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余個涉漁建設項目中,有40余個為未批先建”,11月8日,中央第四生態環保督察組通報貴州銅仁生態破壞問題,當地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存在大量涉漁工程未批先建和在核心區攔河建壩等問題,2020年被有關部門責令立即停工恢復原貌的項目,“當地一直未進行整改”。
督察組暗查發現,印江河泉水魚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核心區一閘壩將河道阻斷,水量大幅減少。
2024年的貴州銅仁,以一首春晚歌曲《上春山》為很多人所熟知,其青山碧水的秀美風光受到諸多游客青睞。但在歲尾的這則中央環保督察組的典型案例中,涉事地方卻以生態環境長時間遭遇嚴重破壞的形象示人,個中突兀使人驚詫。
通報顯示,占貴州全省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總數比例超40%的銅仁市,在印江河泉水魚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核心區內,未經審批建造4道攔河閘壩,核心區縣城段8公里內密集分布8道閘壩,間距最短的僅有270米。而根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管理暫行辦法》相關規定,在保護區內從事建閘筑壩工程建設,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編制建設項目對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的影響專題論證報告,并將其納入環境影響評價報告。
現在的問題是,銅仁轄下各縣均存在平地起壩、不經任何審批、論證的情況。石阡縣龍川河泉水魚鱖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建8道攔河閘壩,“均未”依法依規進行保護區影響專題論證,其中6道未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
督察發現,碧江區九龍溫泉康養項目私設排污口。
通報所指碧江區九龍洞溫泉康養項目,建成運營已近8年,一直處于未依法進行保護區影響專題論證的狀態,還私自在核心區內設置排污口。但根據當地政府網站、媒體上的文旅推廣展示,該項目不僅是當地政府與景區的所謂“聯合招商引資項目”,還入選了貴州省發展文化產業重點項目、貴州省100個重點旅游景區建設項目。長期以來地方政府的支持是否已經成為其有恃無恐的某種底氣?既然運營8年依然“無證上崗”的項目能夠風生水起,是否也成為前述4年前被勒令停工的友鄰項目,遲遲不見實質性整改的其中一部分原因?
違建項目“抱團取暖”,是讓生態保護曲高和寡的重要原因。那么又是誰,讓這種法不責眾在一些地方變得明目張膽?
“未批先建”的潛在邏輯,不外乎所謂效率優先的考慮,投資方憂慮于審批流程復雜耗時,試圖以提前動工來縮短項目周期,盡快實現投資回報,這本來可以通過提高行政審批效率、優化營商環境的措施予以解決。而銅仁此番涉案的部分項目,事實上不乏地方政府招商引資、大包大攬的背景。對于地方政府極力推進的項目,也在客觀上助長了某種“一定會通過審批”的盲目自信。抑或者對于監管審批直接無視,“無照駕駛”隨心所欲,讓“先上車、后補票”甚至干脆不補票的情況,成了地方政治生態、政商關系的一個縮影。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闡述的是生態環境保護與社會經濟發展的辯證統一。但在有些地方,“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粗放發展觀依然盛行,甚至還有一部分將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的項目包裝成所謂綠色產業、生態景觀,謀取短期經濟利益與地方政績。即便是事后被查處,也依然是自說自話、自糾自錯狀態。
讓環保督察的疾風,壓倒地方保護的歪風,必須讓彼時招商引資者為生態環境的破壞真正承擔責任,讓環保督察結果對干部提拔任用有發言權,才是讓個案查處起到警示作用的開始。
來源:人民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