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是僅次于淋巴瘤的第二高發的血液系統惡性腫瘤,目前仍不能治愈,患者終將復發進展和耐藥,且復發或難治多發性骨髓瘤的預后差。
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 CAR-T)治療的主要原理為對患者來源的T細胞進行體外編輯,賦予其識別腫瘤細胞的能力,并激活T細胞的殺傷功能,從而清除腫瘤細胞,達到治療腫瘤的目的。近年來,多項研究已證明CAR-T治療多發性骨髓瘤療效顯著。然而,CAR-T治療對骨髓瘤免疫微環境的影響如何,以及在治療早期如何預測患者的治療反應性仍然是亟待解答的問題。
日前,北京醫院劉輝教授團隊聯合北京大學孫露洋教授和尚永豐院士團隊在《Clinical Cancer Research》(Q1區,IF 10.0)在線發表了題為“Reconstitution of the Multiple Myeloma Microenvironment Following Lymphodepletion with BCMA CAR-T Therapy”(中文譯名:清除淋巴細胞后BCMA CAR-T療法對多發性骨髓瘤微環境的重建)的研究論著。該研究利用免疫細胞在CAR-T細胞的馴化(education)下重新分化的獨特窗口,揭示了CAR-T治療后骨髓瘤免疫微環境的重建,并為早期預測患者的治療反應性提供了潛在標志物。
本項研究由北京醫院血液內科牽頭,與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合作完成。北京醫院劉輝教授、北京大學孫露洋教授和尚永豐院士為本文的共同通訊作者,北京醫院楊亞姿醫師和北京大學博士研究生秦森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
該研究對多發性骨髓瘤患者接受CAR-T治療前和治療后的骨髓樣本進行單細胞轉錄組測序分析,發現在CAR-T治療后最佳療效達到嚴格意義的完全緩解的患者中,CAR-T治療能夠增強內源性CD8+效應T細胞的比例和活性、提升樹突狀細胞的抗原呈遞能力,并降低髓系來源的抑制性細胞介導的免疫抑制,而在最佳療效僅達到部分緩解的患者中未觀察到這些變化。CAR-T治療后最佳療效達到嚴格意義的完全緩解的患者具有更高的CD8+效應CAR-T細胞比例和活性。該研究揭示了CAR-T治療對免疫微環境的“扶正祛邪”效果,治療后CD8+效應CAR-T細胞的比例和活性與治療的遠期療效相關,為早期預測患者的治療反應提供了理論依據。
得益于國家老年醫學中心的平臺支撐與醫院科研處的大力支持,北京醫院血液內科的臨床及科研工作長期重點聚焦于老年血液腫瘤方向,牽頭發起多項多中心研究,建立并持續優化老年綜合評估體系,穩步推進老年血液腫瘤的精準化治療不斷向前發展。
撰稿:血液內科 楊亞姿
審校:血液內科 劉輝
科研處 張鵬俊
宣傳處 孔競 孟令蕓
主編:孔競 監制:杜元太
編輯制作:宣傳處 李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