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10月22日,深秋的寒意已經開始彌漫,廣西與貴州交界的崇山峻嶺中,一支300多人的部隊正在艱難前行,他們雖然衣衫單薄、滿面風霜,卻意氣風發、斗志昂揚,高舉的紅旗顯示著他們的身份——紅八軍第一縱隊。自3月下旬離開龍州以來,一縱隊遠離根據地、轉戰滇黔桂邊界已經7個月了,明天就是他們與紅七軍相約在廣西樂業同樂鎮會合的日子。但是在這個危機四伏、群敵環繞的深秋,他們能順利會師嗎?
這是一張頗有歷史意義的照片,它拍攝于2002年9月19日,照片中雙手緊握的兩位老人,一個是海軍少將、原紅八軍二縱隊連政治指導員吳西,另一個是原紅八軍一縱隊司令何自堅(原名何家榮)。
(左為吳西,右為何自堅)
在1930年的秋天,吳西跟隨紅七軍大部隊與紅八軍一縱隊會合時,和戰友們也是這樣雙手緊握、充滿著重逢的喜悅。這一段紅八軍一縱隊孤軍轉戰千里、從失聯到會師的往事,要從震驚中外的龍州起義開始說起。
1930年2月1日, 在鄧小平的籌劃下,由李明瑞、俞作豫領導的廣西警備大隊第五大隊在龍州縣起義,宣告了紅八軍的誕生,創建了左江革命根據地。起義成功后,紅八軍分為三個縱隊,其中一縱隊由何家榮(后改名何自堅)擔任司令,袁振武(后改名袁也烈)擔任參謀長。1930年2月初,鄧小平從上海返回龍州,傳達了中央精神,并趕赴大新雷平一縱隊指揮部隊消滅靖西叛軍鄭超營部,拔掉連接左右江革命根據地這顆釘子。
原紅八軍一縱隊司令 何自堅:他(鄧小平)大概在三月初,我在雷平,他就從龍州到雷平來,指揮我們去打靖西。他同我去打靖西,同我在一個戰壕上,打到第四天了,因為向都(今天等縣)那邊黨組織有人來接他,他也急于到右江去傳達中央的命令,打了四天靖西都沒有攻下,他就要回右江了。
鄧小平離開紅八軍后,龍州根據地形勢急轉直下。3月20日龍州被桂系軍閥偷襲攻陷,紅八軍軍部被迫撤離?;貛煚I救軍部的一縱隊半途受敵阻擊,只好折返北上繞道云南富寧、前往百色與紅七軍會合,然而,原計劃20天左右就能完成的行軍,竟然變成了長達7個月的轉戰。
1930年4月中旬,紅八軍一縱隊自云南迂回時,探知紅七軍已從百色轉移到東蘭一帶,于是決定前往東蘭。這是一個滯后的情報,實際上此時的紅七軍主力已經離開廣西長途奔襲貴州榕江守敵,前方敵軍密布,紅八軍一縱隊正在步步向危險靠近。
駐扎田林的桂系軍隊探知紅八軍的動向之后,集結兩路兵馬約2000人,在通往東蘭的必經之路、凌云縣的彩村(今名彩架村)附近布下了天羅地網,試圖圍殲這支孤軍。4月29日,紅軍在一無所知的情況下,踏進了敵人的包圍圈。在縱隊領導的記載中,當時的情形十分危急。
彩村之戰給紅八軍一縱隊造成近300人的傷亡,部隊只剩不到400人了,更糟糕的是,他們徹底失去了與紅七軍的聯系。
饑餓、疲憊、疾病不斷襲擊這支紅色孤軍,為了生存,紅八軍一縱隊把目光投向了黔桂邊境的一個小縣城——貴州望謨縣。這是一個蔣介石政權、貴州軍閥、桂系軍閥“三不管”的地帶,由當地布依族的首領王海平占據。王海平自封為“貴州西路水上縱隊司令”,擁兵2000余人,俗話說,一山難容二虎,他將要如何對待缺兵少糧、疲憊不堪的紅八軍一縱隊呢?
何家榮的手稿里有這樣一段記錄
經過兩次接觸協商,王海平對紅軍的戰斗力和作風都十分欽佩,同意讓紅八軍駐扎在蔗香寨(今望謨縣蔗香鎮),每個月還發給軍餉、糧食。
轉戰千里的孤軍終于有了一個落腳之地,短暫的安寧之后,隊伍內部的情緒卻有了一些不穩定。由于國內革命形勢陷入低谷,又長期與紅七軍聯絡不上,部分官兵覺得前路渺茫,士氣消沉,有的人甚至想投身王海平麾下,做地方割據勢力。對此,縱隊領導十分著急,四處打聽紅七軍的下落,試圖與大部隊會合。到了9月,王海平忽然提出了一個讓紅八軍縱隊領導大吃一驚的條件——聯姻,他選中的聯姻對象,正是縱隊司令何家榮。
聯姻,對紅八軍來說意味著王海平更大的支持,對何家榮本人來說,也意味著可以擺脫漂泊不定、生死未知的戰爭生涯,從此過上安穩日子。此情此景,他們會做出怎樣的選擇呢?
在紅八軍一縱隊陷入兩難抉擇的時候,紅七軍一路從貴州榕江打回百色,收復了右江革命根據地。1930年10月2日,鄧小平在平馬鎮經正書院召開了前委會議,決定派出紅七軍第一、二縱隊取道凌云、樂業前往河池集結,順便接應滯留貴州的紅八軍第一縱隊。10月16日,紅七軍主力進駐樂業同樂鎮(今樂業縣城區),司令部就設在三樂街商人覃建飛的家中。紅七軍在樂業一邊等待友軍前來會合,一邊也不忘打擊土豪劣紳、開展革命宣傳,在平寨、甘田等地都留下了紅色的印記。
在蔗香寨,紅八軍一縱隊與紅七軍的信使取得聯絡之后,立即婉拒了王海平的聯姻意向,收拾行裝,準備與紅七軍會合。
樂業縣紅七、紅八軍會師紀念館館長 黃家隆:紅八軍一縱隊10月17日離開望謨縣,渡過南盤江,10月23號行軍到樂業縣上崗村火燒廟時,突然發現前面有一支部隊。
兩支部隊隔河相望,是敵是友一時難以分辨?紅八軍的偵察兵以紅軍的旗語表明身份,對面的部隊也同樣打出了紅軍旗語,謹慎的紅八軍為防萬一,又吹了一段紅軍軍號,此時對面也以紅軍軍號來回應。確定了身份之后,雙方的先頭部隊在上崗石橋會合,誕生于右江的紅七軍和誕生于左江的紅八軍,在失散200多天后,終于匯聚成了革命的鐵流!
從靖西到望謨再到樂業,紅八軍一縱隊在群敵環繞、危機四伏的環境下,轉戰滇黔桂邊界近7000里,始終堅定信念,從未放棄理想,為后人留下了一座紅軍精神的豐碑。
在紅軍的影響下,王海平的思想發生了轉變,大力支持紅七軍韋拔群余部在黔桂邊境的游擊斗爭,他為中共黔桂邊委的建立和發展提供了大量幫助,1941年被國民黨殺害。1992年,貴州省人民政府追認王海平為革命烈士。
1930年11月9日,紅八軍一縱隊在河池整編中并入紅七軍,編為第二十二師,向中央蘇區進發,走上了另外一段更加艱辛、也更加輝煌的紅色征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