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時間,孩子特別喜歡一個書反復讀,薄薄一本47頁的故事書,已經讀得滾瓜爛熟了,只要我讓孩子自己選書,他一定還會選這本。
每每看到這本讀了不下100遍的書,我都一個頭兩個大,“又是這本,能不能換一本?”
可是孩子是一個特立獨行的主兒,只要他想的,一定要辦到。哭鬧會破壞學習氛圍,沒辦法,我只能硬著頭皮上。
本來以為就我家小子才有這種“毛病”,問了寶媽群里的媽媽才知道,原來這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現象,而且高發期通常是4歲前,2-4歲的頻率最高。
你知道的,美媽是個好奇心格外強的人,看到這種現象怎么也得弄出個所以然來。一研究,不得了了!
原來孩子喜歡反復讀一本書,是快要開竅的跡象,家長把握好這個機會,為孩子打通大腦的任督二脈,腦力嗖嗖往上漲。
1.重復,是認知發展的必然過程
0-4歲是孩子聽覺中樞(顳葉)與視覺中樞(枕葉)的發育高峰,也是幼兒教育家蒙特梭利所說的“語言敏感期”。
孩子出生后,神經元的數量與成年人無異,卻無法像成年人那么行事,是因為神經元之間還沒連接起來。
它需要外界豐富的刺激,才能彼此連接,創建一條條可以流暢傳遞信息的腦回路。
孩子喜歡一本書反復讀,就是因為腦連接比較稀疏,他沒能消化你所說的每一個詞語,每一個句子,但是他想了解故事的脈絡(認識事物的全貌),那只能反復去聆聽,讓大腦重新去記錄、訂正、思考所聽到的詞句和語境,慢慢掌握故事(事物)的全部信息。
一本讀了無數遍的繪本,在你看來很乏味,但是對于年幼的孩子來說,每一次讀,孩子都能發現新的東西,察覺到新的內容。
就像我家小子,經常讀著讀著,就會有新的發現,“哎呀,這片葉子上有兩只螞蟻,它們好像在打架呢”、“媽媽,為什么這兩只蜻蜓長得不一樣呀”……有時興致來了,自個兒還編個小故事講給我聽。
總之,一本讀了很多遍的書,就像新讀的書一樣,總能讀出新鮮感來。
反復讀,是一個“正循環”的過程。不但悄無聲息地強化了神經元之間的聯結,還能深化了大腦的A10神經系統、獎賞系統、思考系統和記憶系統,塑造出一個強大而充滿探索熱情的大腦。
2.重復帶來的掌控感,能撫慰心靈
當一個人面對未知時,他會感到焦躁、不安、迷茫。
一個故事,如果孩子只是讀了幾遍,對里面的內容都是一知半解,這種感覺就像吃飯不咀嚼就吞進肚子一樣,會非常難受。
而孩子一遍又一遍地讀同一本書,他可以反復咀嚼里面的內容,吸收書中的所有營養。
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不久,對周圍的一切充滿了好奇。然而他可以掌控的事情,卻少得可憐。
當他發現每次聽自己聽過的故事,比如哪個人物即將登場,下一頁將要發生什么事情,主人公會說哪一句話,他都能準確地“預測”到,事情好像是在他的操縱下展開一樣。
求知過程帶來的安心感和掌控感,讓孩子為了繼續體驗這種快樂,而不厭其煩地念同一本書。
大腦有“類化”的本能,對學習的東西,它能從眾多不同的刺激中,找到相似之處,歸納得出原則。
所以,不管是反復看同一本書也好,多讀不同的書也好,同樣可以建立發達的閱讀回路,養成閱讀習慣。
當我了解到,孩子念同一本書背后的腦科學原理后,再也不逼迫他另選其他書了。
他選擇繼續讀這本書,那他肯定還有一些地方沒有理解到位,那我們就順他的意,耐心地讀,直到他滿意為止。
當這本書再也沒有東西可以滋養他,自然會尋找下一本有趣的書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