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西部君
優秀的城市,總是成雙成對出現。
中國區域經濟中有一個突出的現象,那就是涌現出了多組被大家津津樂道的“雙子星”城市。
廣東:廣州、深圳。
江蘇:南京、蘇州。
浙江:杭州、寧波。
福建:福州、廈門(泉州)。
山東:濟南、青島。
遼寧:沈陽、大連。
如果不限于一省,重慶、成都,北京、天津,也算是代表性的“雙城記”。
這些“雙子星”城市,在很多時候對外都給人以齊頭并進的觀感,成為撐起所在省乃至區域的“頂梁柱”。
但是,仔細觀察會發現,不少“雙子星”城市間的發展走勢,正在出現微妙變化,甚至是分化。它們為城市格局的洗牌,添加了新的注腳。
“雙子星”城市中,到底哪些處于下風,哪些又成為新贏家?
01
先看廣州、深圳。
這可能是最受矚目的“雙子星”城市了。
一來,兩座城市都是一線城市,也是唯一的純一線“雙子星”城市。
二來,兩座城市發展格局的變遷之大,幾乎可以用“逆轉”來形容。
2012年,頂著“最年輕”城市光環的深圳,GDP總量首次超越廣州。
到2023年,深圳GDP之于廣州的優勢,已擴大到4000億以上,約莫等于珠海的體量。
并且,從目前的狀況看,隨著深圳在科創、產業升級等方面的持續發力,廣深間的差距,在短時間內有望進一步拉大。
兩座城市今年前三季度的GDP增速差別就非常明顯:廣州為2.0%,深圳為5.4%。
同時,一個值得注意信號是,根據最新公布的國土空間規劃,兩座城市的定位似乎也在發生微妙變化。
作為千百年的來“南大門”,廣州算是典型的門戶城市。但深圳最新的功能定位中,也包括了“對外開放門戶”。
雖然相對于廣州的“綜合性門戶”,“對外開放門戶”的功能相對要單一,但作為一種增量,深圳定位上的升級力度明顯更大。
過去,作為改革開放的窗口和前沿陣地,深圳主要功能偏向于經濟屬性,但隨著城市綜合發展水平不斷提升,其整體能級提高、城市功能變得更豐富,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02
南京與蘇州的增速差別,在今年也尤為突出。前三季度,南京的GDP增速為4.4%,蘇州則高達6.0%。
這與蘇州在制造業、外貿等方面的優勢繼續擴大有關。
不過,這很難說只是偶然性因素。
放在更長時間內來看,南京與蘇州的GDP總量差距也處于不斷擴大的狀態。
并且,在整體觀感上,近年來蘇州作為“最牛地級市”的名號越來越響亮,相對來說,南京似乎總是顯得異常“低調”。
人口的變化,或最直觀。
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蘇州在2010年到2020年的十年時間里,新增人口高達228萬,居江蘇第一;南京則僅有131萬。
在總人口上,2023年蘇州比南京多出了差不多350萬人。
根據最新的國土空間規劃,南京的定位為:
東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是全國先進制造業基地、東部產業創新中心和區域性科技創新高地、東部現代服務業中心、區域性航運物流中心。
相較于2016年的定位,有一個值得注意的變化,那就是原先的“全國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的定位不見了。
雖然最新的定位中,依然有“東部產業創新中心和區域性科技創新高地”,但個中差別,還是值得品味。
當然,必須承認,有著“徽京”之稱的南京,確實有一定特殊性。
對內,江蘇是全國萬億級城市最多的省份,南京之外,還有蘇州、無錫、南通、常州四座萬億之城。
對外,合肥近年來在人口、產業等方面,也均表現出快速上升勢頭。
作為“弱省會”的南京,要提升綜合影響力和存在感,的確面臨不小的挑戰。
當然,在另一角度可以說,不夠“強”的南京,正是“散裝省份”江蘇均衡發展模式的一個必然結果。
03
前三季度,杭州和寧波的GDP增速分別為4.5%和5.3%,差距不算大。
但這種差別,還是能夠反應這兩座城市近年來在發展態勢上的區別。
在上一個發展周期中,杭州憑借互聯網數字經濟可以說是迅速上升為全國明星城市。
相對來說,以制造業著稱的寧波,似乎缺席了互聯網風口,而略顯傳統與保守。
但近年來,憑借著傳統制造業的轉型及航運貿易優勢,寧波卻展現出突出的后勁,與杭州GDP的相對差距有縮小之勢。
2016年,寧波GDP與杭州的比值為77.3%,到了2023年,這一數字已提升至82%。
今年前三季度,寧波GDP名義增量更是超過杭州,居浙江全省第一。目前的寧波,已成為GDP第十城的有力競爭者之一。
04
和南京類似,福州也是一個頗為特殊的省會城市。
作為省會的福州,在絕大多數時間里,論對外知名度、經濟總量、人口等,都缺乏足夠的存在感。
直到2021年,福州GDP總量才22年來首次超過泉州,上升為福建經濟第一大市。
在對外的城市形象甚至級別上,副省級城市廈門,也明顯壓過福州一頭。
但近年來,福州明顯有“揚眉吐氣”的勢頭。
2021年,福建出臺支持福州實施強省會戰略的若干意見。
其中明確提出,支持福州創建國家中心城市,大力支持福州做大做強,增強省會城市輻射帶動力,積極推進撤縣設區等行政區劃調整,加快建設現代化國際城市。
今年前三季度,福州GDP增速達6.1%,略低于泉州的6.6%,但總量依然高于泉州,且較廈門的4.9%的增速高出1.2個百分點。過去幾年,福州GDP增速甚至一度領跑萬億城市。
數據顯示,從2018年至2023年,全國相繼有10座城市躋身“萬億城市俱樂部”。而這5年來,2020年首破萬億大關的福州,GDP增長了51.81%,高居26座萬億城市之首。
這背后除了強省會戰略帶來的各項發展要素的聚集,福州自身在產業上的發力密不可分。
目前福州培育了新材料、光電、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生物醫藥等5個省級及以上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新產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已超過40%。
從方方面面看,福州都在捍衛作為省會城市的榮光。
05
濟南近些年的故事,與福州類似。
一方面,濟南與福州都是長期以來“低首位度”的省會代表,且在同一年躋身萬億俱樂部。
另一方面,在省內,它們也同時面臨多座城市的競爭。福州是泉州、廈門,濟南則是青島、煙臺。
但隨著強省會時代的到來,濟南的發展氣勢明顯產生了變化。
首先,吞下萊蕪,人口、經濟都獲得“擴容”。
其次,經濟總量超過煙臺,僅次于青島。且近兩年在增速上,也與青島穩定維持在省內第一梯隊。
值得一提的是,在人口增長方面,濟南也與青島旗鼓相當,成為目前山東省內僅有的保持人口增加的兩座城市。
06
沈陽和大連,這兩座副省級城市,都曾為風光一時的明星城市。
但在東北區域的整體變局之下,兩座城市都經歷了明顯的跌落。
不過,就眼下的情況看,沈陽似乎正在找回存在感。
一是,被明確要打造國家中心城市,甚至傳出已拿下第十個國家中心城市的名號。
二是,在最新國土空間規劃所給出的定位中,沈陽較大連的優勢,明顯體現出來。
沈陽:
遼寧省省會,東北亞國際化中心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發揮全國先進制造業基地、東北現代服務業中心、區域性科技創新高地等功能。
大連:
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現代海洋城市,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發揮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國際物流中心、東北先進制造業基地、國際濱海旅游目的地等功能。
最顯著的區別:沈陽是東北亞國際化中心城市;大連則是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物流中心。
在第七次人口普查中,沈陽人口增量為96.4萬人,大連為76萬。
2023年,沈陽人口增加了5.7萬,居東北第一。同期大連則只增加了0.8萬。
這樣的背景下,兩座城市未來的發展走向,還是留有很大的想象空間。包括,沈陽在經濟總量上,到底會不會超過大連?
07
上述“雙子星”城市之外,重慶、成都,以及北京、天津,由于不屬于同一省份,就不再作具體比較。
參考幾組“雙子星”城市的變化,有幾個規律值得注意。
一是,一些制造業、外貿等單項實力突出,但綜合能級不那么高的非省會城市,正在顯示出較強的發展后勁。
典型如深圳、蘇州、寧波。
由于制造業在今天變得愈發重要,這些城市正在站上新風口,有望繼續擴大發展優勢,乃至實現整體能級的提升。
二是,一些經濟實力不突出、首位度不夠高的省會城市,通過打造“強省會”、發力新產業,綜合“存在感”和發展勢頭明顯改觀。
典型如福州、濟南、沈陽。
并且需要注意的一點是,由于省會城市本身的發展要素及承載的功能都更豐富,那么越是在區域發展整體承壓的情況,它們越可能被倚重,成為政策、資源傾斜的“首選”。
三是,一些傳統的,向來承擔著大區中心功能的“強省會”城市,正面臨一些挑戰。
典型如廣州,包括與重慶相對而言的成都,當前都需要在產業升級上有新突破。
雙子星城市間的格局變化,有一些偶然性、階段性的,也有一些趨勢性、長期性的。它們之間的相互競爭,本身也是城市發展活力的一種來源。讀懂這些變化,也就能更明白和順應城市競爭的規律。
沒有城市能永遠處于風口,但永遠有城市在站上新風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