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內容涉及酒類知識,瀏覽前請確保您已滿18歲;請理性飲酒,未成年人請勿飲酒
“理解我們所觀察到的現象并知道背后的原因并不影響事物的美感,而是正相反。” —— 特里斯坦·古利,《水的密碼》
在談及“拉美文學爆炸”時,加西亞·馬爾克斯曾說,“我們大家都在寫同一本拉丁美洲小說,我寫哥倫比亞的一章,富恩斯特寫墨西哥的一章,胡里奧·科塔薩爾寫阿根廷的一章……”
在威士忌的世界里,似乎酒廠們也在做同樣的事——只不過大家更像是在繪制一張巨大的地圖。這張地圖乍一看,你會看到不少顯眼的地標,但要是湊近了檢視局部,你又會發現一些隱秘的名字。它們平日里低調,專注于自己的版圖,但這并不意味著它們就是普通的。它們都有自己的個性。
在這些酒廠里,有一家要是看到“爆炸”這個詞,也許會會心苦笑一下。因為在過去,這家酒廠經歷過一次爆炸,三次大火……但它每次都活了下來。過往的災難成了故事,也成了激勵酒廠永不言棄、愈發堅韌的動力。
時光流轉,酒廠已經走過了100多年,幾經波折的歲月里,它也許更懂得了時間的藝術——有些事情是急不來的,要堅持,要等待,把可能性交給時間,而時間,會贈予你意料之外,但又是情理之中的禮物。
這家酒廠,就是今天要介紹的——
格蘭路思,THE GLENROTHES
印象里我好像是第一次給大家聊格蘭路思,接下來且聽我好好說說。
| 水之道
幾天之前,我去了格蘭路思的一個品鑒活動,在艾迪遜酒店。
通常,威士忌的品鑒活動就是你到達一個房間,找到自己的位子坐下,等到品牌大使或釀酒大師出場,聽他們介紹下品牌,接著,就伴隨講解,一一品鑒手邊的美酒。品鑒完,走人。
格蘭路思的品鑒活動不太一樣。
格蘭路思設計了多個空間。一路走過去,在到達品鑒空間之前,會看到多個格蘭路思的藝術裝置。這整個過程,像是游歷了一個小型展覽之后再進行威士忌品鑒——是個頗為沉浸的體驗。
這些藝術裝置,自然都跟格蘭路思的制酒理念有關。
我先是被那些花草吸引了過去。自打我自己也開始種花種草以來,每每碰到好看的植物花境,我就邁不開腳步了。
眼前的綠苔之上,栽種了蘆葦、芒草和蕨類,伴以枯木和巖塊,它們并非全然綠色,而是順應著當下的季節。秋天,恰恰是個觀草的時令。湊近了,你還會發現有水晶球散落其間,它們像是清晨露珠一般,映照出周遭的一切,如夢如幻。
這些搭配呈現出一派從容優雅的情調。格蘭路思威士忌的酒樽坐落其間,與之相映成趣。
不過,后來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是主空間的幾件藝術裝置。其中一件,是個水循環藝術裝置。
裝置主體是層層疊疊的巖片,顏色和大小不一,每兩塊巖片之間留有拳頭大小的空隙。水自頂部開始潺潺流下,每經過一層,都沖刷著巖石的表面,但你盯著看久了,又會有一種水滴石穿的的觀感,水不光是流經巖石表面,還會滲過它們,奔往下一段路程。
事實上,幾乎每個威士忌酒廠,在談論起自家的制酒工藝時,也都會把水——確切說是水源,放在一個極其重要的位置。優質的水源所在地,往往也是威士忌品牌建造酒廠時選址的一個重要考量。
格蘭路思也不例外。這個水循環藝術裝置,恰恰就是為了體現其威士忌水源的特點。
格蘭路思選用的水,會經過數百萬年的古老巖層的層層過濾,得到的結果,是更優雅的泉水。直白點說,就是水質更軟,更純凈。這些是我后來得知的,而這就要說到這次品鑒活動里一個非常特別的環節——水的品鑒。
我還是第一次碰到這樣的體驗,不直接品鑒威士忌,而是先品品水。
在我的面前,有三個大杯子,每個里頭裝著不同的水,另有一個小杯子里放著三張試紙。桌上還有張色卡參考。上面的顏色顯示,越“軟”的水,碳酸鈣(CaCO3)的含量越少,其對應的顏色會越偏向藍黑,反之,越“硬”的水,對應的顏色越紅。
我嘗了嘗三個杯子里的水。其實最右邊那杯還是很好分辨的,口感比較強烈,有一點澀,像是嘗到了石頭或者金屬一般。左邊兩杯,入口就柔和多了。用試紙蘸取不同的水之后,稍待片刻。果然,口感強烈的水,在試紙上呈現了明顯的紅色。
就是這么一個并不復雜的關于水的品鑒,讓我對格蘭路思所用的“更軟、更純凈的水”有了更為直觀的感受。也引發了我更多好奇,如同從某個線團里揪出了一個線頭:
格蘭路思酒廠是在斯佩塞產區,其所用的水跟斯佩河有關系嗎?酒廠所在地的風貌如何?那些層層過濾了水源的地質巖層又是怎樣的呢……
隔天上午,我在網上打開地圖,開始了一番云游。
先是找到了斯佩河的源頭,那個看起來并不大的斯佩湖。我想象撐著一只小船,順著主河道一路前往東北方向,沿途好些熟悉的名字。不消多時,船停在了路思小鎮(Rothes)。我放大地圖,開始尋找格蘭路思酒廠。
與想象中不太一樣的是,路思鎮并不在斯佩河的主河道旁,流經它的是一條支流。格蘭路思酒廠,則是在路思小鎮再往西一點。
這條斯佩河的支流,酒廠稱之為路思河。路思河穿過了酒廠,將之一分為二。這條河,是格蘭路思制酒過程中引以為傲的五大軟水之一,說酒廠為了保護水源地,甚至買下了周邊的土地,來確保水源的品質。
既然是之一,那另外四大軟水在地圖哪兒呢?
我再次放大地圖,一無所獲,附近也沒看到有湖、泉之類的標志。我的線索就斷在了這里。
一絲遺憾飄過腦海,但細想一下又覺得很合理。格蘭路思畢竟不是個大嗓門的酒廠。說這個神秘的精品酒廠,從來不對外開放。不設訪客中心,甚至也沒有路標。它隱匿在樹木茂密的峽谷邊,如同隱士一般,一心低調地致力于生產獨巨特色的威士忌。
所以它的水源,豈是我靠個地圖就能找到?!
我關掉地圖網站,結束了這次“云游”。
英國作家羅杰·迪金在他那本關于河流的書《野泳去》里曾說,,“我查地圖不是為了尋路,而是為了迷失在風景中。” 而我,則“迷路”在了尋找格蘭路思水源的地圖之上。
雖不可同日而語,但似乎也有一絲共通的意趣。
不過,一天之后,不死心的我去詢問了格蘭路思的朋友。終于得知,格蘭路思的五大軟水水源,分別來自酒廠西面的Brauchhill和Fairies’ Well的軟水,再融合了酒廠北面的Ardcanny Springs、Burnside和Dounie Wells的水,之后經由穿過酒廠的路思河的水來實現了冷卻。
聽起來就是個很復雜的過程。
II 時間的藝術,“慢”的藝術
品鑒活動空間里,另兩件讓我印象深刻的藝術裝置,是有關時間的藝術——或者更確切說,是有關“慢”的藝術。
你瞧,這一件,背景是個威士忌蒸餾器的造型。在其前面,擺放了一個像是“頌缽”的金屬碗,碗的下面,又是層層疊疊的巖片。碗中水面靜止,若是用杵棒沿著外壁邊緣摩擦,慢慢轉動,碗中的水則漸漸有了波動和跳躍,煞是靈動。
不用我說,你可能也猜到了。 這個裝置,意在體現格蘭路思制酒過程中的蒸餾環節。
通常,威士忌的蒸餾時間是8小時,格蘭路思則是11小時。格蘭路思酒廠采用的是一種鼓球型蒸餾器,它的頸部非常高,軟水和酒液歷經更長時間的慢藝蒸餾,與銅制蒸餾器充分融合,會減少更多雜質,進而產生更輕柔細致更具果香的醇酒。
另一件藝術裝置,對時間的寓意,則讓人一目了然。
大屏幕上,播放著格蘭路思18年單一麥芽威士忌和格蘭路思25年單一麥芽威士忌的影像,那些酒液的流動,本身看上去就如同時間的漩渦。
屏幕之前的裝置,像一個沒有刻度的鐘表。里一圈的指針走得慢一些,外一圈的更快。它們每走一圈,會對應現實世界里的分、秒、時,或者跟格蘭路思的“18”和“25”有所關聯嗎?
我盯著看了一陣子,沒找到相應的規律。但這個過程似乎有一種催眠的效果,讓我的身心放松了起來。不知為什么,我想起了米蘭·昆德拉的那句“慢的樂趣怎么失傳了呢?”
多年之前,我是在昆德拉的小說《慢》里看到的。印象里,這句話被印在了書的封面,但也可能我的記憶有誤。《慢》,是昆德拉寫得很短的一部長篇。我還記得最精彩的是中間一幕,敘述者筆鋒一轉,寫到妻子從噩夢中醒來,吵醒她的,竟然是自己正在寫作的故事里的人物……這本書很有意思,虛實結合,敘事跨越時空,嚴肅與荒誕并存。昆德拉在書里倒沒有一本正經地去論述為什么“慢的樂趣”為什么失傳了,因為這個答案我們都知道的——如今是個 “快”的時代。
但格蘭路思是懂得慢的樂趣和慢的藝術的。所有偉大的藝術家都有兩個共有的秘密,一個是敏銳的觀察力;另一個則是耐心,其對應的,就是慢的藝術。
格蘭路思是經歷過的“慢”的時代的。并且從一開始,酒廠就以低調而嚴謹地致力于生產獨具特色的單一麥芽威士忌作為自己的使命。
1879年,詹姆斯·斯圖爾特(James Stuart)創辦格蘭路思酒廠。自那之后,酒廠就走上了一條未經開拓的道路。3次大火、1次爆炸、經濟危機,等等,酒廠前半個世紀的遭受的挫折和危機并沒有停止格蘭路思人的腳步,而是磨礪了他們的心志,讓他們更為堅韌,更有堅定的信念,也更懂得了風味迷人、品質優雅的威士忌需要耐心成就。
除了歷經11小時的慢速蒸餾,格蘭路思的酒液陳年,也是秉承著慢的藝術。讓酒液在橡木桶中經年累月地沉淀,淬煉出獨特的風味和氣質。
我們知道,威士忌酒液的風味,百分之六、七十都來自橡木桶。格蘭路思采用的橡木桶尤其讓人稱道。當年,格蘭路思所屬的集團愛丁頓在清點酒廠庫存時,發現原酒當中竟然有90%都是雪莉桶,并且其中有極高比例的都是首次填充雪莉桶。雪莉桶的陳年,會為威士忌酒液帶來圓潤飽滿的風味。正是在那時候,格蘭路思制定了要以優質雪莉桶作為威士忌酒液熟成的標準。
同樣,不添加焦糖色,以保證每一滴威士忌酒液的色澤都保持自然的色澤,也是格蘭路思對威士忌品質的堅守。
III 煥新包裝,優雅之作
那么現在,該說說酒本身了。
看,這是我手邊的一瓶新版格蘭路思18年單一麥芽威士忌。
紫色的圓筒酒盒看起來很優雅。那些銀色的等高線,致敬的是格蘭路思所在地的水土風貌。
這個圓筒有個巧思設計。它不是通常我們以為的需要將頂蓋打開,而是將手放在頂部,輕輕扭轉盒身,就會露出格蘭路思18年單一麥芽威士忌的酒瓶真身。
你會看到,圓筒內壁被鍍上了古銅色,映襯得格蘭路思標志性的瓶身熠熠生輝,這讓人很容易聯想到時間的淬煉。
事實上,如果你旋開格蘭路思25年的單一麥芽威士忌的酒盒,會發現內壁的顏色有更多細節,那是一種銅綠色,并且有銹蝕的斑駁印記,它會更讓人想到時間的洗煉。更久遠的過去。
旋開酒盒之后,就可以直接將酒瓶拿出來了。
格蘭路思18年單一麥芽威士忌在雪莉桶中陳年,且有高比例的初填桶。
橡木桶的組合為這款優雅、果香濃郁、充滿活力的威士忌注入了強勁深度。18年的歲月沉淀,又讓酒體變得更為細膩、復雜和芳香,于是意想不到的驚喜開始顯現。
聞起來,它有著清脆成熟的梨和甜美香草的平衡氣息,芳香橙油的調和讓氣味更為柔和。清爽的杏仁味和圓潤的香氣增添了復雜層次。少許干姜香料低調沁入,又讓氣味增添了一些深度。
口感上,18年入口柔順,味道濃郁而深沉。大量甜姜、梨和玫瑰水的味道增添了活力。芳香的水果和淡淡的木質調則在口腔中調和深沉的辛香,與隱約的奶油香草達到完美平衡。
尾韻甘甜,夾雜著些許辛香,在味覺中蔓延。
在品鑒活動上,我也開心地嘗到了格蘭路思25年單一麥芽威士忌。
它同樣有高比例的初填雪莉桶,并且是美國橡木桶和歐洲橡木桶的組合。再加上更久年份的陳年,使得酒液的風味更深沉,也更為復雜。品鑒格蘭路思25年單一麥芽威士忌,是一場層次豐富、馥郁飽滿的風味之旅。
聞起來,它有著成熟的桃子、橙皮的馥郁果香,夾雜者濃郁的堅果味和杏仁糖氣息,柔和的雪松木、香菜籽和淡淡的茉莉花香起到了調和作用,讓香氣變得更為平衡,沁人心脾。
25年的入口非常柔順。奶油香草和牛奶巧克力溶化后醇厚的氣息,伴隨烘烤的杏仁的甘味,以及頂級橡木桶精致優雅的木質調,在此碰撞融合引領了25年的整體口感,其豐富復雜的層次令人驚艷。
尾韻漫長,持久。豐盈的香料交織著絲滑的堅果油脂香,讓人久久難忘。
品鑒活動時,有個小插曲。品牌大使教了個威士忌聞香小訣竅。說,直接聞酒液當然也行,但還有個好辦法。就是酒液喝完了之后聞空杯,越是好的威士忌,香氣越是濃郁,也更容易聞出更多層次。
我想到此前有人教過我一個類似的辦法,就是手掌捂好酒杯,上下晃一下,讓手掌沾一點酒液,接著搓搓手,再聞聞手掌,也是一種聞香辦法。
至于哪個辦法更好,我其實也不確定。但后一種辦法有一點要注意,你手得干凈。
好了,關于格蘭路思,今天就介紹到這里。如果想了解更多格蘭路思的相關信息,可以關注他們的官方微信號,進一步探索。
總之,這是一家寶藏酒廠。一小群工匠,在斯佩塞的中心找了個隱蔽的地方,勇于開拓,不畏艱難,潛心打造稀有而珍貴的威士忌。就這么低調地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路,且已經走過了100多年。
老實說,挺酷的。
今天的話題:
今天文章里提到了兩本書,羅杰·迪金的《野泳去》,米蘭·昆德拉的《慢》。它們跟自然、跟時間有關,都挺好看。我想從今天留言的朋友里選兩位出來,每人送這兩本書。留言簡單點,覺得自己最近的生活太快了的,在留言區舉個手“”就行。
希望我們有好書看,有好酒喝,能跟格蘭路思一樣,更懂得時間的藝術。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