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2月17日拂曉時分,中越邊境700多公里戰線上,炮火撕裂了群山間的寧靜。當中國軍隊如潮水般涌向越南北部時,交戰雙方都沒有料到,這場持續僅28天的戰爭,其參戰兵力數字竟成為持續四十余年的歷史謎題……
在這場戰爭中,我國投入兵力真實數字究竟多少?據越南人民軍金星三師資料,我軍出動總兵力約62.5萬;越南外交部文件則顯示為60萬;西班牙、葡萄牙、荷蘭等西方國家資料均顯示約為60萬;美國海軍陸戰隊檔案顯示為30-40萬;臺灣資料則顯示我軍出動總兵力在20-40萬之間。如此眾說紛紜的數據背后,究竟隱藏著什么秘密?難道就連越南內部的數據也做不到統一嗎?
一、“金星師”潰敗
早在中越戰爭爆發初期,越軍情報部門依據零星接觸就作出了嚴重誤判。當越軍第五主力步兵師遭遇阻擊時,越軍指揮官自信地判斷當面只有“兩個團”的中國軍隊。激戰數小時后,越軍才驚覺陷入中國軍隊四個師的重圍。
隨著諒山、高平等重鎮接連告急,越南高層慌忙從柬埔寨調回精銳部隊。此時河內電臺的宣傳口徑突然逆轉,越南外交部宣稱中國出兵60萬,而曾與解放軍交手的“金星師”(第3步兵師)潰兵更夸張地渲染有62.5萬大軍壓境。
越軍“金星師”(第3步兵師)作為越南人民軍的頭號王牌部隊,1965年9月組建于越南南方戰場,命名寓意“勝利之星”,專為對抗美軍而建。該師以“行軍快、善夜戰、突擊強”著稱,在胡志明小道側翼保衛戰中屢立戰功,全師曾獲越南最高榮譽“人民武裝英雄”稱號。
只是,在面對解放軍時,“金星師”絲毫沒有占到便宜,反而是被打得節節敗退。在同登和鬼屯炮臺遭解放軍55軍163師
作為首批遭遇解放軍東線主力的精銳,金星師在同登-諒山防線上承受了55軍三個師(163/164/165師)的輪番強攻。其戰報中描述的“每個山頭都涌出中國軍隊”,實質是解放軍采用的多梯隊波浪式進攻戰術——同一陣地24小時內竟出現7個不同部隊的番號。
越軍“金星師”開戰前在編部隊約有8000人,而到3月17日戰爭結束時,全師三個團只剩下約2000人,其麾下的“英雄團”12團更是被直接打沒了建制。
戰場上的失利和解放軍的神出鬼沒嚴重影響了前線越軍的判斷。越南“金星師”報出的數字之所以膨脹得如此厲害,一定程度上是戰場心理的折射,是恐懼使人喪失理智,越軍346師一名被俘軍官坦言:“每個山頭都出現中國軍隊,公路上的坦克縱隊望不到頭,我們感覺在與整個中國作戰。”
在黃連山戰區,面對洶涌而來的解放軍部隊,越軍316A師參謀阮文雄也在日記中絕望寫道:“每條山谷都涌出中國軍隊,他們像螞蟻般布滿山嶺”。顯然,解放軍梯次進攻下的高強度輪戰造成了“金星師”對我軍投入兵力總數的誤判。
二、外交部謊言
不同于在前線和解放軍直接作戰的越軍“金星師”,越南外交部安居大后方,收到大消息也是情報部門、前線部隊匯總而來的消息,按理來說,不應該有嚴重偏差,可事實是,他們口中所稱的六十萬解放軍部隊只是精心捏造的謊言。
一方面,越南外交部希望通過擴大解放軍的實際參戰人數來挑撥蘇聯人的神經,從而以此增加對蘇求援的籌碼在3月5日致蘇聯的密電中,越南特意強調“中國軍隊六十萬機械化部隊入侵”,旨在換取更多軍事援助。蘇聯隨后空運的860輛坦克,恰以“應對中國裝甲洪流”為名。
另一方面,越南外交部宣稱解放軍六十萬大軍“侵略”,也是為了在國際上博取同情,作為政治博弈的宣傳工具。同時,夸大解放軍人數還可以為戰后索賠埋下伏筆。1979年4月河內向聯合國提交的抗議文書采用60萬數據,因其符合國際紅十字會觀察員估算(55-65萬)。該數字成為后來越南要求戰爭賠償的人口基數——按60萬軍人×30美元/天人頭費計算。
另外,越南夸大解放軍參戰部隊兵力,也是為了迎合國內動員需要。越南《人民報》3月8日頭版頭條就刊登了六十萬解放軍部隊的信息,該報編輯寫道:“平均每公里戰線部署900名中國軍人,每門越軍火炮要對抗83門中國火炮”如此以來,中國“以大欺小、恃強凌弱”,越南“以小搏大”的形象就更能深入越南百姓心中。
那么,既然越南外交部、越南“金星師”所宣稱的數據均不屬實,真實的解放軍參戰部隊到底有多少呢?
三、真實數據
多年來,在我國,一直有一個主流說法,也即我人民解放軍在此戰中出動兵力約為22.5萬人。這一數字出自日本學者平松茂雄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越戰爭》中提出的“17個師22.5萬人”之說,這個說法又通過紀實文學《中越戰爭秘錄》在中國廣泛傳播,是一個比較標準的答案。
其實22.5萬人這個數據并不算錯,一線參戰兵力確實在22.5萬人左右,總兵力在558952人,這個數字涵蓋東線廣西方向5個軍、西線云南方向3個軍及配屬部隊,。
翻開參戰部隊序列,東線戰場云集了第41、42、43、54、55軍等主力;西線則有第11、13、14軍等精銳。
在正規軍背后,還有一支44萬人的民兵隊伍默默支撐著戰爭機器。云南動員了22萬民兵,廣西也出動了21.5萬民兵,這些民兵部隊不但用血肉之軀在崇山峻嶺間開辟出500公里補給線,還屢立戰功。據統計,對越自衛反擊戰中,民兵部隊共斃敵611人、俘敵140人,摧毀越軍據點70余個,12765人立功。
近56萬人的正規軍再加約44萬人的支前民兵,如此龐大的兵力調動解釋了越北山區的特殊景象:在通往高平的崎嶇小路上,除了坦克縱隊,還有十萬余民工用肩扛背馱運輸彈藥。而在每個主要進攻方向,解放軍都能有兩個野戰師輪番突擊。
到了戰爭第三日,我軍第二梯隊9個師已跨過邊界;戰役第二周,戰役預備隊7個師也悉數投入戰場。
總而言之,較為完整的說法是,當時我人民解放軍出動約五十六萬大軍,一線參戰兵力22.5萬人,沿兩國陸地邊界全線向越南發動總攻。
解放軍真實參戰兵力數字的爭議背后,其實是越南軍隊深埋心底的恐懼,越南政界刻意的宣傳誘導,如今硝煙散盡四十六載,這場持續多年的歷史謎題,也該有個了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