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有材,漢文翁始也”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
文翁(公元前187 年~前 110 年),名黨,字仲翁,是西漢時期的循吏。漢景帝末年,他擔任蜀郡守。當時蜀地被視為“僻陋有蠻夷風”的邊陲之地。文翁為了改變這種狀況,采取了一系列舉措:
1. 興修水利:他主持開鑿湔江口,灌溉繁縣農田共計 1700 頃,這不僅使農業生產得到發展,也為文化教育的開展提供了物質基礎。經濟發展了,才有條件培養人才。
2. 興辦教育:他在成都城南建立了文學精舍講堂(史稱“文翁石室”),這是中國乃至世界上第一所地方官辦學校。入學者可以免除徭役,成績優良者可成為郡縣吏。他還選拔蜀郡俊秀之士前往京師從博士學習,學成后回到蜀地教授生徒。
文翁的這些舉措使得蜀地的文化教育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在他的影響下,蜀地到京城求學的人數增多,文風大盛。到漢武帝時,中央政府推廣了文翁管理“官學”的經驗,下令全國各郡皆立學官。因此,文翁對蜀地文化教育的發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被尊稱為“公學始祖”。古人說“蜀有材,漢文翁始也”,強調的就是文翁在蜀地開啟了培養人才、發展文化教育的先河,為后來蜀地人才輩出奠定了基礎。
不過,在文翁之前蜀地可能也有一些文化的積累和人才的涌現,但文翁的貢獻確實具有開創性和標志性,對蜀地文化教育的發展起到了極為重要的推動作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