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占理兒。
昨天早上刷到@好運小劉那條視頻時,我正蹲在工位啃包子。
視頻里她說:公公是清華副教授、后來創立上市公司、身價不菲。但是他花30年給倆娃鋪就的"精英之路"--清華幼兒園、清華附小、清華附中的"一條龍"教育,甚至海外頂尖大學的鍍金機會。
最終只養出兩個"廢柴":大兒子回國后躺平啃老,小兒子初三就輟學在家。
評論區有人酸了:"換我有這條件,早飛黃騰達了。"但我卻覺得未必。
小劉老公的童年,像被編好程序的機器人,一步步該干啥早已寫好。4歲學鋼琴,;6歲練網球;12歲讀國際學校。課程表精確到分鐘——數學、編程、第二外語、馬術訓練,連午休都被安排了"情商課"。
他的人生軌道,是父親用30年經驗、財富、人脈鋪就的"黃金大道",連什么時候該"加速"、什么時候要"轉彎",都被提前設定好了。
可最諷刺的是,這列"完美列車",最終停在了"躺平"的終點。
心理學里有個"過度滿足效應",說的就是這種情況:當一個人從小到大的所有需求都被提前滿足——想要玩具時,父母已經買好了限量款;想嘗試新事物時,父母早請好了頂級教練;連"努力"的目標,都被父母用"為你好"包裝成必須完成的任務——他會逐漸喪失"想要"的能力。
小劉老公說得直白:"小時候想要塊巧克力,我爸直接買一整盒進口的;初中想和同學爬野山,我媽說危險,轉頭包了個度假村讓我'體驗自然'。后來我發現,我連'想要'什么都不知道了——反正說了也沒用,不說反而更輕松。"
這種"無欲無求",不是佛系,是心理上的"習得性無助"。當一個人發現自己的選擇永遠不被尊重、努力永遠被替代、甚至"不努力"都被父母用資源兜底時,他會本能地關閉"奮斗開關"——既然一切都被安排好了,我為啥還要費勁巴拉的努力?
更值得警惕的,是小劉公公的"教育邏輯":我給你最好的資源,替你解決所有問題,你只需要沿著我鋪的路走。
但作為教授的他,也犯了跟多數家長一樣的毛?。和浟私逃?給"不了的,而是需要"喚醒";成長的關鍵不是"規避風險",而是"學會承擔"。
心理學有個"自我決定理論",指出一個人要獲得內在動力,必須滿足三個需求——自主性(我能掌控自己的選擇)、勝任感(我能通過努力達成目標)、歸屬感(我的存在被真誠接納)。而過度養育的父母,恰恰在這三個維度上全面"越界"。
小劉在總結老公教育失敗原因時,講了她小叔子的一個故事:小叔子數學不及格,公公立刻請清北教授一對一輔導;他說不喜歡冰球,父親說"這是貴族運動必須學";他初二想當游戲主播,母親兇巴巴地說"咱們家丟不起這人"。
直到初三某一天,他把自己鎖在房間里,說"你們再逼我,我就從窗戶跳下去"。
教育學家艾莉森·高普尼克在《園丁與木匠》里寫得通透:"父母的角色不是'塑造'孩子,而是'支持'孩子。就像園丁不會替花朵決定開什么顏色,而是提供土壤、陽光和水,讓花自己找到生長的方向。"
可現實里,太多父母活成了"木匠":用卷尺量著孩子的每一步,用刨子削去"不完美"的棱角,用釘子把孩子固定在"正確"的位置上。他們以為這是愛,卻不知道,當孩子連"摔跤"的機會都被剝奪,也就永遠學不會"自己站起來"。
小劉的故事之所以扎心,是因為它撕開了當代教育的遮羞布:過度養育不是"精英家庭"的專利,而是一場正在全民范圍內蔓延的教育焦慮。
你身邊一定有這樣的父母:孩子選專業,他們要翻遍就業數據;孩子找對象,他們要查三代家譜;孩子工作后,他們還要托關系幫著"鋪路"。更隱蔽的是,許多普通家庭雖沒有頂級資源,卻在用另一種方式"過度養育"——替孩子背書包、幫孩子寫作業、甚至在家長群里替孩子"打抱不平"。
這些父母有個共同的心理底色:恐懼。他們害怕孩子走彎路,害怕孩子不如別人,更害怕自己"不夠好"。于是他們用"為你好"的名義,把孩子囚禁在"安全區"里,卻忘了:
孩子沒選過興趣班,永遠不知道自己真正熱愛什么;
孩子沒試過失敗,永遠學不會如何應對挫折;
孩子沒為自己的選擇負責過,永遠長不出獨立的人格。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說過:"足夠好的媽媽,不是完美的媽媽,而是'60分媽媽'。"她會在孩子需要時給予支持,也會在孩子嘗試時退后一步;她允許孩子犯錯,因為錯誤是成長最好的教材;她接受孩子"不完美",因為真實的生命力,從來都不是被"修剪"出來的。
這或許是所有父母都該明白的道理:咱們給孩子的不是"一條路",而是"選路的能力";不是"永遠不摔跤",而是"摔跤后能自己爬起來";不是"替他活成咱們想要的樣子",而是"陪他活成他自己喜歡的樣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