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由曦
什么樣的宏觀刺激政策能直指問題的要害?
我們認為,是讓企業賬面上能有錢的政策。
在之前的文章《消失的企業活期存款》中,我們指出,企業是微觀經濟運行的主體。員工的工資是由企業發的,退休人員的社保是由企業交納的,一些企業的需求構成了另外一些企業的收入。
所以,如果企業沒錢了,裁員、降薪、收縮業務規模等一系列收縮性的操作會接踵而至,如果微觀企業都這樣做的,會帶來宏觀上很大的問題。
從9月的金融數據來看,9月末,企業的活期存款余額保守來說比去年同期減少了2.5萬億元(企業活期存款大概是M1-M0的40%),相當于1億家企業,每家企業賬面現金少了2.5萬元,1000萬家企業,每家企業賬面上的錢少了25萬元,100萬家企業,每家企業賬面上的錢少了250萬。宏觀上通縮的跡象已經非常明顯了。
所以,在我們看來,相對于消費端的刺激政策,更有效的是在企業端,那么如何提高企業的活期存款余額呢?
細看企業的收入和支出,不難看出,企業的收入主要是由出售產品和服務而得,企業的支出則主要是由稅費、社保、員工工資、職場租賃成本和原材料進貨成本所決定。
原材料的進貨成本由市場決定,政府很難干預。
所以,國家的財政補貼政策,如果能針對企業支出的其他項目進行,將能直接惠及企業。比如,對雇傭員工的企業提供工資補貼(例如每雇一名員工給企業提供1000元工資補貼);比如減緩企業社保基金的繳納(疫情期間的緩交政策對很多企業幫助就很大);再比如繼續加大給企業減稅的力度(例如延續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1%的稅點,乃至更大范圍的普惠性減稅);還有就是給與租用職場的企業場地租賃補貼(比如,按照平米數給予補貼)等等。
如果財政政策沿著這樣的路徑前進,企業將直接減少當期現金支出,這是對企業是最直接的幫助,也是最公平最普惠的。
應該說,過去幾年,中央和地方政府確實也在通過減稅降費為企業提供財政支持,但是和目前企業賬面上的現金下降速度相比,這些政策的力度還不夠。
比如,十一前后這一輪的財政刺激政策的資金,主要就用于化解地方債務、補充國有大型商業銀行的一級核心資本、推動房地產市場穩定以及支持重點群體提升消費能力。
相對而言,這些政策都是解決特定的問題,或者針對特定的人群和行業的,并非是普惠性的,不能直接用于提升所有企業的賬面現金存底,而不解決企業沒有錢的問題,經濟的恢復就將耗費更長的時間。
所以,我們期待,在這一波宏觀經濟刺激政策中,能盡快出現針對企業的普惠性財政刺激政策,讓企業的現金流能夠企穩回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