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金是個“神人”。他從小喜歡聽故事,也喜歡寫故事。他大學畢業后工資菲薄、生活拮據,仍沒放棄寫作這個興趣。
當時他寫了小說《魔女嘉莉》覺得不滿意,隨手扔進垃圾桶里。妻子撿起來,鼓勵他:“你應該繼續寫下去,我想知道故事的結局。”如果不是妻子的獨具慧眼,這個“美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恐怖小說作家、暢銷書作家”也許就不會誕生了。
斯蒂芬·金的處女作《魔女嘉莉》1973年出版,一炮而紅,從此走上“寫作致富”之路。他32歲就成為億萬富翁,依舊筆耕不輟,創作相當高產,作品全球暢銷,過百部影視作品改編自他的小說,難怪好萊塢有個說法:斯蒂芬·金的作品最終都會變成可動畫面。
斯蒂芬·金雖然被稱為“驚悚恐怖小說之王”,但他的題材并非只有恐怖,長期占據最佳電影前列的《肖申克的救贖》也是改編自他的小說。
《必需品專賣店》寫于1991年,有書評說:“《必需品專賣店》規模宏大,若論情節之精彩和人物之豐滿,可以進入斯蒂芬·金最優秀的作品行列。”
▲ 斯蒂芬·金(Stephen King),1947年生于美國。
基本設定
要講好一個故事,引人入勝的基本設定少不了。
斯蒂芬·金的小說從不缺乏神秘未知、充滿懸念和想象力的情節,《必需品專賣店》的構思讓人拍案叫絕:小鎮開了一家新店,名為“必需品專賣店”。店里有你夢寐以求的東西,價格可以商量,你只需要為店主做點小事。你愿意嗎?當然愿意啊!這些小事,漸漸改變了小鎮……
分析一下這個故事的基本元素。
- 地點
城堡巖位于美國緬因州西部,是個小鎮。“必需品專賣店”裝修期間,大家還以為是家古董店。
- 時間
時間極為緊湊,事情集中在一個星期發生,從10月9日“必需品專賣店”開張到10月15日,小鎮的安寧被逐漸打破,直到不可收拾。
“必需品專賣店”的店主叫利蘭·岡特,高個子,看樣子上了年紀,風度翩翩,最大的特征是他的牙齒參差不齊,手指細長無比。
鎮上的人物性格鮮明,輪番登場。
- 商品
“必需品專賣店”的全部商品都不標價,價格依買主而定,大多價格低得不可思議。要擁有這件商品,錢是一部分,行動是另一部分:要答應幫店主做一些小事,給某人開個玩笑、搞點惡作劇什么的,做這些事不會有太大的心理負擔。
- 懸念
故事的懸念貫穿始終:誰買了什么商品,要做什么事?這些事會形成怎樣的結果?
如果你看到“必需品專賣店”,你會走進去、買下心愛之物、答應店主的要求嗎?我們光是想想這個設定,就已經沉浸其中,這就是斯蒂芬·金講故事的超能力。
▲ 《必需品專賣店》電影海報(1993 年)。
氛圍與節奏
斯蒂芬·金是好萊塢改編作品最多的作家,他的小說畫面感和氛圍感都極強。通俗易懂、扣人心弦的情節,豐富的想象力適合改編成影視作品,但他小說里面繁雜的敘事風格、過于離奇、血腥、恐怖的描寫,以及深刻的內涵主題不一定能呈現在屏幕上。
城堡巖是虛構的,但小鎮生活是真實的。
小說細致描寫小鎮人物的吃喝玩樂、衣食住行,他們的家庭背景,他們的興趣愛好,連他們喜歡的音樂、節目、球隊都事無巨細。這些豐富的細節看似瑣碎,但對于美國讀者來說很有親切感吧?這些細節都是線索,循序漸進,厚積薄發。
故事的節奏就像流水一樣,水流成溪,溪流成河、河流成海,直至翻起驚天駭浪。
他索取的價錢都在他們的經濟能力范圍內,不多不少剛剛好。按照每個人的能力量入而出,是岡特先生的座右銘,還有絕不多管每個人的需求,因為他們需要的都是“必需品專賣店”,而他在這里的目的就是要填滿他們的空虛,以及終結他們的苦痛。
展開說說,就以“必需品專賣店”第一個顧客為例。
“必需品專賣店”十月九日開張,但11歲的布賴恩在開張前一天誤打誤撞進去了。他在店門口看到小標牌“營業中”,忍不住推門而入。
布賴恩收集球員卡,他如愿買到了1956年桑迪·柯法斯的球員卡,還有親筆簽名。岡特先生開價八毛五,要他答應去做一些事。
在球員卡收藏這個既怪異又不時開高價的交易世界里,這張卡的公平市場價值可能高達150元。
按理說,低價買到心愛之物多開心啊,但事實并非如此。布賴恩拿到這張球員卡,卻發現無法告訴親朋好友,只能獨享快樂。
他買了那么難得的好東西,卻不能秀一下也不能分享。照理說,這會減損他買到新東西的快樂,的確,就某種程度而言是如此,不過卻也讓他有股偷偷摸摸的小小快感。他發覺,與其說自己喜歡這張球員卡,倒不如說是因為擁有這張卡而得意洋洋,因此他又發現了一個大真相:暗自得意會帶來一種獨特的快樂。
布賴恩本來是個心胸開放、心地善良的小男孩,是學校的榮譽學生,但自從買下這張球員卡,他的靈魂就賣給了惡魔。他絕不退貨,他會按岡特的吩咐去做事。
▲ 《必需品專賣店》電影劇照(1993 年)。
他要做什么呢?
他來到維爾瑪·耶日克家的后院,后院晾著洗好的衣物。他把菜園的淤泥丟到干凈的床單上。他覺得這只是個惡作劇,而且沒被人發現。
如果說“丟泥巴”是件小事,那接下來就是明顯作惡了。
他趁著大家上教堂的時候又來到維爾瑪·耶日克家,裝著十來塊大石頭,每塊石頭用橡皮筋綁著一張紙。他把石頭扔向屋子的窗戶,砸碎屋子里的東西,玻璃的破碎聲讓他興奮。
另外,他也發覺自己越來越想要桑迪·柯法斯的球員卡,而且還發現另一項重大事實,有關財物與財物引起的奇妙心理狀態:你花越多代價得到某樣東西,就越想保有它。
“必需品專賣店”是鎮上每個人的渴望,每人都買到最想要的東西,都愿意按照岡特的意思去做點“小事”。不知不覺地,平靜的小鎮變天了,死亡、暴力、騷亂隨即而來。
▲ 《必需品專賣店》電影劇照(1993 年)。
鋪墊與結局
剛才說的布賴恩“惡作劇”帶來什么結果呢?這得交代其他事情。
妮蒂·科布的丈夫家暴,妮蒂殺死了他,在精神病院待了五年,被稱為“瘋子妮蒂”。之后,波莉招了妮蒂做管家,波莉很照顧她。兩年后,妮蒂可以獨居了,波莉送了一條狗給她。
維爾瑪·耶日克性格好斗,她嫌妮蒂的狗老是叫,報警投訴過。后來,那只狗安靜下來了,維爾瑪還是不罷休。到了五月,狗只是叫了一下,維爾瑪立刻打電話給妮蒂,威脅要割斷狗的喉嚨。
▲ 《必需品專賣店》電影劇照(1993 年)。
維爾瑪后院晾曬的床單被扔泥巴,她斷定是妮蒂做的,她打電話罵妮蒂,還開車圍著妮蒂的屋子轉圈,嚇得妮蒂不敢出門,怕這個惡婆娘會上門搗蛋。
這天,妮蒂下班回家,發現狗被殺了(休·普利斯特做的),旁邊的紙條指向維爾瑪。維爾瑪下班回家,看到屋子被石頭砸碎,紙條指向妮蒂,她立刻拿了最長的刀沖出家門。與此同時,妮蒂也從廚房拿出一把大菜刀,也是門也不關沖了出去。
她們兩人在轉角相遇,舉刀互砍,雙雙死去,直到有人發現慘狀而報警。
岡特先生覺得自己就像人類靈魂的電工。在城堡巖這種小鎮,所有的保險絲盒一個接一個整齊排列著,你只需要打開保險絲盒……把保險絲錯接。這么說好了,你要發動維爾瑪·耶日克和妮蒂·科布的引擎,用的是另外兩條保險絲,也就是像布賴恩·魯斯克這種小伙子與休·普利斯特這種酒鬼……然后就來測試你絕妙的接線效果,以確保運行正常,就像今天這樣成功。接下來就靜待時機,隔一陣子再把線路通電,讓情況常保新鮮有趣。但大部分時候都要按兵不動,等萬事俱備……才打開電流。所有電流。
▲ 《必需品專賣店》電影劇照(1993 年)。
故事布局巧妙,小鎮是熟人社會,難免有些小矛盾、小摩擦,在岡特的“穿針引線”之下,矛盾雙方都以為是對方報復自己,“以牙還牙”是正義的,“先下手為強”是正當的,猜疑與憤怒讓矛盾迅速激化,小摩擦變成不可調和的仇恨,引發一連串你死我活的決斗,血案不斷發生。
最受城堡巖居民青睞的商品,包括黑珍珠項鏈、圣物木條、七彩玻璃燈罩、雕花煙斗、古舊漫畫書、球員卡、古董萬花筒等,全都賣出去了。這下岡特先生要來搞真正的買賣,自始至終,真正的買賣從沒變過。雖然這最終的商品隨著時代演進而改變,就如其他事物一樣,但這種改變只是表面,就像又黑又酷的蛋糕可以鋪上各種口味的糖霜。最終,岡特先生總會賣起武器,而顧客也都會買。
通過復雜的鋪墊推動情節,盡管情節并非出人意料,但最終還是匯聚成“最棒的高潮”:小鎮被炸掉了,惡魔被趕走了……結局給你很強的閱讀快感。
▲ 《必需品專賣店》電影劇照(1993 年)。
永恒的主題
“必需品專賣店”只開了一周,城堡巖就掀起腥風血雨,店主岡特能做到這點,無非是了解人性,還有,“當然這完全是供需問題”。
岡特是惡魔,他通過“必需品”,愿者上鉤,自動獻上靈魂。等“必需品專賣店”結業,他帶走越多靈魂越好,就像獵人帶走戰利品。如今,靈魂對他來說沒有什么實用價值了,他為了純粹的樂趣而進行這些游戲,畢竟漫長歲月總要找事情消遣一下。
▲ 《必需品專賣店》電影劇照(1993 年)。
羅素說過:“人之所以有道德,是因為受的誘惑太少。”
斯蒂芬?金在接受采訪時談到《必需品專賣店》:“我認為自己寫了一本關于八十年代美國里根經濟戰略的諷刺佳作。你知道的,人們什么都買,什么都拿來賣,靈魂也不例外。書中收買靈魂的店主利蘭?岡特的形象,我一直認為是以羅納德?里根為原型的:很有魅力,上了點年紀,賣的都是些垃圾貨色,但卻看起來閃亮誘人。”
▲ 羅納德?里根是美國第40任總統,當過演員。
所有東西都可以拿來賣,那就是我的原則,所有東西都可以賣。
斯蒂芬·金以“滑稽”來定義八十年代的美國人,“人們認為貪欲是好的,而偽善只是與人相處的手段”。他說:“所有的東西都能被貼上價格標簽,最后擺在貨架上的是榮譽、誠信、自尊和純真。”
▲ 斯蒂芬·金不喜歡電影《閃靈》庫布里克的改編
斯蒂芬·金與其說是“恐怖小說大師”,不如說是“通俗小說大師”。
他筆下的惡棍形象包羅萬象,殺手、小丑、粉絲、政客、惡魔等等;情節里常見吸血鬼、撒旦、陰森的墳墓、超自然力量、血腥暴力等恐怖元素。
他早期作品有些是為了嚇唬讀者而提供“廉價的刺激”,但后期作品簡單粗暴的恐怖元素越來越少,通過恐怖氛圍來描述人在困境中的選擇,不乏對社會現狀的深刻反思。
你看,所有好看的作品,無論科幻、奇幻、恐怖小說……最終似乎都是講人性, 這是永恒不衰的主題。
看《必需品專賣店》,你會問自己:你最想要什么,你愿意付出什么?
每人心底都藏著秘密,童年和父母溫馨記憶、初戀的甜蜜滿足,宗教的狂熱信仰、對偶像的迷戀和幻想……與秘密相對應的是無窮無盡的欲望,越想要越怕失去。
還有很多人性的弱點:猜疑、偏見、貪婪、虛妄、恐懼、仇恨……當人們被挑撥、被慫恿、被煽動,心底的魔鬼就釋放出來了,暴露出瘋狂和殘忍的本性。
▲ 《必需品專賣店》電影劇照(1993 年)。
故事的最后,小鎮發生連場械斗、連環爆炸。
雷雨交加之際,警長艾倫和岡特正面對決,岡特變成了怪物模樣,座駕變成了一輛無蓬四輪馬車,車身旁刻著字:買主自行小心。
清醒過來的小鎮居民,他們放下了槍支和棍棒,他們面面相覷,仿佛剛從噩夢醒來,暴雨也停了。
這個小鎮到底發生了什么事?
有場大拍賣,是你從沒見過的超級結束營業大拍賣……可是最后,我們有些人決定不買。
惡魔利用人性的弱點收買靈魂,幸好還有人保持理性和愛。做自己的主人,才不會被惡魔引誘。
盡管斯蒂芬·金的作品充滿恐怖元素,但他仍相信大多數人是善良的。“比起發動恐怖襲擊,更多的人會希望阻止恐怖襲擊。他們只是沒有上新聞罷了。”
畢竟,真正的恐怖不是怪物亂神,而是人性的黑暗和生活的真相。
(本文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