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每秒鐘會有1.8人死亡。
也就是說,當你讀完這行字,已經有四五個人和世界揮手告別。
人生路的盡頭,陪在他們身邊的不只是家人,還有入殮師——
一群被叫作“種星星的人”。
他們站在生命的終點,護送逝者走完最后一程。
聊到殯葬,很多人畏懼,又覺得晦氣、不吉利,最好別來沾邊。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大多數人諱莫如深的行業,卻被一個00后女孩闖了進去。
01
湯木檀澤,一個23歲的00后女入殮師,粉絲喊她“湯湯”。
清華大學心理學教授彭凱平,刷到了湯木的視頻,對她產生好奇,抖音《精選奇遇記》把這一次探訪記錄了下來。
當初學這個專業的時候,湯湯的媽媽痛哭流涕,以為女兒在學校受了什么欺負才會這么極端。
她爸暴跳如雷,又覺得晦氣,瞞著親戚說湯湯學的是會計。
但湯湯有自己的想法:
“我性格內向,不太喜歡和人打交道,做不到每天都以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示人,做這行可以省去很多和人打交道的煩惱。”
高考完,她堅定地選擇了防腐整容專業,如今在江蘇鹽城的一家殯葬服務公司已經工作三年了。
傳統觀念里,殯葬總是嚴肅和傷感的,殯葬人是沉默,不茍言笑的。
但@湯木檀澤 拍的科普視頻,主打一個抽象卻又不失專業。
比如,壽衣開箱。
活久見,誰能想到有生之年能看到博主測評壽衣?還是穿在身上全方位展示的那種。
什么頭枕,腳枕,口錢,七星錢,金銀戒指,手絹,襪子,蓋臉布,腰帶,綁腿帶,金銀元寶,鞋子,帽子,鋪紅蓋綠的被褥……
全套裝備,水靈靈地懟在屏幕上,評論里的網友看著看著還真給自己挑起來了。
還有,接運遺體并和遺體一同冷藏火化的紙棺。
這倆漢字光是讀著就讓人瘆得慌,但在被湯湯同化了的網友眼中——
“這些金色紙棺挺像蛋撻殼的。”
我笑出聲,但一想到紙棺的作用,還是在心里默默敲了兩下木魚來挽救功德。
看到有人說去世之后不想躺在這么丑的棺材里,湯湯順手出了個紙棺DIY教程(誰家好人沒事在家學做這個?)。
撇掉了高飽和度的黃色內襯,換成低飽和的粉色helloKitty風格,顯白。
在紙板上擺好木條骨架,刷上白膠,風干一夜再折好,樣子就成型了。
選一塊軟軟的絨布墊底,主打睡得舒服。
四周訂上小碎花布料,鑲上一圈蕾絲花邊,棺蓋上再加上兩只貓耳朵,中間綁上一圈絲帶。
如此,一個可愛的紙棺就做好了。
再就是,入殮師的化妝箱里都有些什么?
湯湯出了個“入殮美妝物品開箱”vlog。
“首先是粉撲,一袋多個很方便,而且防過敏(躺著的那位也需要防過敏?)”
“遮瑕,和我用的同款。”
“散粉,這個散粉刷比我的貴!”
“401膠水,有些逝者從醫院回來之后,身上有插管子留下的洞,有的洞沒有流血,不需要縫合,拿401粘一下非常無痕。”
她還出過一個化妝教程,但教大家畫的是入殮妝。
越看越有一種,平靜的瘋感。
你永遠想象不到這個披著齊肩短發,長相呆萌的小女孩,會在視頻的下一秒脫口而出什么炸裂句子。
“我在墓園上班,遠離人煙,同事也不全是人。”
還有叫“新建文件夾1”和“新建文件夾2”的小貓……
“半夜一個人給逝者化妝,但是廁所離得太遠不敢去。”
廁所不敢上,但敢獨自貼臉尸體,因為有個伴……
“金元寶疊膩了,也可以進行一些創新,比如折個黃金大便,可以燒給仇人。”
冷冰冰的班,愣是給她上得熱氣騰騰。
讓我想起個段子:
有機會的話,想當火葬場的燒鍋爐師傅。
平時領導基本不來,客戶也不會說話。
如果客戶說話了,就把火開大點。
02
作為入殮師,@湯木檀澤 完全顛覆了人們對這個行業的刻板印象。
她總是一臉淡定地站在壽衣和骨灰盒前,沖勁十足地喊著“干活!”
地獄玩笑信手拈來,搞起抽象也毫不費力。
她用搞笑BGM和鬼畜表情包裝點視頻,用松弛幽默的段子分享工作日常,一掃關于死亡的陰沉和嚴肅。
究其原因,還是她的那句話:
“就該用積極和樂觀的心態去干殯葬,不然自己會先抑郁。”
對此,彭教授深表肯定。
“好比走夜路要吹口哨,進墓地要唱歌,都是為了心情能得到緩解,你這算是把積極心理學用到極致了。”
緊接著,@湯木檀澤 帶著彭教授體驗了一下殯葬工作流程。
入殮師工作開始的第一步,是帶家屬給逝者選壽衣和骨灰盒。
有些老人可能快去世了,家里人會先買一個備著沖喜,寓意還是保佑子孫順利,家宅平安。
然后準備出殯要用的東西。
披麻戴孝的孝帽和孝布,以及同樣重要的尿不濕,因為人去世之前可能失禁。
遇上高墜車禍這種非正常遺體,還得備上專用的縫合工具。
@湯木檀澤 第一次給人入殮,是大二那年。
一個18歲的男孩跳樓了,沒人認領,算是無名遺體。
給同齡人縫合好,做完入殮,她有點難過,不知道他生前發生了什么,可又覺得“沒關系,一切都結束了”。
她讓他干干凈凈地來,干干凈凈地走了。
別人問她,給非正常死亡的殘缺遺體縫縫補補,不會害怕嗎?
她說:
“遺體在我眼里不是遺體,可能更像是一只毛絨小熊。
我為ta清洗,穿衣服。
哪里破了漏出棉花了,我就幫ta縫補起來,總之并不會讓我感到恐懼。”
入殮既是生者的最后道別,也是死者的灑脫上路。
她盡力想要逝者在那一刻以最美好的樣子離開。
蘇北入殮,習俗繁多,有很多流程跟細節。
把逝者從草席抬到木板上,叫“升高”,圖個好彩頭。
草席掉落的草要用手撿起來,不能用掃帚掃,怕把福氣掃走。
給逝者搭“土地廟”,送“倒頭飯”,讓他們升天之后衣食無憂。
這些習俗,有人說是迷信。
但湯湯覺得,這是情感的表現。
繁瑣的風俗,是生者對逝者的重視。
把死亡這一自然規律變得神圣,情感在這一個個親力親為的步驟中升華。
入殮師成了一座橋梁,生者的寄托和哀思,在她的手下一點點傳遞給逝者,也送上這個世界的最后一點溫暖。
03
跟著@湯木譚澤 體驗完殯葬人的一天后,彭教授完全改觀,感慨道:
“以前我一般到墓地走一走就趕緊跑,開始喜歡這個地方的環境,是意外的一天,也是驚喜的一天。”
不僅是彭教授,無數人也發出共鳴。
以前總對“死”這個字諱莫如深,很多時候總是刻意忽略、屏蔽,以至于在面對死亡的時候,只有對未知的恐懼。
看了湯木的視頻才發現,原來死并非只是生的對立,死亡,也并不總是一個沉重的話題。
“生死”這個話題,在年輕人眼里逐漸變得輕盈。
湯木教大家手搓紙棺的視頻評論區里,網友大肆開麥。
有人主動體驗了躺棺。
有人給自己辦了一場葬禮,直面死亡之后,更懂得生命的可貴。
更多的留言,是在說:
“一想到我死后有人這么精心地準備我的葬禮,就覺得放心。”
“看了湯老師的視頻后,說真的我不怎么怕死人了。”
“幸虧看你視頻多,對殯儀館對死亡都有了新的認識,很順利地處理完了奶奶的葬禮。”
生死乃常事,死亡更是每個人都將面臨的歸宿,逃避不能解決悲痛,換一種方式,正視它、了解它,人們才能更加坦然。
這就是彭教授頗為贊嘆的——
湯木視頻里傳達出的“死亡教育”的意義。
剝離了死亡的神秘感;
剔除了人們看待死亡時的恐懼視角;
最重要的,是讓很多人意識到生老病死是一種客觀的自然規律,死亡所帶來的讓人刻骨銘心的感受,更能讓大家去思考生命的價值。
當親人的離世不再可怕,當人們不忌諱談論后事,當我們對死亡討論得越多,理解得越深刻,才越突出生命的價值和質量。
當活著的意義被重新審視,我們才更能專注自己有限的人生。
這大概就是抖音發起《精選奇遇記》項目的初衷。
各類行業大師,名人學者與抖音精選創作者對談,好看、好玩的視頻不再停留表面,而是被深度挖掘。
它不只是閑暇時的娛樂,而是打開了一扇窗,窗外是多元的、繽紛的世界。
你可以看到入殮師這樣的小眾職業,被更多人看見和理解;
你可以跟隨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普通人,如何在不同的領域重新詮釋生命的真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