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都有體檢習慣的人,對于影像科檢查一定不陌生,超聲、X線、CT、磁共振……
但也有人會感到疑惑,這些檢查同樣是“拍片子”,為什么要區分不同種類?是不是越貴的檢查項目越好?有沒有可能是雞肋?
其實,影像科檢查不論是在臨床還是在體檢中,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據統計,目前80%左右疾病的臨床診斷都是通過醫學影像輔助檢查后得出,影像學檢查對于早期疾病的篩查和病情監測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不同檢查的不同原理
超聲檢查可以看到人體全身的血管、心臟、心血管系統、肝膽胰脾腎等重要的生命器官;
X線平片相當于把人體壓扁了看,得到的是重疊的影像;
CT是把人體當作切面包片一樣,一層一層來看,所以能看得更加清楚,看到更多細節,但X線和CT兩者都有電離輻射;
MRI(磁共振成像)檢查的優點是可以多參數成像,每一種參數都能夠反映特定的某一個信息,因此對疾病的診斷更為全面,而且磁共振沒有電離輻射。
影像檢查項目怎么選?
在體檢中,選擇哪一種影像檢查項目,要根據個人需求和癥狀綜合進行選擇,并非價格越貴越好。
01
頭頸部
CT檢查:腦部疾病首選
CT檢查可發現大部分腦部疾病,包括先天性腦發育顱內異常、腦腫瘤、腦血管病、顱腦外傷等。
但對于某些腦變性疾病,垂體微腺瘤、小轉移瘤等較小病變,以及椎管內(包括脊髓)的各類疾病,CT的價值較為有限。
MRI:CT的補充
MRI可作為急性腦梗死、腦轉移瘤等的首選檢查,是CT檢查的重要補充;CT檢查不出的椎管內疾病,MRI是首選檢查技術。
血管超聲:血管檢查首選
可觀察血管壁是否光滑、內膜增厚程度及斑塊等,但急性腦血管病的診斷仍首選顱腦CT檢查,以診斷有無腦出血;排除腦出血后,可選擇MRI診斷有無新發腦梗死。
02
骨骼系統
X線:骨骼、關節疾病首選
由于不少骨骼、關節疾病,比如炎癥和腫瘤早期,X線表現比病理改變、臨床癥狀出現得晚,初次檢查可能為陰性,需定期復查或進一步進行CT、MRI檢查。
CT檢查:區分軟組織疾病
CT是骨骼、關節、軟組織疾病的另一項重要檢查,更易區分松質骨和皮質骨破壞、死骨、鈣化、骨化等病變。
MRI:優于CT檢查
由于軟組織中的肌肉、血管、神經和關節囊等組織間密度差別不大,X光片無法分辨,而MRI明顯優于X光片、CT。因此,懷疑腫瘤、壞死、出血和水腫等情況時,優選MRI。
03
胸部器官
心臟彩超:擅長觀察結構病變
心臟彩超可實時、動態顯示心臟結構和運動狀況,并進行分析,了解心臟狀況,但難以清晰顯示冠狀動脈。
CTA(冠狀動脈CT血管造影):診斷冠心病
作為一種有創技術,冠狀動脈造影是診斷冠心病的金標準,可觀察冠狀動脈管壁的軟斑塊和鈣化,以及冠狀動脈的狹窄范圍、程度,同時提供治療方案。
04
肺部器官
肺癌一直是我國發病率和死亡率排名第一位的惡性腫瘤,發現越早,治療越早,預后也會越好。
CT檢查:結節、腫瘤相關
《肺癌篩查與早診早治方案(2024年版)》中推薦肺癌高風險人群、無肺癌病史、年齡一般在50~74歲之間進行低劑量螺旋CT檢查。不推薦使用胸部X線檢查、MRI檢查、PET-CT檢查、生物標志物檢測等進行肺癌篩查。
有些人可能會擔心它的輻射劑量,但其實低劑量CT的輻射劑量只有常規胸部CT的四分之一左右,但它同時又具有CT的優點,能夠發現一些比較小的早期的病變,是一個性價比很高的檢查。
05
消化道
胃鏡、腸鏡:消化道疾病診斷金標準
對于食管、胃、腸等消化道疾病,胃鏡、腸鏡等內窺鏡檢查是診斷金標準。
X線:急腹癥
X線是消化道引起急腹癥的首選檢查,可快速診斷,但難以判斷病因。
CT檢查:消化道腫瘤
CT檢查掃描速度快,胃腸道蠕動干擾較小,可清晰顯示消化道管壁、管腔外以及周圍器官結構,可為消化道腫瘤分期、急腹癥、腸系膜病變等疾病提供更多信息。
06
腹部器官
超聲:相對常用
肝、胰和脾屬于實質性器官,膽道系統則屬空腔臟器,檢查這些地方的病變,超聲是較常用的設備之一。
超聲可準確區分囊性、實性病變;增強超聲檢查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病變的血供情況;彩色多普勒超聲可觀察病灶內和周圍區域血管內的血流速度與方向。
CT或MRI:進一步明確
如果超聲發現胰腺異常,需再做CT或MRI檢查,以明確病變性質、范圍和繼發性改變。超聲的缺點是,判斷病灶血供、定性診斷不甚準確,較難發現直徑<1厘米的病灶。
07
泌尿系統
超聲:結石檢出率高
超聲可發現并診斷大多數泌尿系統病變,對結石的檢出率很高,但難以診斷較小病變(小結石或小腫瘤等)、不伴有梗阻的輸尿管病變。
CT:最主要、最常用
CT平掃是泌尿系統影像檢查最常用的方法,可顯示泌尿系統病變的形態、密度、位置;CT多期增強可進一步確定病變范圍和數目,發現、診斷先天發育異常、腫瘤、炎癥、外傷、移植腎評估等大多數病變。
影像檢查為何規矩多?
不管在醫院還是在體檢中心,放射科室的溫馨提示中都會要求摘下項鏈、耳環、發夾等,甚至有的時候還會被問“是否化妝了”。
大家不要覺得麻煩,這些可都不是沒事找事,其實每一條都出于對安全和最終結果的準確性考慮。
保護檢者安全:
比如,做磁共振檢查時,類似圓筒的裝置其實是一個超大號強磁體,能發出高能的射頻脈沖,就像一個巨大的吸鐵石;
胸針、發卡等都能被它高速吸附到磁場中心,秒變傷人利器,輕則損傷機器,重則威脅患者生命。
影響檢查結果:
雖然X光、CT檢查不帶磁性,但也要求不能佩戴金屬,否則影像上會殘留以金屬異物為核心的異常圖像,即“金屬偽影”,不僅會遮蔽正常人體組織,還會形成大片陰影,使圖像無法觀察。
因此,放射科檢查胸腹部位時,受檢者也要摘下項鏈、鋼圈胸衣、金屬扣、皮帶等;檢查四肢關節時,不能戴戒指、手鏈、風濕藥貼等。
如果查的是顱腦系統,可能還會告知受檢者盡量保證素顏。這是因為,部分化妝品、防曬霜、發蠟中含有金屬成分,可與磁場發生反應,或直接干擾影像結果。
本文綜合自:
①《肺癌篩查與早診早治方案(2024年版)》
②2024.08.26生命時報《頭/骨/胸/肺不舒服,適合做哪種影像檢查?》
③2023.12.14新華網《B超、X光、CT、磁共振適配身體哪些部位檢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