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永輝在直播間提出過一個觀點:不要太在意你的孩子。
當你把所有精力都用在孩子身上,孩子的壓迫感就會特別重。如果父母不能給予孩子屬于他們的成長空間,對孩子的成長就是一種傷害。
人生建議:帶娃而已,別太上頭,60分父母是最好的父母。
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周邊越是勤快的父母,事事都替孩子操心的父母,孩子反而沒啥孝順心,而且特別沒主見,啥事都要找“爸媽”拿主意,“啃老”也是理所當然。
那些沒那么勤快的父母,孩子自理能力反而更強,也很有自己的想法,長大后都是子女給父母買這買那的。
寫作業這件事情也是,父母越是上心,孩子越覺得書是在給父母讀,作業是在給父母寫。
父母60分關注,留40分給孩子自己用力,孩子反而會覺得學習是自己的事情。
父母給孩子的關注并不是越多越好,0-3歲或許孩子需要家長全方位的陪伴,3歲以后,家長就可以慢慢放手了。
帶娃太上頭,受傷的是孩子
杭州之前有所學校發出過一個“搞笑”通知——嚴禁攜帶焦慮的媽媽。
現在大環境焦慮,信息焦慮,家長們也很焦慮。
擔心自己育兒方式不夠好;
擔心自己沒給孩子創造足夠的財富;
擔心孩子離了自己不行;
綜藝《敞開心扉的少年》里有位非常能干的媽媽,她一手掌控著孩子的衣食住行。8歲的孩子孩子真的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
穿衣、刷牙、喂飯、擦嘴巴這些事情基本都是媽媽幫忙做,孩子不會自己穿衣服、不會系鞋帶,筷子也都不用好。
因為自理能力差,在學校沒少被同學嘲笑,自己內心也很沒信心。
因為離開父母,自己似乎什么都做不好。
家長“無私”的付出,并沒有讓孩子成長得更好,反而剝奪了孩子自主成長的空間。
替孩子做好了一切,卻忘記教孩子“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家長越能干,孩子的責任感就越低,自主性就越差。
帶娃太上頭,受傷的是自己
之前聽過一個很有意思的問答:“為人父母什么時候能輕松。”
有個高贊的回答是這樣的:“別做夢,就算你埋土里,你子女都要燒香要你保佑他們。”
為人父母后才發現,最需要修煉的不是帶娃技巧,而是心態。當媽后特別容易焦慮,特別容易失去耐心。
心態不好,性命不保。
今年連云港一位37歲的媽媽因為輔導孩子作業被氣到心裂,送進醫院搶救。
安徽合肥一女子,凌晨4點半輔導孩子作業,被氣到崩潰,先打自己再打孩子,最后早上6點氣急攻心走了,老二才1歲。
不少家長感嘆,自從輔導娃寫作業后,結節都不知道長了幾個,孩子各有各的可愛,氣家長的本領卻相當一致。
孩子像個放大鏡,會放大生活中的悲歡喜怒。
孩子出牙晚,焦慮,孩子輔食吃不好,焦慮,孩子長不高,焦慮,孩子學習差,焦慮……
以為孩子就前幾年比較難帶,后面就不用操心了,結果發現身邊的家長,每個階段有每個階段的煩惱。
當媽后,時間和平和的心情都很奢侈,大多數時候不是平衡,而是取舍。
在工作和帶娃之前取舍,在自己和孩子之前取舍……
所以,帶娃而已,做到60分足矣,留40分給孩子去探索,也留40分給自己治愈和成長。
媽媽也可以犯錯,媽媽也可以發脾氣,如果10次里面做好了6次,就是一個非常棒的媽媽了,剩下的4次就當給孩子的鍛煉了。
畢竟,我們的孩子不是生活在溫室里的花朵,父母也不是一點錯誤不犯的神。
讓孩子知道,不管他是好或是犯錯,爸爸媽媽都始終在身邊;
讓孩子知道,父母會成功也會失敗,但一家人還是在一起;
這才是真實的情感,允許自己對孩子失望,也允許孩子對自己失望。
清華大學教授、作家格非說:
“國際精神治療領域的共識是,60分父母是最好的父母。
孩子的人生,父母的位置是“副駕駛”,錯位了、過度了,傷害的是孩子也是自己。
帶娃而已,不要太上頭,父母有自己的生活,孩子才能學會獨立。
做60分的自己,剩下40分和家人一起努力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