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的世界,市場受制于空間,空間大小和強弱又決定一個國家的世界優勢,因此,世界競爭的各種因素都在空間問題上得到充分聚焦和重組。如果全球化僅是產業層面的事,那就和歷史發展沒有關系了。但如果將全球化視作開放與融合的時代特征,那就要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這一趨勢在歷史上曾多次出現,例如二戰前的全球局勢。所以從這個視角出發,世界正從全球化走向逆全球化,“空間碎裂化”已成為世界變化的新趨勢。在此背景下,文化影響力和軟實力可能已經過時,真正起關鍵決定作用的是地盤里面的空間主導權,這也是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決定了未來的朋友或是敵人,進而也決定了未來的一切。
2016年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這個時候的世界以及多邊主義的前景,已經岌岌可危,不過對此有一定深度了解的人,無論是學界還是商界,基本還寥寥無幾。大家所談論的,更多的是常見的貿易爭端。在各種貿易爭端中,大家討論的解決方案,大多也是以上世紀的日美貿易爭端及其最終解決方案為基礎的,大家關心的更多是進出口成本、匯率以及凈出口的影響,并沒有認真研究背后的動力因素以及可怕的潛在變化。
2018年末,華盛頓智庫布魯金斯學會桑頓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李成博士認為,中美兩國的元首外交非常重要,他對于結束中美兩國的貿易戰持樂觀的態度,中美談判可以修正中國對美國的逆差和貿易不平衡的問題。清華大學的一位重要學者李稻葵教授,他是CCG學術委員會專家,也是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他對于中美之間的貿易紛爭,認為主要還是中國經濟的崛起,尤其是技術的進步。他在2018年人大國發院的一次演講中指出,中國的技術方面在不斷地進步,現在連美國的汽車制造工業都使用中國生產機器人。他認為,中美之間的貿易戰較量本質上是美國經濟和中國經濟誰更好,誰能夠持續地發展,維持高速的創新。
同樣是回望從2017年末開始到2018年漸漸達到高峰的中美貿易戰,隨著美國政府突然宣布對中國進口鋼鐵和鋁產品加征關稅,中美貿易戰爆發。安邦智庫(ANBOUND)首席研究員陳功先生進行了更為深入的研究,他沿著“市場-空間-區域-全球”的邏輯結構,從結構主義分析的角度提出,世界市場中日益激烈的“市場之戰”并非偶然的,現在日漸表現出來的世界貿易以及地緣政治沖突的問題,真正根本性的動力性因素是“空間的碎裂化”。他認為,空間碎裂將會導致逆全球化的盛行,顛覆全球化的基本格局,因而“空間碎裂化”將會成為未來世界的最重要趨勢,會成為研究、理解和認識世界的基本工具學說。
作為中國著名的智庫學者,陳功有關“空間”的思想,實際早在2006年就開始形成,那時他主要是使用廣義空間概念來研究城市的空間戰略。在中美貿易關系尤其是對中美貿易戰的分析,他主要指的是世界性大型市場空間的趨勢,世界大市場也是一種空間,而這種空間的趨勢正在發生微妙而深刻的改變,這種改變可能是顛覆性的。在全球化的進程中,原本趨于整體化的市場空間,今后可能會碎裂成為區域化的,相對獨立的市場空間。這個過程不會是太平的過渡,一定會伴隨著劇烈的貿易糾紛和沖突,中美貿易戰的發生,實際就是一種空間碎裂的反應。所以,陳功當時就提出警告,圍繞世界大市場,空間碎裂的趨勢表明一個完整、公開、透明的市場空間之戰已經迫在眉睫,其結果可能是顛覆性的。
陳功當時指出,現在的中美貿易戰遠不僅僅是美國總統個人期待成為一個捍衛“美國第一”的斗士那么簡單,在特朗普總統之后也會有人這么做,而之前實際也已經有人這么做,如中美貿易摩擦、經濟制裁、反自由貿易以及其他的各種法律工具的運用,都與過去的全球化有關,都與世界的保守主義浪潮有關,當然也與以往世界的過度生產有關,該來的必然要來!
從空間到“空間碎裂”,再到“新空間論”,陳功的空間理論在很多方面有著影響深遠的理論應用前景。他在多個領域的思考,特別是在地緣政治領域的分析,其深度和廣度甚至超越了當前知名的俄羅斯地緣政治學者杜金。2021年,陳功發表了一篇地緣政治文章,涉及“空間碎裂化”理論,他指出世界地緣政治正在出現一批新的“區域主權體”,主要影響力雖然是區域性的,但卻能夠代替超級大國主導區域沖突。他認為當今世界的沖突模式,已經發生了轉變,話語權出現了位移,今后主要是區域主導權的沖突,土耳其、印度、以色列、俄羅斯等國,這些區域主權體的國家現在都以接近不受控的狀態在擴張之中,導致區域主導權之間的劇烈沖突。如烏克蘭與俄羅斯,如中東以色列與伊朗,如巴西與南美。這是一種世界“空間碎裂化”的表現和證據,也是一種客觀現實。
客觀地說,陳功提出的新空間論,為我們揭示了一個令人吃驚的世界。他很早就指出,全球空間的表現是一個持續的進程,具有周期性,也就是全球空間存在著擴張與收縮的周期。一般認為,全球化是一種一體化,但在這個一體化的趨勢之中,不但存在有碎裂化的情況,而且實際從更長的周期來看,全球空間的碎裂化始終持續存在。甚至可以這樣說,一體化只是二戰后的偶然和特殊時期的秩序表現,全球空間的碎裂化才是真正的主導趨勢。
實際上,我們的地球曾有過輝煌的帝國時代,類似古羅馬、波斯帝國以及后來的人類史上最大的“日不落帝國”英聯邦,它們都曾經擁有過橫亙歐亞的一體化巨大空間。在帝國時代結束后,全球空間立即開始呈現碎裂化進程,大的空間碎裂成為小的空間,各種原有的同盟秩序和建制性關系岌岌可危,成為世界的基本趨勢。此外,還有知識力量、產業力量、資本力量和技術力量構建形成的社會系統——虛擬空間,也呈現出精細化的發展,日漸獨立,并且出現沖突與競爭。現在,社交媒體對傳統社會生活以及個人隱私的影響,網絡社會對各國政治穩定的沖擊,電子商務對各國傳統產業以及商業的威脅,已經表現出非常明顯的碎裂化態勢。
在陳功的空間認識論中,空間是一種多領域的存在,包括市場、經濟、文化、宗教、政治、國防、法律等,從物理世界到虛擬世界,這些空間領域的疊加、復合構成的整體就是空間。他認為,在未來這些不同空間領域除非出現某種性質的空間秩序聯盟與融合,才能阻止全球“空間碎裂化”的激烈進程,否則人類還能指望什么呢?實際的選擇并不多,換句話說,要么是讓·莫內特的主張,各種“共同體”得以實現,要么空間沖突和競爭就將會繼續并且更加猛烈,實際代表和反映的,還是空間的繼續碎裂。
如果對照現實來看,陳功先生的“空間碎裂化”認識以及新空間論已經或者正在得到充分的驗證。今天的全球化繼續沿著碎裂的方向前行,漸漸可能為區域化所代替。歐洲大陸上的俄烏戰爭阻止了世界能源關系的順暢運作,TPP(跨太平洋伙伴協議)等區域主義的產物,正在代替WTO等多邊主義的貿易機制。陳功先生極富先見之明地提到,世界上大量碎裂化的空間,甚至會導致常規的軍事部署失去了意義。全球大部分區域均處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狀態,互相制衡,互相利用。這種情況下,“敵人”這個詞匯的意義已經與過去大不相同;“朋友”這個詞匯也失去了意義,如俄烏戰爭,沒有國家或組織愿意派出軍隊幫助烏克蘭對抗俄羅斯的侵略。因此,為朋友兩肋插刀的時代或許已經過去,與其依靠別國部署部隊維持朋友關系,還不如部署和強化自給自足的國防軍事力量,這對于維持區域的控制和影響力更加富有效率。
很多人關心,在“空間碎裂化”的趨勢下,未來的世界究竟會怎么樣?在陳功看來,這個問題難以輕易回答。他引用了邦基(Bunge)的名言:“這個星球對于和平來說足夠廣闊,但對于戰爭來說卻顯得過于狹小。”這句話值得深思。對于地球空間的相對狹小,這種擔心始終就有。現在的世界,資本流動太快,利益的爭奪在日益狹小的空間中展開。建制派政府與民粹政治的對立,在全球各國愈演愈烈,同樣也顯示出社會系統之間的空間,遠沒有人們想象的那般大。空間的碎裂,空間關系的高度緊張,決定著沖突和競爭一定會是今后的主導旋律,而要防止沖突和競爭的惡化,危及世界和平,實現再均衡,似乎只能依靠區域合作組織,創造新的空間。不過在一個動態的世界里,沖突是永久的,均衡是短暫的。
最終分析結論
空間碎裂化是全球化向逆全球化轉變的重要標志,預示著國際市場空間正從整體化走向區域化和獨立化。陳功先生的前瞻性思考,揭示了這一趨勢對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深遠影響。隨著區域性力量的崛起和虛擬空間的獨立性增強,全球空間的碎裂化正在重塑國際關系和地緣政治。這種趨勢不僅削弱了傳統軍事部署和多邊貿易機制的效力,也推動國家尋求新的自給自足與區域合作模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