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遠的鄉愁》之154
幼時看《西游記》,每個孩子都羨慕孫悟空的七十二變和筋斗云。
其實,多干年后才明白:不是悟空多厲害!悟空能大鬧天宮,根本原因是天庭是公家的,下面的神將出工不出力。干得好,沒獎勵;干不好,面子過不去。
最好方式是:出工,假裝努力,稍微出下力。
而悟空之所以打妖怪很難,根本原因是財富與性命是自己的,不拼命不行。中年以后再來看看西游記,才發覺悟空也不見得有多厲害。
“老不看三國,少不看西游”,是農村老人們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估摸著,“老不看三國”的意思,是因為一個人活到老年,經歷了很多人生的波波折折,已經老得像是尾巴掉光了毛的老狐貍。《三國演義》本來講的都是計謀,這些飽經風霜的老人,再若學了這些算計、方法,更是老謀深算,難以招架了。
“少不看西游”的意思,是因為孩子本來富有幻想,小腦瓜里經常天馬行空,甚至想入非非。一旦沉迷于《西游記》,想法更是不著邊際,天天神仙妖怪、一個筋斗十萬八千里的,沒辦法安心學習,也會耽誤了人生最好的年齡。
但是,那時候的農村,《三國演義》只是在集市上講評書的才會聽到;而《西游記》,則是有知識的大人才會給孩子講點片段,其他人更是不知道。
真正讓孩子們感興趣的,還是填飽肚子,才是最要緊的事情。
那年頭,雖然生活困難,家家的孩子多,還嗷嗷待哺,但各家的父母都是盡心撫養著。
“小雞不尿泡——自有門道”。
那時候,各家東扒西刨的,倒也勉強衣食有著落,這叫“雞有雞路,鴨有鴨路”。
但也有家里女孩子多了,很不待見(方言:喜歡);還想要個男孩的,會將女孩送人去撫養。
送出去給人的女孩子,是最悲慘的。
到別人家里,不但受氣,還不敢回來找大人訴苦。
有的孩子很小就送人了,都不知道親爹親娘是誰?
即便長大后知道了,想要認祖歸宗時,回來看到家里一群的姐妹兄弟,哪個也不喜歡再多一個姐姐來,只好哭著回去了。
那時候的家庭,能讓孩子連湯帶水地哄飽肚子,都是件很困難的事情。
說是有個生活稍微好點的家庭,一直沒生養孩子,后來就領養了一個小男孩。精心照顧著,孩子也長得很壯實。但隨后幾年,夫妻自己又生了一個兒子,歡喜得不行。
但俗話說,領養的不如親生的。
于是,這夫妻就開始格外照顧自己的親生兒子,對領養的兒子就生疏了不少。
后來,家里生活好點了,能吃上點大米了。
夫妻就悶點大米飯,給親生的兒子吃,給養子喝米湯。
好在養子不計較,想著父母是疼兄弟,就天天喝米湯、吃窩頭。
但奇怪了,半年后,養子長得虎虎實實的,但小兒子卻越來越瘦骨伶仃的。
夫妻倆就不明白了,問村里的老人。
老人說:“不管是米湯還是菜湯,營養是最好的。你沒聽說啊:咱們山東的大圣人孔老二,就喜歡喝各種菜湯。看看你,把大米干飯給小兒子吃了,但大米飯里的營養都跑到湯里了,他哪能長得壯啊!”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這夫妻聽了老人的話,如醍醐灌頂,回去后再蒸了米飯就分給兩個兒子吃,米湯也分給兩個孩子一起喝。
養子還很孝順,說:“娘啊,弟弟還小,你把干飯給弟弟吃吧。俺長大了,喝米湯、吃窩頭就行了。”
這句話,讓那夫妻好不慚愧。
從此,夫妻對兩個孩子都是一般對待了,兩個孩子逐漸也都長得壯實起來。
后來,這件事還成了村里的一段佳話。(待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