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與朋友們一同參觀了河南博物院,豫博位于鄭州市金水區農業路8號,1998年開館,雖然到今日略顯陳舊,但以其展品之豐之精,無疑是國內最頂尖的大館之一。
其主展線名為“泱泱華夏,擇中建都”,分布在 10 個展廳中,從新石器時代到宋金元時期,展示了中華文明的燦爛輝煌。
另有中原楚國青銅藝術、院藏明清寶藏、中國古代石刻藝術、臨展(當時為盧森堡文物展)等。
以下就各展廳依序記錄精品文物,豫博九大鎮館之寶當然在列,其他就是些我喜歡的文物,主觀且不負責任,聊供閑時娛目。
1 展廳:新石器時代(約10000 年-4000 年)
賈湖骨笛,九大鎮館之寶之一。出土于裴李崗文化的舞陽縣賈湖遺址M282,是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的樂器。骨笛用丹頂鶴尺骨制成,七孔,C14測年為6600B.C.~6200。
此墓在墓主人左腿股骨兩側各出土骨笛一只,是賈湖遺址出土的25支骨笛中最精美的2只。賈湖骨笛演奏時應斜吹,音孔經過設計,且孔邊還有小孔來校音。
彩陶雙連壺,出土于鄭州市大河村遺址的F1房址,器型罕見,兩個橄欖狀的壺聯為一體,內部有小孔連通,紅陶上施以黑色彩繪,推測是兩人同飲,部落間結盟的儀式用具。
花瓣紋彩陶缽bō,出土于河南三門峽廟底溝村,是仰韶文化繁榮期的代表,距今約6000年~5500年。蘇秉琦先生認為廟底溝人群可能是華族,族名就來自于花卉紋彩陶,華山可能是華族最初的居所,華族與夏族融合形成華夏民族。
其他:
2展廳:夏商時期
青銅容器殘片,因為有弧度,可能為鬹guī的腹部或袋狀足的部分,是距今約3900年的鉛錫青銅。中國目前發現最早的明確使用復合范鑄造的銅器是山西的陶寺銅鈴。
杜嶺二號方鼎,九大鎮館之寶之一,出土于鄭州商城張寨南街窖藏,約1400B.C.,王者之器,同出的一號方鼎在國博。
渦紋中柱銅盂yú,用法不明,有說在中柱上放食物,盂內盛水以防蟲。
獸面紋青銅建筑構件,極罕見。
好氣柱銅甑zèng形器,圓柱中空,柱頭四瓣花的花心有四個柳葉形的孔,可使水蒸氣透孔而入,出土于婦好墓的汽鍋,不知道這位女將軍、大祭司會不會做飯。
婦好鸮xiāo尊,九大鎮館之寶之一,婦好墓出土一對,另一只在國博。
后母辛青銅觥,一對,另一只在國博,視頻號講過。
鸮xiāo銅卣yǒu,滿花三層花,極美,與山西博物院的鸮卣xiāoyǒu各有千秋。
其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