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在印度方面不斷的騷擾與侵略之下,我國對其發動了自衛反擊戰。這場戰爭持續了一個月,隨著解放軍的大獲全勝,印度為自己的蠻橫無理付出了被全殲3個旅、重創3個旅的代價。如此大勝也讓我軍繳獲了大量的印度武器,但在事后,我軍卻沒將這些武器收繳國庫并進行研制,反而是歸還給了印度人。今天就和大家聊聊中印戰爭之后,我軍為何要把武器還給印度,而印度在打了敗仗之后的幾十年又經歷了什么呢?
中印戰爭中,我國無論從軍事還是政治都對印度形成了碾壓之勢,更重要的是印度人目空一切的態度就打不了勝仗,從這個方面看,印度的失敗是必然的。從軍事層面來說,當時的印度高層完全沒有能力掌握戰場信息。這是因為當時印軍前線的指揮官考爾中將根本就不會打仗,可以說他就是一個靠著儀表堂堂與巴結尼赫魯上臺的草包將軍。由于節節敗退,他為了推卸責任就在給尼赫魯的電報中非常夸張地寫到:“中國軍隊投入了十幾個師!”
尼赫魯和其他高層一聽當場就嚇傻了。他們認為中國人要徹底占領印度,于是立馬命令東線戰場的阿薩姆幫實施堅壁清野戰術,而當印度工兵部隊準備好汽油打算燒工廠之時,卻在電臺中得知中國軍隊撤退了。
當真實情況傳來,中國人只用了4個團就將他們2萬大軍打得抱頭鼠竄之時,尼赫魯才知道不僅自己的政治生涯結束了,連整個印度的命運都被戰爭拖入了深淵。在戰爭前,印度作為第三世界的領袖,前后擁有亞非拉53個國家對其表示支持;而被我國狠揍一頓后,原先這幫小弟只剩下2個。另外一方面,其中還有18個國家在接受了印度的一番游說后,才發文宣稱對印度深表同情。這在當時的國際形勢下就是赤裸裸的侮辱。
就在戰爭結束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印度的反對黨可算是抓住了機會,自印度建國以來第一次在國會上通過了“對尼赫魯政府不信任”法案。其實原因很簡單:一個被人揍得嚇破膽的國家領導人,又如何能領導印度前進呢?尼赫魯下臺僅僅一年后就患上了中風,在不甘與羞憤中撒手人寰。
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印度每年都要花費3%的GDP維持龐大的國防開支,同時猶如驚弓之鳥般神經兮兮。也正是這個原因,上世紀90年代末中國經濟將印度徹底甩開。
中印戰爭結束后,自然少不了一些歐洲國家的評頭論足。在這其中英國無疑是最損的,他們的泰晤士報曾經這樣報道過:“印度完全改變了獨立以來所遵循的政策,憑他們那兩下子,只有配備了美國般的裝備,印度陸軍才有可能打敗中國軍隊。”
這篇報道不光是嘲諷了印度人,還趁機夸了一下美國。不過他們或許都忘了,朝鮮戰爭中志愿軍同樣將他們揍得鼻青臉腫。作為印度昔日的宗主國,英國可真是對印度一點面子也不留,就差直接點名印度軍隊全是草包了,看來印度根本不配作為大英帝國女王王冠上的明珠。
另外一方面,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歐洲小國葡萄牙也跟風損起了印度,他們宣稱印度罪有應得。問題來了,與印度八竿子打不著的葡萄牙人為何要在國際上損印度人呢?原來在中印戰爭爆發前一年,印度剛剛用武力手段收回了葡萄牙在印度的最后一塊殖民地:果阿幫。于是葡萄牙就本著吃不到葡萄可勁兒酸的心理,在國際上狂蹭中國的熱度。
現在想來,印度人開不了多遠就趴窩的阿瓊坦克、沒事就摔兩架飛機的空軍還有賴在船塢死活不走的航母或許都是拜我們所賜,畢竟解放軍給印度人的心理陰影太大,逼出了他們好高騖遠的性格。
可話又說回來,上世紀60年代初,我國正經歷三年自然災害的困難時期,打印度也算是硬著頭皮上了。既然國內這么困難,在打了如此勝仗之后繳獲的武器收回國庫用以研究不是更好嗎?為何要還給印度呢?原來啊,不是我們不想要,只是印度人丟掉武器后我軍定睛一看才發現,他們手里的簡直就是燒火棍,絕大多數都是二戰時期的裝備標準。
就拿輕武器來說,印度軍隊當時使用的主力步槍還是英國1896年研制的李恩菲爾德步槍。而解放軍當時手中的主力武器,是我們在上世紀50年代就開始逐步列裝的,模仿蘇軍SKS制造的56式半自動步槍;同時還有更為先進,仿制AK47制造的56式突擊步槍。擁有這些武器的解放軍班組火力非常強大,對比之下,印度人在面對我軍自動化武器的時候還在拉大栓!加上解放軍極強的戰術素養和一貫的勇猛,印度就是被解放軍追著打了一個月。
在機槍武器方面,我國更是甩了印度好幾條街。當時的印度主力機槍依然是二戰老貨——布倫式輕機槍,這種機槍打不準更打不遠,其彈夾中更是只有可憐的30發子彈,而我軍的56式機槍擁有100發載彈量的彈鼓。無論是威力還是精準性,布倫式輕機槍都根本不夠看。通常的情況就是印度軍隊將子彈打完時,我軍還有充足的彈藥。
說完了槍,印度軍隊的火炮也是淘換英國二戰時期的老家伙——25磅野戰炮,這種炮的口徑最多也就88毫米,與我軍生產的152毫米的54式榴彈炮根本不是一個量級。對比之下,當時印度軍隊手中的武器或許呆在博物館更合適。
正是因為我軍對印軍實現了全面碾壓,自然看不上他們手中的燒火棍;況且,西藏地區運輸補給十分困難,將這些破銅爛鐵運回去還得動用大量的人力物力,還真不如打包還給印軍劃算。
當然,我國在印軍堆積如山的裝備中也是發現了一些寶貝的。在一次打掃戰場的時候,解放軍一眼就相中了印度的一款航空器不錯,非常有研究價值。這是一架被印軍因為機械故障而遺棄的直升機米4A,我軍當即決定將它運回國內。其實丟盔棄甲是印度軍隊的老毛病,即便是他們擁有更先進的武器,被解放軍收拾的下場也一樣。
當時我國的直5是仿制蘇聯的米4直升機,但由于航空制造業的落后,我國生產的直5總是有許許多多的技術問題,急需改進,可作為技術提供方的蘇聯一直不愿提供資料給我軍,這次印度人丟下的米4A可以說幫了我國大忙。
這架直升機被解放軍繳獲后,由于受損嚴重導致幾乎無法起飛,于是我國122廠立即派遣了技術人員前往拆解。就在技術人員剛接觸直升機的時候,一眼就發現了印軍直升機上最新的金屬旋翼碎片,而這就是解決我國直5問題的核心。于是技術人員迅速將其拆解下來并回國進行了研究。
當時我國的直5一直使用混合式槳葉,這種結構十分老舊,通常是由鋼梁包著膠合板以及木質結構組成的,其使用壽命自然不長。而印度飛機上新型的金屬旋翼大梁中則加滿了高壓氮氣,并且安裝了壓力信號器。這種設計可以及時的發現旋翼上產生的裂紋從而做出應對調整。
1966年8月6日,我軍新型旋翼的使用壽命從原來的500小時提高到了600小時,后經過升級又延長到了800小時,這就大大提高了直5的使用壽命。從這點上來看,印度人贈送的金屬旋翼確實功不可沒。
一直到今天,印度人仍然在邊境問題上與我國胡攪蠻纏,連武器裝備也都要對標我軍。而對于我們來說,與獅子的搏斗途中,也應該給鬣狗一棒子,當然不一定要從軍事上,經濟與政治上可能更合適。除非萬不得已,我國應該避免和印度再產生大的軍事沖突,不過若是印度還想干擾中國的整體安全與戰略大局,我國依然可以像1962年一樣,再次滿足新德里精英們的愿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