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蘇系國家中,由蘇聯首先開創了大集體生產模式,所有人一起干活,然后年終時再集中分配物資。
在現存的五個蘇系國家中,朝鮮和古巴依然還堅持實行著大集體生產模式。
本人曾經長時間待在朝鮮,對朝鮮的風土人情有著比較深刻的了解。
因此,本篇文章就來簡單為大家講一下,在大集體生產模式下,朝鮮人最喜歡買什么肉回去吃。
在朝鮮期間,我主要生活在平壤、羅先、新義州等地區,結識了不少朋友。
其中有一位朋友來自于朝鮮的農村地區,由于成績優異,考進了平壤科技大學,并受到了學校某領導的青睞,得以留在了平壤工作。
這位朋友叫崔正海,生于1989年,他給我說了他記憶中的朝鮮大集體生活。
崔正海說,在他小時候,也是不容易吃到肉的?;旧弦荒甑筋^也就只能吃一兩次而已,主要還是依靠村里過年時殺年豬分的肉。
那時候他們村里人少,每戶過年時可以分到五斤肉。而人多的村子里,每戶只能分兩三斤肉左右。
他們村里有一個同宗的長輩,在分豬肉的被分到了5斤瘦肉。
這位長輩回家后,越想越氣,立馬提著肉跑回來,要求重新割一塊肥豬肉。
負責分肉的人也是本村的,而且反正是公家的豬肉,在略微思考后,就爽快地割了五斤肥豬肉和那位長輩換了瘦豬肉。
崔正海說,他們那時候菜里葷腥少,肚子里都是空空的沒油水,就指望著過年時能吃點肥肉解解饞呢。
另一方面,肥豬肉也可以榨成豬油。這樣的話,每次炒菜都能加一點豬油進去,菜里也變得噴香無比了。
此外,肥豬肉榨油后,還會剩下一點焦香的豬油渣,吃起來又香又脆。
其實那時候也是有豬肉賣的,只不過太貴了,崔正海家里可沒錢買。
主要是那時候,他母親的身體不太好,只有他父親一人在生產隊上工。到了年底分糧食時,一算工分還不夠分的糧食數量呢。
最后過年的時候,還是向生產隊借了5塊錢才渡過了年關。那時候,和崔正海家情況類似的還不在少數,基本上都要在過年時向村里借些錢的。
而那時候,即便有點閑錢可以買得起肉的人家,在去買肉時也只會要肥豬肉。至于商店里的豬瘦肉、排骨乃至于牛肉,都是很難賣得出去的。
以至于后來,朝鮮商店里的工作人員都會在切肥豬肉的同時,順帶著切一些瘦肉或是排骨,搭配著賣。
不然,肥豬肉都被買走了,瘦肉和排骨賣給誰呢?
平時的時候,如果沒錢買肉,又實在想吃肉了怎么辦?
崔正海說,他媽就把面粉和水再切成細長條,用油炸一下當肉吃,那時候把這種食物叫做“面燒肉”,能抗餓。
而食用油也是定量發放的,村里每年給個八斤到十斤左右。
那個年月,無論男女都要參加大集體勞動,可以記工分的,不參加就沒有工分。
一般而言,男女的工作內容不一樣。男性偏向于重體力勞動,比如說挖田、挖溝、挑河等。
而女性干的活輕松一些,比如種菜、撒種子等。那時候,婦女們在種菜的時候,往往會順手帶一些蠶豆給家里小孩吃。
而崔正海的母親因為生病,沒法參與,他們兄弟四人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其他小孩吃蠶豆。
那時候,還有一戶人家把油瓶放進米缸里,結果油灑到米里了,為了不浪費油,索性煮飯時就不淘米了,直接加水就煮飯。
因此在那段時間,那家人在飯里總能吃到小石子和小草根。
崔正海在回憶這些往事的時候,眼里還泛著一絲淚光,仿佛在緬懷自己的童年。
不過,現如今,崔正海的生活可比過去好了太多了。
他在平壤的一家大國營單位工作,做著與外貿相關的工作,不但工資高于平壤的一般工人,就連福利待遇也要好上一些。
用崔正海的話說,朝鮮人的生活已經走上了正軌,正在變得越來越好,祝愿朝鮮人民越來越幸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