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期體檢的人都知道,一套完善的體檢套餐一定要包含腫瘤標志物。同樣的,在查看體檢報告的時候,很多人也會特別關注腫瘤標志物的結果。
“腫瘤”兩個字,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癌癥”。
到底腫瘤標志物是什么?結果異常真的就是癌癥嗎?
身體中特別的“信號分子”
腫瘤標志物是我們身體里一些特別的“信號分子”,存在于人體的血液、體液、細胞或組織中,可能是蛋白質、酶、激素,甚至是某些基因片段。
可用生物化學、免疫學及分子生物學等方法測定,腫瘤標志物對腫瘤的輔助診斷、鑒別診斷、觀察療效、監測復發以及預后評價具有一定價值。
如果它們在體內的含量或結構異常,可能提示我們身體某些地方出了問題,部分情況下和癌癥存在關聯。常見的腫瘤標志物,比如甲胎蛋白(AFP)常被用于檢測肝癌,前列腺特異抗原(PSA)常被用于檢測前列腺癌。
臨床中發揮重要作用
腫瘤標志物在實際臨床中的應用也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們在癌癥的輔助診斷中扮演重要角色;
其次,它們幫助醫生評估治療效果,比如化療是否有效,腫瘤是否在縮小;
最后,腫瘤標志物還能在病人治療后的隨訪中,充當“警察”的角色,監控癌癥是否有復發的跡象。
腫瘤標志物結果也可能是“假”的
雖然腫瘤標志物功能很強大,但也并不是完美無缺,他們甚至有時會發出“誤報”——出現假陽性或假陰性結果。
也正是如此,醫生往往會結合影像學檢查、病理學檢查等多方面信息,進行全面評估,不會單憑腫瘤標志物的檢測結果下診斷。
舉個例子,如果你得了普通的感冒、慢性支氣管炎,甚至是牙齦炎,這時候又剛好檢測了腫瘤標志物,很可能出現某項指標異常。
比如甲胎蛋白(AFP)升高,可能意味著肝炎而不是肝癌。
再比如,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也會影響腫瘤標志物的水平。
長期吸煙者的癌胚抗原(CEA)水平通常比不吸煙者高。
飲酒過多的人,鐵蛋白(SF)也會升高。
絕經前女性,喝咖啡有可能導致(CA125)升高。
所以,腫瘤標志物升高并不等于患癌,也許只是身體發出的一個信號,這時候正確的應對方式非常重要。
發現腫瘤標志物升高怎么辦
首先,不要慌,穩住!
如果只是輕度升高,可以調整好自身的狀態,禁煙禁酒、規律作息避免熬夜,間隔 1~2 周酌情復查,如復查結果正常,則基本可認為很可能是不良習慣生活方式之類的非醫學原因引起的升高。
如復查結果較前變化不大(允許上下小幅波動),可繼續監控,定期復查(每隔2~6個月左右,后續可逐漸拉長至年度復查),動態觀察變化情況。
如果復查較之前進一步明顯升高,或者后續多次復查結果進行性升高,或者單次就出現了明顯升高,達到正常值的數倍,此時建議到專科就診,根據醫生的建議安排進一步檢查。
必須要說明的是:單獨的腫瘤標志物無法建立癌癥的診斷,千萬不要自己嚇自己,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是健康不可忽視的一部分,壓力過大會影響身體的免疫功能,從而導致腫瘤標志物的波動。
我們要理性地面對體檢結果,更好地維護自身的健康。
本文綜合參考:
①2024-07-21科普中國《體檢發現“腫瘤標志物”升高,離癌癥還有多遠?》
②2024-02-07經濟參考報《指標升高并非就是患癌 科學認知“腫瘤標志物”》
③2024-02-04新華社新媒體《專家答疑:腫瘤標志物升高,是否意味得癌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