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鶴方壺
春秋中期 1923年河南新鄭李家樓鄭公大墓出土
現藏:故宮博物院、河南博物院
一、華麗清新的青銅奇珍
蓮鶴方壺為一對,造型紋飾相同,唯尺寸上稍有差別,故宮所藏通高125.6厘米,河南博物院展品通高117厘米。蓮鶴方壺造型宏偉,裝飾華麗,氣質清新,被郭沫若先生譽為“時代精神之象征”,是禁止出國(境)展覽的文物。
1、壺蓋
壺蓋整體為方形花冠,子口,蓋上裝飾10組雙層鏤空蓮瓣,盛開的蓮花中央是可以獨立分開的蓋頂,中央站立著一只振翅欲飛的仙鶴,栩栩如生,充滿清新自由的氣息。
2、壺身
壺身為橢方形,母口,長束頸,垂腹,滿飾蟠螭紋。
頸部左右各裝飾一龍形耳,龍聳肩回首,身軀起伏,龍身裝飾鏤孔鱗紋,前腿套接扁圓環,尾部上卷,雙角盤曲夸張。
頸部前后各有一個龍形扉棱。
垂腹四角各裝飾一只神獸,神獸回首相望,雙角彎曲伸展,角端是盛開的四瓣小花,小獸長有雙翼,欲飄欲飛。神獸生長翅膀在西方并不罕見,但在中國,蓮鶴方壺卻是第一次。
這樣的題材學者稱為“有翼神獸”,中國的有翼神獸到春秋中晚期才開始出現,無論從文獻記載還是文物形象看,都與西亞、中亞和歐亞草原的藝術有不解之緣,有學者認為源于兩河流域的格里芬。獅虎類有翼神獸到西漢晚期廣泛流行,到六朝時形成了固定風格的天祿、辟bì邪。
3、壺足
壺足為圈足,下有兩只卷尾獸,頭生雙角,側身張口吐舌,傾其全力承托方壺,作不勝重負之狀。
二、蓮鶴方壺的“南渡北歸”
1923年8月,河南新鄭李家樓的鄉紳李銳在菜園打井時發現了鄭公大墓,出土銅器被販賣,北洋陸軍第十四師師長靳云鶚聞訊收繳國寶,并繼續發掘,共獲取青銅器百余件以及陶器、玉器、骨器等,其中最耀眼的就是蓮鶴方壺。
對于如何處理這批珍貴的文物,靳云鶚態度鮮明:“鐘鼎重器,尊彝寶物,應該歸于公家。”其義舉博得一片贊揚,河南省議會致函說:“公道主張,至深欽感,肅此鳴謝。”當年10月,這批文物被護送到省城開封,由河南古物保存所保管。學者對其研究和著錄發表使“新鄭彝器”名聲大噪。
1927年籌建河南博物館,這批文物成了第一批藏品,所以文博界稱:先有新鄭大墓,后有河南博物館。
1937年,抗戰爆發,為保護國寶,河南博物館選取文物68箱,先至武漢,再到重慶,可謂顛沛流離,抗戰勝利,內戰烽煙又起,南渡的文物一直滯留重慶,重慶解放前夕,倉促中部分文物被運到臺灣,蓮鶴方壺有幸留在大陸,1950年,河南在渝文物終于北歸,新鄭、輝縣出土青銅器中的51件調入北京,其余回到河南省。
至此,一件蓮鶴方壺在故宮,一件留在河南博物館,成為其鎮館之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