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4日,經合組織(OECD)發布2023年社會情感技能調查第二份報告——《全球社會情感學習培養》(Nurturing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Across the Globe)報告,分析了教育系統內部和之間通過家庭、學校和社會培養社會情感技能的差異。
社會情感技能調查(SSES)由一項由經合組織教育研究與創新中心(CERI)設計的國際調查,旨在提高對學校內外社會情感學習的理解。2023年的調查測量了5個領域的15項技能,包括好奇心、責任感、自信、情緒控制等。參加測試的對象為10歲和15歲學生及他們的老師和校長,部分還對學生的父母或監護人進行了調查。2023年共有16個教育體系參加,包括中國的濟南。
2024年4月26日OECD發布了該調查的第一份報告。一些主要發現如下:社會情感技能更強的學生在學校成績更好,而且適用于任何人口群體——無論是10歲還是15歲的孩子,無論是女孩還是男孩,無論是社會經濟條件優越的學生還是弱勢學生。其中一些技能具有更強的預測效果,如成就動機、毅力、好奇心和責任感等。
另外,善于調節自己情緒的學生精力更充沛,信任度更高,行為也更健康。他們往往表現出更好的心理健康,更少擔心學校和學術考試。加強學生的社會情感技能成為學生幸福的源泉。
第一份報告還發現,15歲的孩子的社會情感技能水平低于10歲的孩子,尤其是在信任、活力、樂觀、創造力和好奇心方面。孩子們天生具有豐富的創造力和好奇心。10歲的孩子通常表現出一種天生的好奇心,他們會質疑別人告訴他們的一切,嘗試任何給他們的東西,并表現出愿意隨環境變化而學習、忘記和重新學習的意愿。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被迫遵循成人的思維模式,這會導致先天創造力的減弱。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社會情感技能會下降,教育系統需要認識這一點并努力扭轉,因為創造力和好奇心技能是我們社會創新和適應能力的種子。這種下降在亞洲的教育系統中尤為明顯(中國、印度、韓國)。
第二份報告部分主要發現如下:
1.得到老師更多反饋的學生表現出更高的社交和情感技能。
但這種關系在不同社會情感技能和不同教育體系之間存在差異。例如,教師反饋對同理心和成就動機的促進作用,在芬蘭、西班牙、意大利不及在阿聯酋、日本、中國、印尼等,雖然也顯著。
此外,教師反饋更多關注學生的進步領域,而不是優勢。例如,四成15歲學生表示他們的老師在許多課或每節課或幾乎每節課上都向他們提供關于提高表現的方法(42%)和他們可以改進的領域(39%)的反饋,但不到三成(27%)表示經常收到對他們優勢的反饋。相當大比例的學生(14%至15%)從未或幾乎從未收到老師的反饋,特別是對他們優勢的反饋(24%)。只有芬蘭(赫爾辛基)學生收到教師相對平衡的反饋。
平均而言,10歲兒童比15歲兒童更頻繁地收到教師的反饋。在大多數教育體系和兩個年齡組中,女孩收到教師的反饋比男孩少,處境不利和成績差的學生收到的反饋更多,這可能表明教師有針對性地提供支持和差異化教學。中國(濟南)和烏克蘭是例外,15歲成績優異的學生收到的教師反饋頻率高于同齡組成績較差的學生。此外,在中國(濟南),兩個年齡組社會經濟地位處于弱勢的學生收到教師的反饋比優勢同齡組少。
2.很少有教師為學生提供學習如何調節情緒和與他人交往的機會,大多數側重于發展與任務執行相關的技能。例如,83%的15歲學生的老師表示他們在課堂上創造了很多機會來培養任務執行技能,但平均只有71%的老師這樣做來培養情緒調節和與他人交往的技能。
3.大多數教師認為在線教學是對社會情感學習的挑戰。平均而言,65%的教師認為在線或遠程教學或多或少地阻礙了與他人交流的技能。最近有過在線或遠程教學經驗的教師中,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教師認為在線和遠程教學能夠培養學生的社交和情感技能。數據顯示,通過數字技術支持學生學習是教師認為最沒有能力完成的任務。大約三分之一的教師認為他們根本無法做到這一點,或者最多只能做到中等程度。
4.與社會情感教學相關的任務是教師感覺能力最差和缺乏培訓的任務之一。在大多數教育體系中,與其他教學職責相比,認為自己有能力處理與社會情感學習相關的任務教師較少。同時,15歲學生的教師認為自己在社會情感教學方面的能力不如10歲學生的教師。平均而言,20%的10歲學生的教師認為自己沒有足夠的能力幫助學生發展社會情感技能,而在15歲學生的教師中,這一比例上升到了25%。
社會情感教育在教師培訓中占比不足,與某些教育系統中的學科和教學法培訓相比存在很大差距。29%的15歲學生的教師沒有接受過將社會情感學習融入課堂的培訓。另有40%的教師缺乏定期監控學生社會情感技能的培訓。15歲學生的教師接受過與社會情感教育相關培訓的可能性低于10歲學生的教師。
5.大多數學校將社會情感技能融入所有科目的實踐和教學中。平均而言,38%的學生就讀學校將社會5.情感教育作為一門單獨的學科來教授。然而,十分之一到八分之一的學生所在的學校并非所有的老師和校長都同意可以教授這些技能。數據顯示,在15歲的學生中,只有21%的認為社會情感技能對青年就業和經濟成功有影響。大多數學校校長和教師認為,學生的社會情感技能的培養是不同參與者的共同責任,需要教師、家長和監護人、學生本身和公民社會的參與。只有五分之二(42%)的學校所有教師和校長都認為,教師總體上應該對學生的社會情感發展負責。
6.參與課外活動的學生表現出更高的社會情感技能。然而,平均而言,只有三分之一或更少的15歲學生表示每月至少參加一次各種課外活動。在兩個年齡組中,平均而言,弱勢學生和女生參加課外活動相對更少。
7.在學校里歸屬感強、情緒更積極的學生表現出更高的社會情感技能。相對而言,成績差的15歲學生和女孩歸屬感較低,積極情緒較少,消極情緒較多。
8.與老師和同學關系更好的學生表現出更高的社會情感技能。生師關系更多地與任務表現、好奇心、樂觀和寬容有關,而同伴關系則與更強的社交技能和信任有關。然而,15歲的孩子比10歲的孩子更少感受到同學和老師的關心。
9.許多學生既是欺凌的受害者,也是施暴者。平均而言,約67%的施暴者表示他們曾被欺凌,而約40%的受害者也報告欺凌其他學生。在保加利亞和印度,欺凌行為和受害者之間的重疊程度最高。社交和言語欺凌是最常見的,身體上受到欺凌的學生通常也會受到言語或社交上的欺凌。與未參與欺凌的學生相比,無論是欺凌受害者、欺凌者還是兩者兼而有之的學生,幾乎所有的社會情感技能水平都低。
資料來源:
OECD (2024),Nurturing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Across the Globe: Findings from the OECD Survey on Social and Emotional Skills 2023,https://doi.org/10.1787/32b647d0-en.
[本文為由“教育國際前沿課題組”(IFRGE)成員整理,課題組負責人張永軍,編輯劉強。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可從官網下載該文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