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365天,唯二的長假——國慶假期第三天啦!
相信大家少不了和親朋好友聚在一起吃吃喝喝,美食讓人快樂,不管是“煎炒烹炸煮燉燜”,還是“腌鹵醬拌生烤蒸”,過足嘴癮的同時也要注意飲食健康。
所謂民以食為天,食以“油”為先,三餐四季,“油”為重要。不同烹飪方式大都離不開食用油,只有選對油、用對油才能吃得健康。
有些油,雖然做出的飯菜香,卻不太健康,滿足了味蕾,卻傷害了身體。
營養師幾乎不吃這7種油
椰子油
椰子油飽和脂肪酸含量高達82.5%,而攝入過多飽和脂肪酸會增加心腦血管疾病風險。
世界衛生組織和中國營養學會都建議:每日飽和脂肪酸攝入量要控制在總能量攝入的10%以下。
以成年輕體力勞動者女性為例,其每日總能量的推薦量為1700千卡,即每日飽和脂肪酸應控制在18克以內。
日常膳食均含有飽和脂肪酸,尤其是畜肉和奶制品。假如1天吃了用75克肋條肉做成的紅燒肉(約麻將大小2塊)、250毫升牛奶(1盒)就會攝入19.5克飽和脂肪酸,這還不算其它食物中的飽和脂肪酸,就差點超標了。
研究還發現,椰子油會使總膽固醇和壞膽固醇升高,不利于心血管健康,包括美國心臟協會、世界衛生組織在內的權威機構都建議盡量別吃椰子油。
棕櫚油
棕櫚油成本較其它油低,炸雞翅、炸方便面餅、炸薯條、炸薯片基本都用棕櫚油,其飽和脂肪酸含量高達49.3%,也是應該控制攝入的油。
豬油
豬油飽和脂肪酸含量高達40%以上。建議買豬肉盡量買瘦的,肥的部分可以留一點煸炒后炒菜,但不要常吃。紅燒肉、鍋包肉、回鍋肉、小炒肉等基本都是用五花肉做的,也得少吃。
黃油
黃油是從牛奶中提取出來的,富含飽和脂肪酸,以無水黃油飽和脂肪酸含量最高,高達61.9%。所以吃面包時盡量不要涂抹黃油,日常烹調也盡量不用。
在外就餐也少吃披薩、蛋糕、南瓜濃湯、蘑菇濃湯等食物,它們里頭基本都會添加黃油;配料表里有黃油的包裝食品也盡量少買。
氫化植物油
含有氫化植物油的食物都可能含有反式脂肪酸,而過多攝入反式脂肪酸也會增加心腦血管疾病風險。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反式脂肪酸每天的攝入量最好小于總能量的1%,以成年輕體力勞動者女性為例,其每天反式脂肪酸攝入最好控制在2克以內。
千層餅、牛角面包、糕點、蛋糕基本都會使用氫化植物油,都要盡量少吃。購買預包裝食品一定要關注營養成分表,因為只要配料表中使用了氫化植物油,國標就要求在營養成分表里標注反式脂肪酸的含量。
反復煎炸的油
烹調油反復煎炸不僅易產生反式脂肪酸,還易產生氫過氧化物、致癌物,如丙烯酰胺、雜環胺、3,4-苯并芘,不僅增加心腦血管疾病風險,還易加速衰老,增加癌癥風險。
土榨油
小油料作坊榨出來的油,跟大多數成品油比,沒有經過脫酸、脫色、脫臭的精煉處理,易黃曲霉毒素超標,烹調時也容易產生加速人體衰老的過氧化物,以及不利于心血管健康的反式脂肪酸。
健康吃油選哪些?
不同的食物油,它們最主要的區別就是這些脂肪酸的組成會有所不同。根據我國《中國居民膳食營養指南》(2022)的推薦,飽和脂肪酸需要控制攝入量,不飽和脂肪酸反而應該適當多攝入一些。
翻譯一下:動物油的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植物油的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建議優先選擇植物油。
按照脂肪酸組成比例的不同,我們將食用油分成四類:
第1類:葵花籽油、玉米油、大豆油、花生油、芝麻油等。
第2類:亞麻籽油、紫蘇油等。
第3類:橄欖油、榛子油、牛油果油、杏仁油、菜籽油、茶籽油等。
第4類:豬油、羊油、牛油等動物油脂。
由此可見,第4類油脂不利于現代人的身體健康(動物性油脂當中富含飽和脂肪酸,經常攝入會增加肥胖、高血脂、動脈粥樣硬化等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風險),所以不推薦經常食用。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生活中存在第1類食用油吃得太多,第2、3類食用油吃得太少的問題,所以推薦增加第2類和第3類食用油的攝入頻次,三類油更換著吃。
推薦閱讀:
本文綜合自:
①2024.09.25生命時報《營養專家:這7種油我幾乎不吃》
②2024.05.22澎湃新聞《真的別長期只吃一種食用油!健康吃油,只需記住這 2 點》
③2021.01.13澎湃新聞《【早生活】花生油、大豆油、橄欖油…到底哪種油更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