鐵路,并以此為借口,突然襲擊中國軍隊駐地北大營和沈陽城。
當日軍向北大營發起攻擊時,張學良指示東北軍“仍按九月六日的訓令意思:不與反抗,免滋事端”。
18日午夜,張學良召集東北軍重要將領緊急會議。他在會上說:“日人圖謀東北,由來已久,這次挑釁的舉動,來勢很大,可能要興起大的戰爭。現在我們既已聽命于中央,所有軍事、外交全國整個問題,我們只應速報中央,聽候指示。我們避免沖突,不予抵抗。次日,日軍進攻長春,代理吉林省主席的東北邊防軍吉林副司令長官、公署參謀長熙洽多次命令部隊堅決不許抵抗。
張學良于19日上午、20日晚分別接見天津大公報記者和各報記者時說:“我早已令我部士兵,對日兵挑釁不得抵抗”,“當日軍進攻消息傳來時,余立時下令收繳軍械子彈,不得作報復行動”。張學良還強調,“對此事全國一致,當歸中央應付”。
停止抵抗
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時,部分官兵也曾進行抵抗,如沈陽北大營第七旅,長春寬城子、南嶺兵營中國駐軍都進行過持槍自衛,并給日軍以一定打擊,但在長官的“不抵抗”的命令下,只得退卻。
國聯申訴
九一八事變發生后,蔣介石把制止日本侵略的希望完全寄托在企求英、美等國出面干涉上,幻想依賴國際聯盟壓迫日本撤兵。
9月21日,南京政府就九一八事變向國際聯盟提出申訴。同日,蔣介石發表的“告全國軍民書”中仍然強調“沉著冷靜,信任國際聯盟之公理處理。希望全國軍民避免對日沖突”。但是,為英、法等國操縱的國際聯盟并沒有像國民黨政府所希求的那樣,對日本實行制裁措施。
國際聯盟理事會對日本的侵略不作任何譴責,只是勸告中日雙方協商日方撤兵事宜。日本對國際聯盟作出的限期撤兵的決議拒絕接受,國際聯盟也無可奈何。
不抵抗
東北軍執行“不抵抗”政策,遇到日軍進犯就開始撤退。
1931年9月18日晚,日軍幾乎未遇抵抗便占領北大營。次日,占領了整個沈陽城。蔣介石密電張學良,指示:“沈陽日軍行動,可作為地方事件,望力避沖突,以免事態擴大,一切對日交涉,聽候中央處理可也。”
23日,張學良再次密電東北軍政當局:避免沖突,向安全地帶退避,以期保全。就這樣,由于張學良的三令五申,蔣介石的“不抵抗”方針完全貫徹到東北軍的各個部隊之中。
幾天之內,日軍幾乎未遭遇抵抗,就輕易占領了安東(今丹東)、海城、營口、遼陽、鞍山、鐵嶺、本溪、撫順、四平、長春、吉林等20多座城市及其周圍廣大地區。9月,遼寧(除錦州及遼西)、吉林兩省淪陷。11月,黑龍江省基本淪陷。
日軍占領安東
九一八事變后,為收拾時局,張學良于錦州暫設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公署行署與遼寧省政府行署。
1931年10月,日軍對錦州實施無差別轟炸,意圖逐東北軍入關。因錦州防守力量有限,顧維鈞曾于1931年11月24日與英、法、美三國外使商談,討論第三國軍隊進駐錦州隔斷中日軍隊接觸的可能性。但國際聯盟及列強均不愿承擔責任,僅同意派遣觀察員協助維持錦州局勢。日本則堅決反對國際聯盟干預,并開展對張學良的勸誘工作。
1931年12月15日,蔣介石下野,南京政府政壇震動,日本極力進攻錦州。孫科政府無力援助錦州戰事,一味要求張學良死守錦州,張學良對此極為反感。12月30日,駐守錦州的東北軍在張學良的授意下撤至灤州,1932年1月3日,錦州淪陷。
1932年1月,遼西地區淪陷。2月,哈爾濱淪陷。至此,在短短四個多月內,整個東北一百二十八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便淪為日本的占領地。
日軍入侵沈陽
傀儡政權
日本占領東北三省以后,立即著手在東北建立自己的傀儡政權。時任日本特務機關負責人的土肥原賢二以復興滿清(清朝)為條件,說服清廢帝溥儀到東北籌建“滿洲國”。
1932年3月1日,偽滿洲國正式成立,溥儀擔任“國家元首”。同年11月24日,關東軍司令官武藤信義被任命為日本駐偽滿洲國大使,成為了中國東北的實際掌控者。
宣言與決議
針對“九一八事變”,193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發表《中國共產黨為日本帝國主義強暴占領東三省事件宣言》。
22日,中共中央作出《中共中央關于日本帝國主義強占滿洲事變的決議》。
30日,又發表了《中國共產黨為日帝國主義強占東三省第二次宣言》。
《宣言》和《決議》譴責了日軍的侵略行徑,堅決反對日本強占東北三省;指出國民黨政府的投降主義與出賣民族利益;中國共產黨引導和組織民眾參加革命斗爭,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暴行,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
中國共產黨為日本帝國主義強暴占領東三省事件宣言
救亡運動
日本對東北三省的侵略引起中國人民的極大憤慨,群眾性的救亡運動在中國許多城市和村鎮興起。
工農商學兵各界民眾團體和知名人士,紛紛發表通電,抗議日本的侵略暴行,要求國民黨政府抗日。
中共中央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也多次發表宣言、作出決議,號召工農紅軍和被壓迫民眾以民族革命戰爭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出中國。許多大中城市舉行各界抗日救國大會,游行請愿。
上海、北平舉行的各界抗日救國群眾大會,參加人數達十幾萬,上海3.5萬名碼頭工人,舉行反日大罷工,南京、天津、北平、漢口、青島、太原、蕪湖、長沙、重慶、桂林、汕頭等城市的工人和其他勞動群眾,也都以集會請愿、募集捐款、禁售日貨等形式,掀起抗日愛國運動的熱潮。青年學生走在愛國運動的前頭。許多城市的大、中學生舉行集會游行,發表通電,開展抗日宣傳,建立抗日團體,要求國民黨政府停止內戰,一致對外,武裝民眾,出兵抗日。
杭州市各界群眾舉行抗日救國大會
東北抗聯
九一八事變后,中國共產黨發出了“武裝人民驅逐日寇出中國”的號召。東北地區民眾和部分東北軍官兵紛紛響應。由中國共產黨創建并領導的東北人民抗日武裝,即東北抗日聯軍,成為一股抵抗日軍的力量。
1931年,在北滿中共高級干部會議上,時任中共中央駐東北代表、中共滿洲省委書記羅登賢宣告:“蔣介石國民黨以不抵抗政策出賣東北同胞,中國共產黨人與東北人民同患難,共生死,爭取東北人民的解放。”受黨組織委托,楊靖宇、趙尚志、周保中、李兆麟、馮仲云等一批優秀共產黨員先后在東北創建了磐石、琿春、珠河等十幾支反日游擊隊,聯合并支持各種抗日武裝同侵略者進行斗爭。
東北抗聯
相繼辭職
九一八事變后,中國人民群情激奮,紛紛譴責“不抵抗”主義。
1931年12月15日,蔣介石迫于全中國人民的輿論壓力,辭去國民政府主席兼行政院長的職務。
同日,張學良也辭去陸海空軍副司令之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