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長假又是到處人擠人的“風景”,我還是不出游,怕“價格加倍,體驗減半”。
我很喜歡看片,但不敢碰恐怖題材,沒想到看書打開了一片新天地(斯蒂芬?金的恐怖小說寫了不少,《閃靈》,《寵物公墓》、《必需品專賣店》、《解決那個局外人》,點擊可跳轉)。
既然如此,那就必須找經典恐怖的小說來看。要論“經典恐怖”,怎么少得了《驅魔人》?幾乎每個榜單都能找到它的名字。
《衛報》評選的有史以來最好的10部恐怖文學NO.4
《讀者文摘》2022年評選的有史以來最好的56部恐怖文學NO.3
《ELLE》雜志評選有史以來最好的50部恐怖文學NO.2
《男士健康》雜志評選有史以來最好的50部恐怖文學NO.1
《驅魔人》于1971年出版,是有史以來最具爭議性的小說之一,號稱“根據真實靈異事件改編”。
▲ 書本封面。
1973年,《驅魔人》被搬上銀幕,席卷全美。在芝加哥,狂熱的人群用鐵錘敲碎側門,沖進影院;在堪薩斯城,警方不得不使用催淚瓦斯驅散試圖強行沖進影院的人群。
《驅魔人》是“史上最暢銷的嚴肅恐怖小說”;同名電影獲得10項奧斯卡獎提名,號稱20世紀電影史上“第一鬼片”,至今熱度不減,衍生片不少。如今看來,《驅魔人》已不僅僅是一部小說或者電影,而是成了一座時代的里程碑了。
以“上帝、人類與魔鬼”啟示錄為題材的小說不少,但《驅魔人》并沒有濃厚宗教色彩,相反,它用“宗教與科學”兩條線不斷推進情節,節奏明快、扣人心弦。
▲ 《驅魔人》電影海報(1973年)。
怪事接二連三
克麗絲三十二歲,是好萊塢演員,離婚,有個十二歲的女兒麗甘。她曾有個兒子叫杰米,因病去世時才三歲,因此她緊張女兒,對醫生也充滿不信任。
她住在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屋后是陡峭的護堤,同住還有管家夫婦威莉和卡爾。
四月一日的子夜,克麗絲在背臺詞,她聽到奇怪的敲擊聲,她以為閣樓有老鼠,讓管家去買捕鼠夾。麗甘也說房間有怪聲,還說床在搖,她睡不著。
怪事陸續出現。
麗甘有時找不到她的裙子,之后裙子又神秘出現了。
麗甘經常在地下室玩靈應盤,她的幻想玩伴是豪迪上尉。她之前說豪迪上尉是她的好朋友,后來說他很壞。
▲ 《驅魔人》電影劇照(1973年),靈應盤類似碟仙、筆仙的玩法。
四月十一日清晨,克麗絲打電話給她在洛杉磯的醫生馬可,請他幫忙介紹一位華盛頓的精神科醫生,因為麗甘越來越反常了。
克麗絲說,麗甘過生日,父親霍華德沒有打電話來。從第二天起,麗甘的行為和性情就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失眠、吵鬧、不肯吃飯、亂扔東西、作業完成得很差,她認為麗甘似乎在做奇怪的事情吸引別人的注意力。
馬可建議克麗絲暫時先別考慮精神科醫生,首要任務是排除身體疾病,他介紹克麗絲找克萊因醫生。
克萊因醫生給麗甘做了全面體檢,認為麗甘得了多動癥。
“一種神經系統的失調癥,至少我們認為是這樣。我們還不知道具體機理,但病癥常見于青春期早期。她表現出了所有的癥狀:活動過度、脾氣暴躁、數學能力差。”
克萊因醫生提到,給麗甘做檢查時,麗甘說了很多臟話,詞匯量相當豐富,他認為這也是多動癥綜合征之一。克麗絲想了想,認為麗甘的臟話是向伯克學的。
伯克是誰?他是導演,經常來克麗絲家,愛酗酒、愛說臟話。
克萊因醫生認為麗甘的問題出在神經系統,他開了藥,說暫時不用去看心理醫生。
克麗絲盯著麗甘按時按量吃藥,但她沒看到麗甘有任何改善。
麗甘越來越健忘、邋遢,還說臥室有臭味,像有東西燒著了,但克麗絲什么都沒聞到。
▲ 《驅魔人》電影劇照(1973年)。
人格分裂?
克麗絲接到一個制作方的邀請,讓她導演一部電影的一部分。這是很好的機會,何況克麗絲之前的商業投資都失敗了,她需要錢。
克麗絲在家舉行宴會,邀請的人五花八門,有兩位是神父,其中一位是卡拉斯神父,他也是精神病學家,獨居的母親剛去世,死了幾天才被人發現,他深受打擊。
他們在閑聊時提到“黑彌撒”,和魔鬼崇拜有關,圣三一教堂上周就發生了幾起瀆神事件。
▲ 《驅魔人》電影劇照(1973年)。
克麗絲下樓去地下室找到麗甘,她發現女兒在玩靈應盤,神情陰郁、呆滯而漠然。她把女兒帶到宴會廳,和賓客打招呼,包括“靈媒”佩林夫人。
然后,克麗絲和麗甘上樓,讓麗甘睡覺,和麗甘說晚安。
克麗絲就要走出門的時候,聽見麗甘在背后輕輕說話:“媽媽,我這是怎么了?”真叫人心碎。語氣如此絕望,與病況是那么不相稱。有一瞬間,克麗絲感到天旋地轉,不知所措。但她很快就挺了過來。“嗯,我告訴過你了,親愛的,只是神經系統的小問題。你只需要再吃幾個星期的藥,保證到時候你就能恢復正常。現在,你好好睡吧,親愛的,好嗎?”
克麗絲忽然發現臥室很冷,寒氣從何而來呢?窗是關著的。
宴會結束道別時,佩林夫人建議克麗絲拿走靈應盤,“我盡量遠離那些東西。我認為涉足那個領域會很危險,而其中就包括擺弄靈應盤。”
“克麗絲,我知道你不相信靈界。但我相信。如果我沒有弄錯,也許兩個世界之間的橋梁正是你剛才所說的潛意識。我只知道這種事情經常發生。還有,親愛的,全世界的精神病院里都關著亂碰超自然的家伙。”
克麗絲沒有聽佩林夫人的話,她覺得靈應盤就是反映一個人潛意識的玩具,何況以前拿走麗甘的奶瓶,麗甘哭鬧了好久。她想,等找個心理醫生談談再說吧。
這晚,克麗絲聽到麗甘大喊大叫,她沖進房間,看到床墊正在瘋狂地前后搖晃,麗甘滿臉眼淚,面容被恐懼扭曲。
▲ 《驅魔人》電影劇照(1973年)。
四月二十六日,克麗絲又找克萊因醫生了。
克萊因醫生認為床鋪的搖晃疑似源自陣攣性收縮發作,通常是腦損傷的表征。但是麗甘的檢查結果是否定的,她沒有腦損傷。
克萊因醫生認為麗甘可能是大腦電化學活動失調,應該是顳葉(大腦前部的位置)損傷。他要給麗甘做腦電圖檢查,檢查之前要用鎮靜劑,用了雙倍劑量才起作用。
他仔細查看腦波圖形,但就是找不到節律失調,沒有尖峰,沒有平頂拱丘。他將儀器調到對比模式,依然一無所獲。克萊因皺起眉頭。難以理解。他重復整個流程,但結果毫無區別。
克萊因醫生說,麗甘可能是癲癇發作,也許小時候大腦被撞傷過。
“對于你的女兒來說,疤痕組織應該位于前部——顳葉的位置——碰上了有特定波長和頻率的電脈沖,就會引發顳葉中深層次的突發應激反應。”
克萊因醫生還說,兩三百年前,有顳葉損傷的人常被當作魔鬼附體,他讓麗甘去拍X光片。
四月二十八日,克萊因和神經科醫生迪克研究麗甘的X光片,尋找腦損傷、積液甚至松果體移位的痕跡,但都沒有找到。
他突然接到克麗絲的電話,說情況緊急,請他上門。他和迪克一起過去,目睹麗甘發出歇斯底里的尖叫,在床上飛起一英尺高,然后重重落下,仿佛被看不見的手拎起再丟下。
兩位醫生湊近她,床兩邊各站一位。麗甘不停扭動、抽搐,將頭部向后彎曲,露出腫脹、凸起的喉嚨。她用一種怪異的喉音吟唱大家聽不懂的字句:“……諾旺瑪伊(Nowonmai)……諾旺瑪伊……”
麗甘的行為越來越怪異、不堪入目,克萊因給她打了鎮靜劑,還是認為她是癲癇發作;迪克說,麗甘像是人格分裂。
克萊因給麗甘做了腰穿,脊髓液很清澈。他回到實驗室做了一系列化驗,一切正常。他和克麗絲說:“看來應該找精神科醫生了。”
▲ 《驅魔人》電影1973年上映,首周票房就破千萬美元。
那晚,克麗絲回家后發現麗甘的窗戶是開著的;也就是當晚,伯克被發現死了,似乎因為喝得爛醉,絆了一跤,從克麗絲家旁的陡峭臺階一路摔到最底下,脖子斷了。
金德曼警探調查案件,伯克的頭顱被扭了一百八十度,臉朝后,法醫認為可能被力氣很大的男人扭斷脖子,不像摔下去撞擊造成的結果。金德曼查閱資料,很像黑彌撒的儀式性殺人。
▲ 《驅魔人》電影劇照(1973年)。
四月二十九日,克萊因醫生和一位著名的神經精神病學家上門,精神科醫生初步診斷麗甘產生了第二人格,但需要專家組嚴格會診,情況非常復雜。
五月十一日,麗甘經過專家會診,沒有結論。
“……清醒的時候越來越少,神智正常的時間段之間現在出現了完全的意識中斷,我們也很抱歉。這是新癥狀,看起來可以排除普通的癔癥了。與此同時,有一兩種我們歸為超心理學現象的癥狀……”
醫生建議麗甘入院接受看護,克麗絲不愿意,她寧可在家看護麗甘,何況管家也做過護理。
醫生認為,麗甘或許對附魔有所了解,于是潛意識制造出她的綜合征,醫生建議試試“驅魔”。
對于堅信自己真正附魔的人,我不得不說這種儀式的效果相當驚人。它曾經起過效用,盡管其原因和施術者的理念不同,這是理所當然的;那只是自我暗示的力量而已。患者堅信附魔,因此引發了疾病,原理相同,他相信驅魔力量,也會使病癥消失。
▲ 《驅魔人》電影劇照(1973年)。
附魔?
克麗絲去找卡拉斯神父,請求他為女兒主持驅魔儀式。
卡拉斯告訴她,從了解到精神疾病和人格分裂開始,就沒有驅魔儀式了。
“許多受過教育的天主教徒,”他換上更和緩的語氣,“已經不再相信魔鬼,對附魔的態度也一樣,從我加入耶穌會到現在,就沒遇見過任何舉行過驅魔儀式的神職人員。一個也沒有。”
卡拉斯勸克麗絲忘記驅魔,驅魔反而會讓情況惡化。
首先,因為驅魔儀式有危險的暗示效果。
其次,天主教教會在批準驅魔儀式之前,需要進行專項調查,以確定驅魔儀式的正當性。這不僅花時間,而且很少能批下來。
“她需要的是神父!”克麗絲突然叫道,憤怒和害怕扭曲了她的五官,“我帶她看遍了去他媽的所有醫生和精神病學家,他們叫我來找你們,而你又叫我回去找他們!”
卡拉斯答應上門看看麗甘,克麗絲遞給他一張照片,是麗甘四個月前拍的,漂亮活潑,笑容甜美。克麗絲說:“你去看看她現在的樣子吧。”
▲ 《驅魔人》電影劇照(1973年)。
麗甘的情況非常不妙,但卡拉斯還是想說服克麗絲把麗甘送去醫院。克麗絲很絕望,她說她非常肯定樓上那個怪物不是她的女兒。
卡拉斯查閱資料,不斷思考麗甘的癥狀。他讀了一個又一個附魔的案例,地點和時代或許各自不同,但癥狀基本上恒定不變。
最具決定性的是厄斯特賴希歸類為“真正”附魔案例的基礎癥狀:聲音和五官的徹底變化,以及新生人格的呈現。
卡拉斯繼續勸說克麗絲,麗甘應該入院接受精神病特護。他和克麗絲說,教會在1583年下發過一份律令說,絕大多數自認或被認為附魔的人,“更需要的是醫生,而非驅魔人。”
▲ 《驅魔人》電影劇照(1973年)。
克麗絲崩潰了,她說麗甘殺了伯克,如果送去醫院,麗甘就會被關起來。這是麗甘身上顯現的伯克人格告訴她的,而且她親眼看到麗甘的頭轉了一百八十度。
卡拉斯苦苦思索、尋找證據,麗甘是患精神疾病?癔癥?還是真的附魔呢?很快,麗甘的“圣痕”顯示了,卡拉斯在麗甘身上看到血紅色的凸起字跡,清晰可見:help me(救我)。
至此,卡拉斯終于下定決心,請求啟動舉行驅魔儀式的程序。他找教區大主教,自愿主持驅魔儀式。其實他還不敢真的相信麗甘是附魔,但他希望治愈這個女孩。
▲ 《驅魔人》電影劇照(1973年)。
“小事之中”
經驗豐富的驅魔人總共也沒幾個,教會決定找年紀很大的蘭開斯特?梅林;卡拉斯作為協助,因為他熟悉背景情況,而且本來就應該有個精神病學家在場。
驅魔過程驚心動魄,如果看電影應該更嚇人吧?惡魔非常強大,兩位神父都獻身了。
▲ 《驅魔人》電影劇照(1973年),這個鏡頭嚇壞多少人啊。
麗甘情況好轉是否與驅魔有關呢?作者給出了他的答案,借梅林的話說了出來,“我傾向于認為附魔往往存在于小事之中”。
就像毫無理由的仇視和誤解,就像朋友交談時偶爾漏出的殘酷字眼。就像戀人之間。這些就夠了,我們不需要撒旦挑起戰爭;戰爭是我們發起的……我們自己……
▲ 《驅魔人》電影很多鏡頭很嚇人,放一張幕后圖吧。
除了恐怖設定,你會發現小說早就埋伏草蛇灰線。
克麗絲一心撲在事業上,她對丈夫和女兒都不夠重視,直到問題越來越多。她身邊的影視圈朋友都很“開放”,麗甘是否看到她和伯克亂搞,認為伯克是導致父母離婚的原因?
梅林神父和惡魔交過手,惡魔警告說,麗甘會因為梅林的驕傲和卡拉斯的無能而死。驅魔過程很膠著,麗甘一度陷入瀕死的狀態。
▲ 《驅魔人》電影劇照(1973年)。
梅林神父動搖過信仰,他說惡魔的目的是讓每個人絕望,否定自身的人性。
最核心的也許是:我們不值得被救。因為我認為信仰根本與理性無關,而是與愛有關,是接受上帝也愛我們的可能性。
梅林神父在驅魔過程因心力衰竭而亡,卡拉斯是跳窗身亡。
金德曼警探百思不得其解,麗甘被綁在床上,卡拉斯為什么突然跳窗呢?他最終得出結論,卡拉斯是出于“強烈的負罪感和希望得到懲罰的心理需求,再加上自我暗示的力量。”
如果你只看到小說的恐怖成分就有點可惜了,如《圣路易斯郵報》所說:“《驅魔人》應當讀兩次;第一次讀是為了感受故事的激情和恐怖強度,第二遍是為了品味語言和措辭的微妙之處……這是一次你永遠不會忘記的經歷。”
(本文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