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想一個這樣的情景:
在你八九歲的年齡。
有一件你期待了特別久特別久的漂亮衣服,這件衣服也不貴。
有一天,你欣喜地發現,爸爸居然悄悄給你買了回來。
你不知道有多開心。
已經幻想著穿上它,在陽光下在草叢里美美的樣子。
可正當你迫不及待打開時,你的媽媽突然出現了。
絲毫不顧及你的感受,不由分說,便把衣服給退了。
且從那天之后,她再也沒有提過這件事了。
要是再給這個假設,加上一個背景條件。
你的爸爸,是一個有知名代表作的歌手,年收入上百萬。
你的家,住在北京的大平層。
你的疑問會不會更加加深呢:
為什么媽媽連一件幾十塊的衣服都不允許自己要呢?
為什么連這么簡單的快樂都要被奪走呢?
是自己不配擁有喜歡的東西嗎?
如果你看了最新的《再見愛人4》,就知道這個“媽媽”非誰莫屬了。
沒錯,她就是:
打敗黃圣依老公楊子,連續掛在了熱搜上十幾天。
原本是這季嘉賓里最“素”的素人,如今卻憑一己之力”逆襲“成家喻戶曉的“大女主”。
不是因為她多討喜。
而是因為她有些時候真的太氣人。
不是因為她多神秘。
而是因為她實在太叫人看不懂。
感情世界太過復雜,夫妻問題如人飲水,本不想談論太多。
可前天麥琳再次喜提的熱搜,里面窒息的一幕,真的踢到了我的“心趴”上。
女兒想買一身漂亮的漢服,幾十塊錢那種。
可前腳李行亮買回來,后腳就被麥琳給退了。
她的理由也很離譜:
衣服尺寸剛剛好,買了也不會怎么穿。
她自己覺得可能不經穿,卻從未征詢過女兒的意見。
如果真覺得不合適,換個尺寸,或換個款式也好。
可麥琳眼里心里,再無這件漢服,也沒有女兒的失望傷心。
服務區70元一只的熏雞說買就買,還是兩只。
幾十塊一件的漢服的快樂,卻不舍得讓女兒擁有。
更讓人沒想到的還有。
兒子幾乎沒買過幾件新衣服。
他穿的要么是朋友送的。
要么是姐姐剩下的衣服。
明明家庭條件不錯,卻非要弟弟穿姐姐的衣服。
明明孩子很喜歡,卻非要把她往“自卑”的成長路線上推。
不是說節儉不好,不是說不能給孩子穿舊衣服。
只是普通家庭也不至于如此,起碼會考慮孩子的感受,會平衡著來。
只是她不知道自己撿了芝麻,卻丟了西瓜。
第一次在明星家庭身上,看到“沒苦硬吃”的影子。
可麥琳的沒苦硬吃,對象卻從來不包含自己。
所以究其根本,終是有人一針見了血:
幾十塊錢不是最重要的,話語權有沒有在自己手中,才是最重要的。
可她不知道的是,當她企圖用控制欲綁住家人。
當她把精神內耗解讀成自我付出的“純愛戰士”時。
她就已經輸了。
2
麥琳的身上,其實可以清晰看到幾個很明顯的特征。
第一,控制欲。
任何事都不能脫離自己的掌控,大事小事都要自己參與決策。
第二,敏感擰巴,容易情緒化。
一邊不斷強調自己是付出型人格,一邊卻又在另一半有一點未能達到期待時,就陷入崩潰。
第三,習慣性負反饋。
遇事第一反應就是反駁,就是往壞處想,長期陷入否定別人的負面情緒中。
而這三點,無一不是內耗型人格的折射。
節目中印象最深的就是青團事件。
為了給妻子驚喜,有一次李行亮一大早就從北京飛往上海。
目的是買麥琳喜歡的青團。
怕自己買錯,他專門買了所有的口味。
可回到家,站到妻子面前。
得到的回應卻不是欣喜,而是掃興和質問。
為什么買的不是自己最喜歡的蛋黃肉松口味?
為什么不打個電話問問自己還有沒有其他想吃的?
明明可以好好說話,卻選擇了最傷人的表達方式。
明明是一件很小的事,在一個內耗型家人那里,都能被無限放大,然后演變成一場腥風血雨。
麥琳還沒意識到的問題,幸好張泉靈老師已經替她想到了。
人與人之間相處,情感需求物質需要也好,都很正常。
“你這樣做不對”
“你這樣讓我不滿意”
這種習慣性的負反饋,長期的否定,卻是任何親密關系最致命的存在。
更遺憾的是,它不僅反射到老公身上,還會影響孩子,影響親子關系。
它會扼殺一個人的分享欲,積極性。
它會讓一原本自信的人變得小心翼翼。
它會讓孩子有一天突然產生逆反心理。
在麥琳脫口而出“我對孩子不這樣”時。
殊不知,自己的以愛之名,自己的權威壓制,可能早已注入孩子的心里。
也不知,這次張泉靈老師的掏心掏肺,有沒有說到她心里。
3
目睹過太多孩子變自卑的過程,就越明白一個內耗型家庭的殺傷力。
因為負能量爆棚,控制欲作祟。
孩子在它面前永遠得不到正反饋。
還記得全網窒息的“四菜一湯”事件嗎?
14歲的女孩,給媽媽做了滿滿一桌的菜。
葷素搭配,四菜一湯。
是個人都能看出女孩的孝順用心。
媽媽回到家,扔給女兒的卻是一句:
“你以為我會表揚你嗎?”
四個菜吃不完,可以下一頓繼續吃。
飯有點涼了,熱一下就好了。
在媽媽這里,女兒卻是像犯了天大的錯誤一樣。
一件小事,卻非要鬧到全網皆知。
一件好事, 卻非要雞蛋里挑骨頭。
果然,就如那句話:
“一個家庭最可怕的不是貧窮,而是一個善于制造內耗的人”。
家里沒有爭吵,他要制造爭吵。
家里沒有矛盾,他要制造矛盾。
幾塊錢的碗打碎了不可怕,可怕的是劈頭蓋臉的責罵。
小青菜買成了油麥菜不可怕,可怕的是無休無止的抱怨。
煮飯水放的有點多了不可怕,可怕的是一輩子都甩不掉的嘲弄。
芝麻小事上,永遠不斷內耗。
細枝末節上,永遠斤斤計較。
真正遇到大事時,卻無法拎清,隨心所欲。
一個家庭但凡有一個這樣內耗的人存在,這樣的家庭永遠難通往幸福的方向。
而長期在這種烏煙瘴氣,負能量下成長的孩子呢?
敏感,自卑,配得感低,就是絕大多數他們的結局。
一個家庭充滿了打壓,怨氣,委屈,埋怨。
一個孩子又如何學會自信,活力與愛呢?
如果你不小心成為了一個內耗型的父母。
請記得學會溝通和傾聽。
那個對象不是你的敵人,而是你的家人。
請記得別一味陷入自己的世界。
減少對孩子的干涉控制,否則只會適得其反。
如果你正在一個內耗型家庭里深受其害。
請記得不要輕易試探拯救他。
遠離才是最快最好的方式。
“不原諒也沒關系,創傷不是你的錯,但復原是你自己的責任?!?/strong>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