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抖音美好奇妙夜”結束了。
三個小時里,89組抖音創作者參與了演出,完成29個節目的表演,超過4711萬人在抖音上同步收看。
這是一場抖音網友與創作者共創的晚會,參演者們來自全國各地,從事不同職業,年齡從7歲橫跨到82歲。
呼麥聲一響,57歲大叔喚醒文化血脈
快60歲的大叔,膀大腰圓,怎么看也不像舞蹈演員。——如果只看姜鐵紅的身材,你可能會發出類似的疑問。
但呼麥聲響起,他左右擺肩,身形步法如同策馬疾馳,他確實是那個“最有草原魂的人”,“每個關節,都在應該在的地方活動”。
作為中央民族大學舞蹈學院院長,姜鐵紅曾是蒙古族舞《奔騰》的第五代領舞。因為腿傷,他31歲告別舞臺,轉向教學。直到50歲,知天命之年,心中那個“真的還想跳舞”的聲音越來越強烈。
他決定復出,每天跑步幾公里,“集訓”自己。發福的身材和矯健的動作形成劇烈反差,姜鐵紅在抖音上意外走紅。
姜鐵紅說,這是大地的力量,和這片土地上人們心中的聲音。網友說,看他跳舞,仿佛看到草原和藍天,感受清風吹拂。
“要先把文化帶到年輕人面前,才能讓他們感受到精神。”他參演的節目叫《血脈覺醒》,四組民族民俗舞者陸續起舞,傳遞“土地的聲音”。姜鐵紅看重這個和年輕人對話的舞臺,一下飛機,就趕來排練。候場時,也一遍遍摳動作。
7歲的孩童,發出全場最“狠”的聲音
“小時遷”一上場,掌聲雷動。
他只有7歲,整場晚會年紀最小的演員,表演卻十足“老道”。他在潮汕英歌舞中領舞,跳蛇舞,腳下靈敏迅捷,贏得滿堂喝彩。
英歌舞起源于明朝,流行于潮汕地區。表演時,舞者時而如猛虎下山,氣勢磅礴;時而如游龍穿梭,叩舞木槌。舞到高潮,鑼鼓聲、踏步聲、扣槌聲交織,“小時遷”和隊友一齊發出“喲,喲”的喝叫,威風凌厲。
“小時遷”是家里跳英歌舞的第四代。今年,33歲的爸爸“退休”了,把鼓槌正式傳給他。3歲起,他就跟著大人在街頭和廣場表演,習慣了歡呼和聲浪。這是他第一次來北京,登上大舞臺,卻一點不緊張。
全隊人都寵愛“小時遷”,尤其是68歲的師父陳來發。過去的許多年里,作為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他與同僚們的努力帶著搶救的意味。
英歌舞曾登上過2008年北京奧運會等重要舞臺。但因為城鎮化,青壯年流向城市,許多村莊湊不出一支演出隊。陳來發數次改良,讓英歌舞更適合舞臺,還打破了“傳內不傳外,傳男不傳女”的規定,英歌隊里有了女性、外鄉人、小學生的身影。
時隔多年,陳來發的英歌舞隊在抖音上火出圈,甚至受邀倫敦伯林頓拱廊表演。春節期間,全國游客慕名而來,潮汕旅游人均消費創下新高。
在《血脈覺醒》節目中,陳來發扮演授藝宗師,把古老的鼓槌交給“小時遷”們,以期傳承。
一千歲的古音,和搖滾樂合奏
全場最老的聲音有一千歲。
民樂演奏者桂梓撥動三弦,發出一聲高亮的長滑音。三弦鼓面由蟒皮制成,琴弦震動皮膜,獨具音色,自古就是“金石之音”。
戴著墨鏡,身著漢服,是桂梓常見的演出裝束。這個愛好民樂的90后女孩7歲學阮,13歲學三弦,十個指尖結下厚繭。
三弦最早在唐代《教坊記》中就有記載。但演出時,桂梓經常遭遇提問,“這是琵琶嗎?”她想,要讓這項技藝傳承下去,“至少要讓更多人聽過,才能喜歡,甚至學習”。
她大膽在演奏中融入現代元素,比如電音和搖滾,并在抖音上頻繁直播。最多的一場直播,超過23萬網友同時在線。感受到網友的熱情,桂梓干脆把直播間搬到了西安大雁塔、哈爾濱中央大街前,全國網友在她的評論區“發起多省蹦迪請求”。
在抖音美好奇妙夜上,她和古箏、笛子民樂創作者合奏。桂梓專門設計了多處滑音,讓三弦音更加豐滿。不同聲調的民樂合鳴,與流行樂伴奏應和。桂梓說,“我們站在一起,就放大了民樂的聲音,連接了更多年輕人”。
燈火穿過歷史,言笑晏晏
在《桃之夭夭》節目中,古老的非遺藝術化作絢爛的視聽表達。
華燈初上,一只巨大的金色鯉魚游入舞臺,身姿輕盈,宛如在水中悠然游弋。這是用AI技術還原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魚燈,鱗片斑斕奪目。
舞者們手上提的中式燈具,由00后國風博主陳喜悅提供。為了準備這次節目,她參考了明代《上元燈彩圖》等古畫,還原明朝上元燈節的盛況。她還專門拜訪了汪氏燈彩非遺傳承人和羊角琉璃燈制作技藝非遺傳承人。得知古燈要被帶上舞臺,并通過直播間展示,他們花了一個月時間和陳喜悅一起趕制。
“一入新正,燈火日盛”,陳喜悅說,宋代古書《武林舊事》的這句話,傳達了古人張燈結彩迎接華年的場景。她希望,奇妙夜現場的觀眾能跟著她,走進90后畫家陳漢煜作的“古畫”。畢業于文物修復專業的陳漢煜是抖音上的“平民畫師”,擅長為歷史小人物作畫“立傳”,給歷史上的小人物舞臺,還原宋代市井風情。
為生存扮作盲人的占卜師,跑腿送貨的臨時工,到京城向同鄉求助的貧寒父子……一個三分鐘的故事,陳漢煜卻查閱了大量史料,細細作畫。沒有華麗的語言,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卻打動了千萬網友。
為古燈配樂的,是民樂團“二十四伎樂”的演奏。她們的演奏,仿佛成都永陵“二十四伎樂”石刻圖走進現實,古琴、琵琶、箜篌等傳統樂器交相奏響。
昔日在廟堂與市井流轉的音符,在流傳千年后再次回響。正如網友形容,第一次知道了“銀瓶乍破水漿迸”“大珠小珠落玉盤” 是什么意思。
看到《永樂大典》的書頁緩緩打開,現場觀眾也仿佛跟著舞臺上的演員回到那個眾人齊心編撰書籍,努力讓先賢們的智慧結晶流傳后世的現場。
2年前,抖音集團接下接力棒,啟動了古籍保護項目。10余名工程師們在工作之余,做起了支持古籍數字化的“副業”。他們發揮自己在產品研發、人工智能方面的能力,守護古老的語言和文明。8500余部古籍通過數字技術實現了數字化,包括《永樂大典》等。
一名工程師說,在做古籍數字化時,自己仿佛穿越時光與先賢進行了一場對話。
82歲初代歌王,按響了時光機
領唱《我記得》時,82歲歌手陳彼得的眼角悄悄泛起淚花。
這首寫給母親的歌,讓他也想起自己的母親。那個愛唱歌的女人,是他童年的音樂啟蒙。陳彼得是臺灣第一批流行歌手,從藝超過60年。為了唱好《我記得》,他花了半個月記旋律,背歌詞。
陳彼得在抖音上收藏了上千首歌,認識當下的流行樂?!岸兑暨€可以有個名字,叫知音?!边@幾年他創作的新歌,也在抖音上被很多年輕人分享和喜歡。
舞臺上,他和不同年齡段的歌者搭檔演唱,最小的一位9歲。陳彼得想起,自己的第一個舞臺也是9歲,在學校操場上用桌子搭出的舞臺上。
他們身后屏幕上,滾動播放著網友們在抖音上分享的老照片。經過即夢AI技術的修復,仿佛時光機啟動,老照片變得活靈活現。
在舞臺上倒流時光的,還有68歲的王志祥和70歲的范開建。兩位北京鶴發老人的口琴演奏,將童謠《鈴兒響叮當》演繹得靈動活潑。觀眾跟著搖頭晃腦,打起節拍。
直播間的聲浪,讓兩位老人感覺往日重現?!斑@個舞臺,就像是線上的廣場?!蹦贻p時,他們是單位的文藝骨干,為農民、建筑工人和市民都表演過。
他們是那個年代普通人的縮影,工作之余發展文藝愛好,擁有自己小小的舞臺。退休后,他們在公園吹口琴,意外被年輕人拍攝發在抖音爆火,結識了許多年輕的網友,退休生活比退休前更充實。
靠年輕人搭上現代數字生活快車的,還有很多在地鐵站、高鐵站迷失的“誰的爸爸”,辦臨時身份證夠不到攝像頭的大爺、深夜馬路上穿著單衣迷路的老人……年輕人的“隨手一幫”,就解決老年人融入現代生活的“大難題”。
網友把這些熱心視頻發在抖音上,并發起了“在外互助父母號召”。普通人幫普通人,力量或許更大。
普通人的舞臺,大眾的交響樂
一片漆黑中,頭戴斗笠的年輕俠客躍上舞臺,揮舞大刀。鑼鼓敲響,光影流轉,俠客一路殺伐。
一切變化都在轉瞬之間。在燈光的放大和錯位效果下,手影戲創作者王克一雙巧手,讓角色迅速變換。
臺上的短短一分鐘,背后是王克十多年如一日的練習。他一度生活困窘,睡沙發,靠喝自來水扛餓。
2024年,他因《大笑江湖》手指舞在抖音爆火。中國傳統故事和手影戲的童年記憶極易引起共鳴,他很快積累了超過三百萬粉絲。
從小時起,王克就想象著站上大舞臺。今晚,他離夢想又近了一步。
和王克一樣,頂著寸頭登上舞臺的攝影師良田也沒想過四年前開始的抖音分享之旅,會影響到很多人。舞臺的背景板上,展示了良田過去四年間拍攝的幾百個普通人。
鏡頭里的他們,既普通又特殊,有第一次被拍下合照的耄耋夫婦,也有患有特殊疾病或容貌受損的年輕人。良田的鏡頭善于捕捉普通人獨特的美,用照片告訴他們笑起來可以有多美,甚至身體力行鼓勵他們。在一次拍攝白血病兒時,他為了告訴孩子不要因為光頭而自卑,索性一起剃掉了頭發,留起了寸頭。
良田和王克代表著89組創作者中的多數。他們也曾困窘,沉默,直到在網友的一次次點贊、評論和轉發中被看見,被喜歡。是普通人的回應,給了普通人信心和舞臺。
2024抖音美好奇妙夜是屬于普通人的舞臺。塵封在歷史中的樂聲,穿越時光的對話,跨越年齡差的歌聲,觀眾的掌聲,和鏡頭外無數普通人的助力,共同奏響了一曲美好的“交響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