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4月7日,蔣介石在徐州舉行了國民革命軍第二次北伐。大敗奉系、直系聯軍。奉系敗入關內,國民革命軍占領了天津北京。6月,新疆總警楊增新宣布換旗。接著,張學良東北易旗。按說國家統一了 ,應進入和平建設的階段,偏那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四方新軍閥勢力又勾心斗角,爭奪霸主。1929 年,蔣介石拉閻錫山、馮玉祥,打敗李宗仁、白崇禧的新桂系。接著,又拉閻打敗了馮玉祥的西北軍。繼而打敗了唐生智、石友三的聯軍。蔣的勢力的發展,引起了閻錫山及各中小軍閥的恐慌。閻拋棄了與桂系和西北軍的前嫌,聯合了馮玉祥、李宗仁及各方軍閥,聯合了國民黨內的改組派汪精衛陳公博和西山派鄒魯等要人,進行倒蔣。時張學良的東北軍持騎墻態度。
蔣介石
1930年4月1日,閻錫山發表了討蔣通電,各方反蔣將領也聯合發表通電,擁護閻錫山為中華民國軍陸海空軍總司令,馮玉祥、李宗仁、張學良為副總司令。馮玉祥的參議劉驥為總參謀長。當日,閻錫山在太原宣誓就任總司令職,發表了就職通電,并在石家莊設立了總司令部。各方反蔣代表都聚集太原。贊譽閻之語不絕于口。4月1日,馮玉祥在憧關就任中華民國軍副總司令職,李宗仁在廣西桂平就職,其他各反蔣將領也分別就職。時張學良表現沉默,既不通電就職,也不聲明反對。
討蔣聯軍的組織系統和作戰方略是:桂軍為第一方面軍,由李宗仁統領,出兵湖南,進趨武漢;西北軍為第二方面軍,由馮玉祥統率,擔任河南省境內隴海、平漢兩路作戰任務,分向徐州、武漢進攻;晉軍為第三方面軍,由閻錫山統率,擔任山東境內津浦、膠濟兩路作戰任務,與第二方面軍會攻徐州,然后沿津浦線南進,直搗南京;石友三部為第四方面軍,以主力進攻濟寧、克州,以一部協同第三方面軍會攻濟南;內定東北軍為第五方面軍,由張學良指揮;內定劉文輝為第六方面軍;何鍵部為第七方面軍;樊仲秀部為第八方面軍。并分別任命石友三、萬選才、孫殿英為魯豫、皖等省的省主席。
閻錫山
馮玉祥 于潼關就職之后,便下令以鹿鐘麟為中華民國軍第二方面軍前敵司令,兵馬起程東進。孫良誠、龐炳勛、孫連仲、吉鴻昌、宋哲元、張維璽樊鐘秀所率七路大軍,浩浩蕩蕩地殺向河南。
中華民國軍第三方面軍的晉軍,以徐永昌為前敵總指揮,張蔭悟、傅作義為副總指揮;兵分六路,總兵力達二十余萬人。以傅作義指揮的第二路軍、張蔭梧指揮的第四路軍沿津浦線,越過德州,南攻濟南;以孫楚為總指揮的第一路軍,以楊效歐為總指揮的第三路軍由隴海路側攻徐州。
駐扎在歸德、鹿邑、毫州一帶的孫殿英部,宰部直取蚌埠。駐扎在考城一帶的劉春榮部,由考城東攻魯西。閻錫山還將其十三個炮兵團,七十二架飛機,都投入了前線。
時桂軍決定放棄廣西根據地,揮軍入湘,進取武漢,與馮、閻會師中原。李宗仁還派人在香港印制了“國民銀行”鈔票幾十大箱,并將此鈔隨軍運行,擬攻下武漢后,公開發行。李宗仁在率部北進途中,受閻之命,將桂、張聯軍編成了“中華民國軍第一方面軍”,李為司令外,由黃紹因為副司令,白崇禧為總參謀長,陳翰譽為參謀長。下轄三路軍:第一路軍張發奎指揮;第二路軍白崇禧兼;第三路軍由黃紹閎兼。三路人馬,分途入湘。
蔣介石得知閻、馮、李組成了聯軍對己討伐,大為光火。先以胡漢民、譚延閻、王寵惠三院長名義致電閻錫山,促其速覺悟。又令駐山東陳調元,炸毀了黃河鐵橋。4月4日,蔣介石主持召開了國務會議,下令罷免閻錫山本兼各職,全國通緝。4月8日,蔣介石在徐州主持召開了軍事會議,參加會議的有劉峙、顧祝同、韓復榘、陳調元、馬鴻逵、葉開鑫、衛立煌、何成浚楊虎城徐源泉、王金鈺、蕭之楚等高級將領。在研究了作戰部署后,蔣介石嚴厲地道:閻逆實為禍首,馮逆同為逆魁,其余桂逆的尚屬局部之患?!闭f著蔣揮手道;“作戰的關鍵問題,是對敵兵源的殺傷;只有對兵源的殺傷,才能解決戰事。槍械彈藥,我們既可以自己制造,也還可以從外國大批購買。在這點上,我們比敵人條件優越得多。你們應當大膽放放手地盡快利用我們的優勢炮火,給敵人以重大創傷。我們損失一些槍支或者更多消耗一些彈藥, 沒有關系,我可以立即給你們補充,繼續作戰。同樣:在敵人方面,讓他損失一團的槍支,沒有個什么重要意義,如果能殺傷他一團兵員,他至少需要三個月的時間才能補充訓練完成,投入戰場。三個月時間,這是決定戰爭的一個重要因素,你們必須注意!”蔣介石用那尖銳刺耳的聲音揮著拳頭,聲色俱厲,特別對于“殺傷"兩個字,更是加重了語氣。講到最緊張的時候,會場上只有人聽到“殺!殺!殺!”的聲音,儼然像是到了戰場。
李宗仁
蔣介石任命韓復渠為第一 軍團總指揮,下轄陳調元的第二十六軍,馬鴻遠的第十五路軍,駐膠東的劉珍年的第二十一-師,由韓率本部擔任津浦線正面作戰,在禹城設防,阻止晉軍南下;陳調元、馬鴻遂部在濟寧、曹縣一帶設防,阻止石友三部東進;劉珍年部在膠東維護膠濟線的交通安全。
蔣氏于會上又宣布劉峙為第二軍團總指揮,下轄蔣氏的精銳部隊第一師、第二師、第九師、第十一師和三個教導師。又調集了鐵甲車、飛機、炮兵,統歸劉峙指揮。其軍團任務由魯西南、豫東,沿隴海路兩側向西直趨陽德,蔣令王均的第三軍布防皖北,阻止孫殿英部南下;令葉開鑫的第八軍,在淮陽、太康、鹿邑帶與孫殿英部戰;令衛立煌的四十五師、張勵生的騎兵第二師,警備航北及徐州至浦口之線,擔負后方的安全保障;今何成俊第三軍團總指揮,轄徐源泉的第四十八師,荒之楚的第期十四師,楊虎城的第十七師,王金鈺的第四十九師,郝夢齡的第五十四師,范石生的五十一師,李溫珩的五的師,蔡廷錯的第六十師,蔣光翔的第六十一師,公秉藩的新五師。還有王乃文、潘善齋、容景芳、岳維峻、王翰鳴、張治公、李萬林、王殿閣等各雜色部隊。
一切布置完畢 ,蔣介石又到了確山,檢閱了部隊,以示其軍威,盡管顯威,其實,蔣介石還是又惱火又擔心。
就在蔣介石排兵布陣、大戰將舉之時,德國總參謀部作戰部主任魏爾采將軍來華,蔣氏大喜,親自接見了魏爾采,當即聘魏為高級軍事顧問。
蔣氏于1927年“四。一二”后,便驅逐了所有在華的蘇聯軍事顧問,轉而開始聘請德國軍人為軍事顧問,時中山大學校長、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曾獲柏林大學博士學位的朱家驊,為蔣氏的聘請做了穿針引線人。朱委托德國工程師學會會長馬脫動斯代為物色,馬脫動斯向朱介紹了鮑爾上校。因為是首任軍事顧問,朱家驊不敢草率,在鮑爾來華之前,朱設法對鮑的才能進行了了解,了解之后,推薦給蔣介石,親自陪同鮑見蔣,并作翻譯。鮑爾向蔣提出了許多軍事上的建議,蔣聽了頗為贊賞,遂聘請鮑為軍事顧問。1929 年4月初,鮑爾病故,軍事顧問團暫時由克里伯爾代管。于是,蔣氏要朱家驛再找一位接替人。朱家驊即致西德國的魯登道夫將軍,請他代為物色。魯很想自己來華,但因為德國政府受凡爾賽條約的限制,不能如愿。于是,魯道夫便推薦了德國參謀總部作戰部主任魏爾采將軍。魏爾采到了中國,正趕上中原大戰即將爆發。
馮玉祥
蔣介石對魏爾采在關鍵時刻的到來,十分高興,感到這是自己軍事必定勝利的吉慶兆頭。他說與左右,左在也都說是吉祥之兆。蔣氏越發高興。遂把魏爾采作吉祥之神看待。
5月2日,蔣介石在南京舉行了誓師典禮。8日,他帶著魏爾采渡江北上,先后到蚌埠、濟南、克州檢查作戰的準備情況。然后又坐鎮徐州。5月11日,蔣、馮、閻中原大戰開始。
由此可見,中原大戰是各軍閥為自己的利益而爆發的戰爭,沒有正義與非正義之分,其實質就是軍閥們為了搶地盤、爭利益的軍閥混戰。蔣介石把取勝的希望寄托在武器裝備和軍事指揮上,不把人民的支持看作戰爭取勝的決定因素。從這一點我們就可以看出,蔣介石最終的失敗,跟他的信仰有關。他不為人民謀利益,只為自己的利益集團玩弄權謀和討價還價。他不去發動群眾,不去爭取人民的支持,一心一意靠外援、靠利益集團、靠精英們、靠嫡系、靠裝備,最終會失道寡助,走向失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