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跟咱有啥關系?在家門口有了產業咱能致富、村里干凈敞亮咱有面子……”2024年10月13日,在河南省南陽市宛城區瓦店鎮界中村文化廣場,宛城區百姓宣講團團長梁海磊和村民坐在一起,用拉家常的方式開場,通過典型故事以及問答形式,讓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的宣講主題深入人心。
宣講前,先和社區黨員、群眾、村黨支部書記聊一聊天,問一問老百姓的高興事和煩心事,問一問群眾想聽什么課,這是梁海磊在基層宣講前必做的功課。從事理論宣講40多年,他記了200多萬字的日記。
2024年國慶假期前后,梁海磊先后到宛城區十余個街道、鄉村開展宣講。他發現,老百姓感興趣的話題正與時俱進,“鄉村振興事關每個人,大家都是參與者”不再是一句口號。
“黨中央出臺的新政策、作出的新部署,不但要用百姓能聽懂的語言去解讀,還要去回答他們的疑問、化解他們思想上的疙瘩,這正是理論宣講的目的和意義。”梁海磊說。
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梁海磊始終將這一信念落實到每一場宣講中。
“只要基層需要宣講,絕不推托;只要群眾提出問題,絕不敷衍;只要組織安排,定不缺席。”20世紀80年代,梁海磊從一名高校教師進入理論宣傳崗位工作。當時基層缺乏宣講員,他就主動向組織上提出,利用業余時間,做基層理論宣講。
2010年梁海磊創立“草根宣講團”,黨的十八大后,改稱“百姓宣講(志愿)團”。在他的帶動下,宣講團成員從最初的7人,增加到如今的7個小分隊近300人。
從百姓中來,到百姓中去,梁海磊和團員們始終堅持在基層做好每一場宣講。宣講團成員不僅有教師、村干部,還有環衛工人、電力職工,來自各行各業的宣講員活躍在社區鄉村、機關學校,把黨的創新理論傳播到每個地方。
在多年的宣講過程中,梁海磊逐漸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論宣講標準。在他的建議下,宛城區百姓宣講團確立了“黨課標準、百姓情懷、群眾語言、志愿精神”的工作規范。他主持設計的文明成果展覽室、線上理論宣講錄播大廳等,被群眾親切地稱為“傳播正能量的三室一廳”。
“多一個宣講堡壘,就多一個正能量陣地。”梁海磊介紹,宣講團的成立,一方面是宣傳黨的理論政策的客觀需要,另一方面是基層干部的強烈呼聲,他們想更好更快地理解政策、執行好政策。
2021年,百姓宣講團選拔了一些年輕的老師、醫生、社區干部,還有一些熱心的有文化有知識的回鄉青年,在公益電影放映前開展“影前十分鐘”講課。這些新鮮“血液”的融入,讓宣講團增加了活力,受眾群體也逐漸向年輕人群覆蓋。
從年輕人身上,梁海磊感受到了新的希望。他表示,新時代的中國故事,要用新時代的語言傳播,年輕宣講員能夠更加激情四溢地講好故事。
“我們團隊里還有老黨員、老科技工作者、老教師、老退役軍人、老模范,我們叫作‘五老人員’。”梁海磊說,自己和他們一樣,退休了但不退崗,還要把學習體會、工作體會和對黨的感情,融入每一堂生動的思想政治課,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吳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