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斯魯拉被殺后,很多人說真主黨領導層被團滅,已經不行了,只要以色列趁機“北伐”,一切都會好起來的。以色列自己,也是這么認為的。
但現實卻非常打臉,10月1日,以色列宣布對黎巴嫩發起“有限軍事行動”,結果行動第一天,IDF(以色列國防軍陸軍)就遭遇了重大傷亡,8人陣亡。
IDF在多個地點遭到伏擊,或者被路邊炸彈關照,損失慘重地撤出了前線,目前,已經有11人搖號成功,軍官的比例高得不像樣,具體的過程下面就來說一下。
(環球時報公眾號)
IDF進攻的方向,分為東線和西線,東線的進攻主力是第89旅,別看只是一個旅,這可是精銳中的精銳,第89旅旗下有三支特種部隊:馬格蘭、埃戈茲和杜夫德萬,三支特種部隊都是營級規模(約360人)。
西線的進攻主力則是第36裝甲師,此外還有一支領土師和預備役部隊,合計不到兩萬人的樣子。
先說東線的戰況,第89旅旗下的埃戈茲特種部隊,試圖突入一個叫阿代塞的小村子,然而,他們剛摸到邊境鐵絲網附近,就遭到了真主黨的打擊。
火箭彈、反坦克導彈、迫擊炮,輪番伺候,8人當場陣亡,7人重傷,10多人輕傷,為了把死傷者帶走,光是救護車就出動了20輛。
其實吧,按照以色列對于重傷的定義,那7個人大概率救不回來了。
東線陷入停滯,西線也好不到哪里去。第36裝甲師旗下的第1“戈拉尼”步兵旅,進攻邊境對面的馬龍拉斯村,這個村子非常有名。
2006年黎以戰爭時,IDF為了攻克這個村子,動用了5000多人,而村子里的真主黨不過一百人多人,愣是堅守了一個月之久。
有這樣的教訓,這次IDF做了更充分的準備,他們預先對村子進行了650次的打擊,包括炮擊、空中轟炸,預計在如此高強度的打擊下,不會有真主黨存活(真是這么認為的)。
但以色列忘了,真主黨經營的這些堡壘,都有龐大的地道網絡,炮擊和轟炸造成的傷害其實不大,當第1“戈拉尼”步兵旅靠近村莊后,立刻遭到了打擊。
在伏擊下,第1旅兩人陣亡,一人重傷,派來增援的坦克,被摧毀了三輛,從正面進攻村子是很難了,但IDF不甘心,讓第1旅兩翼包抄,結果,真主黨預判了IDF的預判。
在第1旅朝著左右兩側運動時,引爆了事先埋設的炸彈,第1旅傷亡35人(這一點得到了以色列媒體的確認)。
為了直觀一點,我弄了張圖,紅色箭頭所指,是阿代塞鎮的大致位置,紅圈處是馬龍拉斯。
IDF繼續進攻,結果又被伏擊了N次,總傷亡突破了100人。一天時間沒了一個連,這就是現實。2024年的真主黨,比起2006年強得多。2006年以色列贏不了,2024年更加贏不了。
很多公知以為,把納斯魯拉等高層殺了,真主黨就崩潰了,這只能說,這幫人滿嘴民主,實際上腦子里是毒菜式的精英思維。
現代政黨的運作基本不依賴某個人。哈馬斯和真主黨嚴格來說,雖然不算現代政黨,但由于有政治局這樣的最高決策機構,已經是半現代了,所以,他們也不太害怕個別人物的損失。
哈馬斯創黨的元老,除了極個別還活著,其他早就死了,然而哈馬斯潰散了嗎?并沒有。真主黨也一樣,它的第一代人物并不是納斯魯拉,納斯魯拉是第二代。
第一代是穆薩維等人,納斯魯拉能夠接班,就是因為穆薩維等第一代元老死光了,當年真主黨沒有因為第一代元老的損失而崩潰,那么納斯魯拉等第二代元老的損失,同樣不會令真主黨崩潰。
很多公知之所以覺得,納斯魯拉等高層沒了,真主黨就會完蛋,說白了是不了解現代的組織體系,以為組織的運作要依賴個人,沒了某些重要人物,組織就玩不下去了。
這種把組織等同于個人的觀點,潛意識里認定了,組織里多數人是沒有用的,可有可無,只有少數人有貢獻,屬于今天十分流行的精英主義思維。
而精英主義思維的本質,就是脫離人民。你把人民看得可有可無,自然不了解人民的戰斗力。
實際上,任何組織只要到了一定規模,高層就很難再干涉基層,因為根本沒有這樣的精力,只能做宏觀調控,納斯魯拉是不可能去指導基層戰斗的。
所以他的遇難不影響基層的戰斗力,反而會讓基層更加團結。于是我們看到,IDF進攻第一天就碰得頭破血流。
公知以為真主黨會崩潰的第二個原因,則是高估了IDF的戰斗力。
IDF的戰斗力有多爛是有目共睹的,加沙打了一年了,依然沒有拿下來,要知道,哈馬斯滿打滿算不過兩萬人,又沒什么重火力,唯一能給IDF造成傷害的,只是“亞辛-105”火箭筒。
論裝備,IDF壓倒性優勢,論人數,IDF還是壓倒性優勢,論后勤,IF依然是壓倒性優勢。有什么理由打不下的呢?然而偏偏就是打不下,還付出了接近兩萬人的傷亡。
那就不是哈馬斯有多強了,只能說,IDF自己的問題太大,才讓哈馬斯屢屢逮著機會。IDF的最大問題,就是工資太低,導致士兵沒有積極性。
具體來說,IDF的義務兵沒有工資,只有津貼,分為幾個檔次。行政兵的津貼1235新謝克爾(約308美元),后勤兵1800新謝克爾(約450美元),普通戰斗人員2500新謝克爾(約625美元),突擊隊3000新謝克爾(約750美元)。
這個數字,你拿到發展中國家不低,但放在以色列真的是太低了,畢竟以色列的人均高達GDP高達5.4萬美元(2022年),最低月工資為5500新謝克爾。
看到沒?哪怕你是突擊隊員,津貼也遠遠達不到月平均工資,要是行政或者后勤的,那更遠。而以色列的物價極高,是全球物價最高的國家,不是之一。
一瓶可樂,最新的數據是14新謝克爾,以此計算,行政兵每個月的津貼可以買88瓶可樂,后勤兵128瓶,普通戰斗兵178瓶,突擊隊員214瓶。
一個月的工資只能買88-214瓶可樂,購買力換算成人民幣的話,不到1000元,換了你,你有賣命的積極性不?就這幾個銀子還想我賣命?對天放兩槍,就對得起以色列老胡了。所以,IDF的戰斗積極性根本提不起來。戰斗力,自然起不來。
這是普通兵,實際上,軍官的收入也不高,比如連長級別的,也不過9000新謝克爾,購買力換算成人民幣,也就不到兩千。正因此,IDF的連排級軍官,離職率極高。
有人說,能不能漲薪呢?首先,目前這個數字,已經是2022年漲薪后的結果,以前的話,更低。
其次,再漲薪也漲不了多少,頂多漲一點,大幅度漲薪是不現實的,我們簡單算一筆賬就知道了。
一個國家的正常軍費支出不應超過GDP的3%,2022年以色列GDP是5250億美元,3%就是157億美元,按理說,以色列的軍費不應該超過這個數字。
但事實是,當年以色列軍費高達234億美元,占GDP比重是4.4%,在2023年加沙戰事開啟后,進一步攀升,早就超過了5%,6%,朝著10%的幅度進發。
以上數字,還是考慮了美國援助的,美國每年給以色列的軍事援助在30億美元左右,名義上是貸款給以色列,購買美國武器,實際上從來不用還(猶太人果然有特權)。
除了軍事援助,美國每年還會給以色列30-50億美元的民事援助,以及一系列的技術援助。要是不考慮美國援助,以色列的軍費還要再減少。
IDF的編制人員有17萬,要讓他們有積極性,那么工資肯定不能低于以色列的人均GDP,至少要接近,也就是4萬美元才行,17萬乘以5萬,等于68億美元。
那么,以色列的常規軍費比例,得超過302億美元,占GDP比重高達5.7%,相當于以色列財政收入的30%,這在非戰時狀態下,是絕對不可能的。
財政壓力太大了。而且得知道,以色列軍隊不是只有IDF,還有空軍(IAF),還有海軍,尤其是空軍,那才是花錢的大頭,你陸軍把錢都花了,空軍和海軍打光棍?
不可能的,事實上,空軍起碼要拿走一半的銀子,海軍拿到10%,陸軍能拿40%就不錯了,也就是說,即使戰時狀態下,IDF也只能拿到120億美元左右。這點錢,想養十七萬人馬和大量的裝備,還要保持高工資,是不可能三角。
只能做取舍。
裝備砍不了,編制員額也砍不了,那唯一的辦法,就是降低工資,但工資低了,誰能有積極性?當然,還有人說,能不能減少兵員數量,這樣就能省下錢,提高工資了。
答案是,不太行。
以色列四面全是敵人,它必須有十萬以上的軍隊,否則就幾萬人的話,請問你怎么應對四個方向?一個方向就一萬幾千人,以色列人晚上能放心睡覺?
說到底,以色列的敵人太多,必須保持足夠數量的軍隊,晚上睡覺才有安全感,但手里的資源又不夠,哪怕加上兒子的孝敬也還是不夠,保得了數量就保不了質量,保了空軍就保不了陸軍。
這樣一來,拿不下加沙地帶就是必然。面對比哈馬斯強得多的真主黨,也只有吃癟的份。
這些都是可以計算出來的,但公知普遍無視這一點,只會像念經一樣吹噓IDF,真打起來,馬上被教做人。還真以為暗殺了幾個高層,就能不戰而勝了?
啪啪啪!結果狠狠地打臉,有的公知會嘴硬,說才剛開始呢,你怎么知道勝負。沒事,繼續打,再打兩個月,IDF也是這個樣子,能占領兩個村子,就算超額完成任務。
要是暗殺能起到決定性作用,當年我黨早就輸了,為什么我黨很少搞暗殺,哪怕在光頭身邊有很多眼線,也基本不搞暗殺。
一來,暗殺會牽扯太多的資源,畢竟暗殺不是那么容易的,得滲透、得進行大量的活動,需要的資源說不定比一支軍隊更多;
與其這樣,不如正兒八經把資源給軍隊。你看,IDF的銀子為什么少,不就是因為空軍和摩薩德這一對暗殺組合,占據了太多的資源。
而且,暗殺的效果往往不好,你殺了敵人的頭目,敵人可能潰散,但也可能更加團結,什么情況下會更團結呢,有社會基礎的情況下。而真主黨的社會基礎是建立在什葉派之上的,你殺了又能怎樣?
幾百萬什葉派,再推一個大頭目出來就是了。
最關鍵的是,從觀感上來看,暗殺非常LOW,聽著就不好,誰最喜歡暗殺呢?當然是那些見不得光的人,堂堂正正的君子,是沒幾個喜歡搞暗殺的。
贏就光明正大地贏,唯有老鼠和蟑螂,才會喜歡潮濕陰暗的環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