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中國取得巨大經濟成就;但無論地方政府、企業和居民家庭,都積累了巨額債務。
目前不完全統計的全社會債務總額已超400萬億元。
這其中,地方債務或超100萬億,居民和企業債務都在200萬億元左右。
而去年GDP才126萬億元,全社會債務已超經濟體量3倍,嚴重制約經濟,“全民化債”是今后相當長時間的重要任務!
地方化債:中央支持、地方“造血”
近年來,隨著房地產迅速冷卻和“土地財政”收入斷崖式下跌,地方財政進入極端困難狀態。
而早年大規模建設積累的天量債務,陷入連付息都困難的境地。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是地方經濟主要投資者。一旦地方財政吃緊,地方經濟也失去最重要的投資,陷入惡性循環。
所以,無論從緩解地方債務壓力,還是從重振經濟角度,化解地方債務都是中央刻不容緩的任務。
最近中央提出的地方“化債”方案是:總額10萬億元,5年專項債4萬億元、另增加6萬億元債務限額。
10萬億元的數額龐大,可有效緩解地方流動性壓力和減輕利息負擔。
但總體以“借新還舊”方式進行。也就是說地方債務的最終解決,仍需要自身“造血”能力的恢復和增強。
居民化債:降息、減稅、增收
中國經濟一直內需不振,重要根源是居民收入增長緩慢,而債務負擔過重。
200萬億居民債務分攤到14億人,每人債務高達14萬元。
如按照5%利率算,每人每年利息約7000元,
去年中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才3.9萬元,近2成收入用來付息了。
沉重的債務和利息負擔,嚴重制約居民消費。而消費不振就制約經濟增長,進而又影響到居民收入,再反過來再影響消費和債務化解。
如此反復,陷入一個經濟和收入下行的死循環。所以,居民化債也是盤活經濟的重要結點。
這其中的方法,降息當然是較直接的手段。另外也需通過降個稅、增社保等方式減輕居民負擔,以及提振房地產和資本市場等方面增厚居民財產性收入。
企業化債:降息、減稅、資本化
經濟下行背景下,企業普遍經營困難,債務還本付息壓力巨大,很多企業倒在現金流面前。
企業化債與地方和居民相對不同的地方,是除了降息、減稅之外,還可通過資本化等市場化方式進行。
但這些年資本市場政策反復,投資者退出機制淤塞,讓企業與資本市場始終面臨“最后一公里”的距離。
所以企業化債的關鍵是仍然在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以及擴大直接融資、盤活創投、常態化IPO和鼓勵并購重組等方面。
而更長遠的,則是在充分尊重企業家才能和精神、完善各類產權保護、穩定政策預期等方面,最終創造良好的營商環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