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向善財經
如今的舍得酒業,很難說比復星入主之前要更好。
10月29日,舍得酒業發布了最新的三季報。前三季度,舍得酒業營收同比減少15.03%,歸屬股東凈利潤同比減少48.35%。
第三季度,公司營業收入11.89億元,同比下降30.92%;歸母凈利潤7804.48萬元,同比下降79.23%三季度凈利潤降幅如此之大,不少投資人也頗為驚訝:復興系入主三年,為啥舍得業績表現這么差?
業績下滑導致的投資者信心缺失,可能也反映在持股機構數量的變化上。
近三年來持有舍得酒業的機構數量持續減少,2021年底持有舍得股份的機構有577家,而最新的三季報顯示,持有舍得酒業機構數僅有14家。
接下來,能不能用實打實的業績為市場注入信心,可能是舍得管理層需要直面的問題。
復星入主舍得三年,郭廣昌遭遇白酒“滑鐵盧”?
今年國慶節期間,復星集團董事長郭廣昌在微博發文“股票上漲帶來的財富效應真切地刺激了消費需求。”并且提到:“舍得白酒的銷售也在假期中快速提升”。
微博發文中透出的意思也很明白,對于舍得酒業,郭廣昌其實是有期待的。當時發文的郭廣昌也許沒想到,僅僅一個月,舍得酒業就用這樣一個三季報狠狠地“打臉”。
“打臉”事兒小,當初入主舍得45.3億投資劃不劃算?這事兒才更重要。
有機構報告測算,復星三年前3 年前45.3億收購的股權,如今對應的市值擁有市值45.7億。換句話來說如果舍得酒業再跌,郭廣昌這筆投資可能就要面臨浮虧的局面了。
入主舍得三年換來這樣一個局面,可能是復星當初沒能想到的。
不過,換句話來說,從21年三季報的170%的營業利潤增長,到現在的利潤下滑,多少也與復星系逃脫不開關系。
復星入主的三年,也是舍得高層變動的三年。
據不完全統計數據,從2020年到現在,舍得酒業經歷的人事變動共有十余次。天眼查APP的變更記錄顯示,高管變動涉及人員超20名,涉及崗位包括董事長、副董事長、公司董事、董事會秘書、公司監事、副總裁、財務負責人等多個管理崗位。
就在這份三年來“最差三季報”發布之前不久,舍得酒業就發布了一則人事變動:公司副總裁王維龍因“個人原因”突然遞交辭職報告。
據悉,23年初王維龍被提拔為舍得酒業副總裁兼營銷運營管理中心總經理,原定任期到2026年。不到一年就離職,其中原因值得玩味。
職場的老油條們其實也都明白,大部分高管的離職所謂“因個人原因”,要么是因為工作的干的不爽,要么是因為要給業績“背鍋”。
從企業經營的角度看,工作沒干好肯定是要“背鍋”的。
從2020年到2024年,舍得前三季度營銷費用從6億漲到9億,24年營收表現甚至不如營銷費用更低的2022年,花了錢做投放卻沒有提升營收,這事兒本來就該有人擔責。作為負責營銷副總裁,這個“鍋”背的不冤。
當然,客觀來說這也不都是營銷的鍋,過去三年白酒行業是個什么樣?庫存高企價格倒掛,能穩定渡過危機就很不錯了,歸根到底可能還是戰略上出了問題。
對于“老酒”戰略,郭廣昌寄予厚望,曾表示:“老酒戰略獨一無二,老酒儲量行業領先,看好舍得酒業未來發展。”
但對于“老酒”戰略,外部并不認可,曾經《財經》雜志旗下公眾號發文對舍得酒業“12萬噸陶罐老基酒”的營銷宣傳口徑進行了質疑,稱舍得酒業號稱12萬噸的老酒,其實是嚴重滯銷的庫存基酒。
不管“老酒”是不是庫存基酒,復星入主后舍得定位的老酒戰略都似乎沒那么成功。
企業的戰略本質上是要應對企業當下階段所面臨的問題。舍得的增長問題,主要還是沒能妥善處理還庫存的問題。
現實來看,“老酒”戰略并不能有效解決庫存問題。直到現在,舍得存貨的高壓依然存在。
三季報顯示,舍得酒業存貨仍然有49億,對比來看2023年年底的存貨為44億,三季度過去了,存貨增加了5億。要知道,2023年舍得全年的營收不過才70.81億,49億的存貨還是太高了,而且還有增加的趨勢。
啥意思呢?即便是上半年消費回暖了,可舍得酒業的庫存還是在增加。
當然,可以說這里面有“老酒”戰略的因素在。但所謂老酒戰略,本質上是個“營銷”戰略,而不是個“庫存”戰略。這么多庫存,將來有一天還是要賣掉的,到那時候,不管是降價出貨,還是把向渠道壓貨最終可能都會影響營收、影響利潤。
由此來看,舍得酒業三季度的業績表現,可能遠遠未到周期性的低點,距離人們所期望的業績反彈,可能還有一段很長的距離。
高管薪酬飆升,舍得“老酒”是否能夠發“新芽”?
業績之外,舍得酒業被外界所詬病的則是薪酬上漲。
2020年到2023年,舍得酒業董事長的年薪從179.34萬元飆升至352.06萬元,幾乎翻了一番,原聯席董事長、原總裁,現任董事長蒲吉洲的薪酬與期末持股市值合計達到1489.35萬元。
相較之下,五糧液、瀘州老窖董事長薪酬分別為166.2萬元和108.65萬元。雖然業績比不上“五瀘”,高管薪酬上確實已經“領先”了。
董事長之外,去年舍得酒業有9名高管薪酬超過百萬,其中5人年薪更是超過200萬元。要知道,23年年報顯示,舍得酒業營收增速三年來最差,凈利潤增速三年來最差。
客觀來看,當公司處在關鍵時期,高薪聘請有能力的高管來改變經營現狀是合理的,不過,密集的人事變動之后,管理層薪酬大漲,能不能帶來正向的業績反饋?這個問題還是要持續觀察。
目前,從三季報的這份結果看,高薪支出似乎沒能改變業績的下滑。
舍得酒業三季報的業績表現,其實從中報中也能窺得一絲蛛絲馬跡,2024年中報顯示,舍得酒業合同負債期末余額僅為1.62億元,同比大幅減少41.52%。
舍得方面的解釋是,上年預收貨款已發貨結算,而到9月底,舍得酒業的合同負債顯示為1.74億元。總體看,這個合同負債的規模,比21年還是要少了很多。
數據的變化似乎也表明,終端市場銷售壓力還未完全消除。市場方面,消費端雖然在緩慢復蘇,但經銷商的庫存壓力還沒有得到完全釋放。
一方面,這輪白酒周期的調節所需要的時間更長,在經銷端出清庫存之前,市場上的消費回暖很難傳遞到白酒企業的財報數據上。
另一方面,新的復蘇周期中,品牌力更強,差異化更明顯的白酒企業,業績恢復的可能會更明顯。
對比來看,三季報顯示水井坊凈利潤增加10%,山西汾酒前三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20%,
從消費端來看,在白酒市場中舍得的差異化還是有點弱了。
品宣上“老酒”作為核心點太平庸了,消費者很難一瞬間抓住那產品的特色。茅臺為什么能夠成功?核心是因為老窖的產能有限,市場供不應求。
所以,市場覺得老酒更好,更多是因為老酒稀少,并不是老酒夠香。就像古代的文物能被收藏,非常珍貴,并不是它的工藝足夠好,也不是因為它歷史足夠悠久足夠有內涵。
有內涵,就能自上而下地打透消費心智,打透品牌差異化,比如這兩年崛起的夢之藍、海之藍系列,就是靠特定人群打出來品牌的差異化,從而挖掘出新的市場增量。
舍得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找到自己的差異化標簽,并且聚焦大單品,從特定人群切入新的市場。
畢竟,在市場的認知中,“老酒不等于好酒”。
在品牌認知差異化上,舍得酒業其實還可以做得更好。
從品牌陣線上看,舍之道,品味,智慧,舍不得等品牌看似鋪開了展品線,覆蓋了高端、中高端市場,但在消費端來看似乎有些雜亂。這帶來兩個問題,一是高端品牌的認知還需要進一步聚焦,高端品牌的差異化不夠鮮明。
反觀五糧液普五、瀘州老酒1573,特曲,品牌差異化更清晰,高化的發力點也更明確。
對于舍得而言,相比品牌“舍得”的本身的豐富哲學文化內涵,產品上確實沒有打通高端市場的消費人群。
高端白酒的消費人群,還是以高端商務人群為主,這部分人買酒,主要還是買一個品牌的認同感。因此,如何打出差異化的品牌標簽,并且獲取這一人群的認同才是關鍵。
消費行業,最值錢的其實不是產品,而是品牌,品牌則代表著某種消費認同。
所以,舍得可能需要重新找到品牌高端化詮釋方式,來更好地發揮老酒戰略的核心優勢。
與高端市場不同,中端白酒市場,永遠不缺供應,缺的是好品牌好故事,所以,只有打造出更好的品牌力、產品力,才能帶來更多增量。
實際上,復星來的資源優勢仍然在,不管是邁向高端還是穩住業績,舍得也還有一戰之力。
把戰線拉長之后就會發現,短期的庫存壓力、價格壓力最終都可化解,而化解的力量,其實還是在于品牌。畢竟,白酒行業的集中化,機構化升級不僅僅是高端品牌的升級,也是中端品牌集中、整體升級。
白酒是個長周期生意,酒越老越香,品牌越老越有價值。
如今,新的復蘇周期中,舍得品牌高端化的窗口仍在,接下來管理層將如何把握這個機會,一改三季報的頹勢,在年報里展現出一個生機勃勃的舍得酒業,值得持續關注。
免責聲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內容和已公開的資料信息,展開評論,但作者不保證該信息資料的完整性、及時性。另: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文章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與否須自行甄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