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屆天才計劃初審現場,我們珍視敘事的熱情、技法,更堅定于真誠的表達。最終,685部投稿作品中的65部進入了復審環節。
影像應該如何與現實發生關聯?虛構的故事是否需要折射當下的時空?為什么用方言創作?角色的情感如何流向觀眾?我們怎樣才能在對情感操控保持警惕的同時,把握住情感共鳴的時分?
復審現場,5位評審從談論“標準”出發,卻在思考的交匯之間撕開“標準”的邊界,以沉浸的情感和克制的視點重新串聯觀看的線索,繪制出故事的導覽地圖。
黃驥 在情緒、情節和情結之間,尋找對表達的相信;
劉窗 審慎地體驗共情,在當下的問題意識中打撈創作者對媒介的反思;
王婧 看重直覺上的“好看”或獨特,擷取那些留下深刻印象的瞬間;
張中臣 關注自然的表達,珍視影像與日常的關聯;
周嘉寧 將自己交給體驗,在標準被撼動的時刻,完成和創作者的能量交換。
影像提供了新的語言,將每個人的經驗、記憶和情感引入公共討論的場域,它證實了個體的感受并非是單薄、狹窄、浮游的碎屑,在渴望看見與被看見的引力之中,影像故事的粒子糾纏,為我們筑起一個情感的公共空間。
畢業于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首部短片《橘子皮的溫度》參加柏林國際電影節后,她一直以女性內心隱秘的感受為主題制作電影。長片《雞蛋和石頭》獲鹿特丹國際電影節金老虎獎;《笨鳥》獲柏林影展新生代單元特別提及獎;《石門》于威尼斯電影節首映,在多個影展獲獎。
復審觀看的過程中,我產生了一個體會:對于年輕創作者的影像作品,不能僅以好或不好為標準去看待,更重要的是找到不同的方法,理解他們和他們的作品。
我試圖在在情緒、情節和情結之間,找到一個切入點理解年輕創作者的不同表達。有些片子情緒做得很好;有些在劇情方面規整成熟;有些盡管在影像上不算完美,卻傳達出了某種不能釋懷的情結,也很有感染力。其中,不乏在這三個方面都很出彩的作品。
《洗凈》和《寶孜達》,講的都是在面對生活秩序中的權力影響時,孩子的選擇。創作者對抉擇的處理創造出劇情的張力,也形成了情緒感染力。
《洗凈》黎樂怡
《寶孜達》克冉·阿布卡斯木
有趣的是,這次很多作品都有關于女性搬家或是她們進入一個陌生的新空間的內容,比如《曼婷》。空間與人物關系的互動,在片刻間形成一條涌動的河流,展現兩個人是怎么慢慢靠近又分開,充滿況味。作品中“搬家”的共性,也許象征著如今很多女性已經出走,但還沒有完全屬于自己的房子,沒有屬于自己情感的私人空間的狀態。
《曼婷》陳力格
《在水一方》李蔚然
在當下的語境里討論影像的作用,其中之一也許是它可以提供一個看待問題的視角,比如紀錄片甚至短視頻,就承載著這樣的社會功能。這次很多作品觸及到一些平時較少在公共領域討論的話題,讓大家能借由其發散討論,也很有價值。
出生于湖北,現居上海,作品包括移動影像、雕塑、現成品和裝置,他常將長時段歷史和生態弧線結合進行想象,追蹤當代中國社會、文化和經濟轉型。作品曾在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倫敦泰特現代藝術館等展出并永久收藏。代表作品《比特幣礦和少數民族田野錄音》等。
今年復審,我的關注點之一是影像所體現的媒介意識。尤其是在當下的媒介環境中,我們的生活被社交媒體和短視頻浸泡,大家似乎逆反式地回到比較安全的人本主義。
比如,在講述少數民族題材時,比較常見的保守做法是將影像技術作為容器,把“萬物有靈”的敘事框架轉移注入影像這一媒介,投射自我的身份認同。但這次有些作品突破了這點,從新技術與傳統民族文化的相互作用展開討論,顯示出創作者對媒介的自覺。
創作者對媒介的思考,往往也映射出一種當下的問題意識。一部影像作品,如果只是技巧很好,但不在今天的問題意識里面,那么技巧越好,給觀看者帶來的落差就越大——如今的媒介環境中,觀看影像并沒有什么門檻,觀眾都很專業、有見解。在這次的作品里,《相談》和《菠菜》就展現了珍貴的問題意識。
《相談》張曜元
《菠菜》付軼銘
另一個觀感是,許多創作者把“共情”或某種情緒作為一個主要的工作點。“共情”在當下是很值得思考的概念,尤其在作品與觀眾的距離設置上,布萊希特可能會認為,這不就是資本主義試圖在商品與消費者之間達成的關系?而后現代舞蹈家們,例如Rainer,對此甚至更嚴苛,不允許舞者與觀眾有任何眼神接觸,并避免任何會引發情感投射的動作,以免引誘觀眾,誘發任何預期的情感共鳴。
我對那種試圖把我抓到它的情感里去的作品有所懷疑,它們通常通過在影像生產中進行人物和劇情設置,對觀眾施加情感操控。有些是重復爛了的藝術的薩滿和巫術起源,另一些是對現實題材選擇的局限。當然也有現實的限制因素,但總體上舊的氣息依然存在。
《毒藥貓》關天
《纏》張晨曦
像《金瓶梅》或《紅樓夢》,片中大量使用旁白說書,這能讓人跟影像保持一定距離感,不會被情感綁架。對比之下,今天對“共情”的追求是一種由于當下媒介浸泡導致的距離感喪失所運作出的一種美學策略,類似社會心理戰的一部分,還是只是一種策略性的美學倒退?這是一個值得推敲的問題。
電影制片人,復旦大學廣播電視新聞學學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藝術創作碩士,其擔任制片人的電影作品包括:溫仕培《負負得正》(2024)、韓帥《綠夜》(2023)、溫仕培《熱帶往事》(2021)、謝沛如《大餓》(2019)、馬楠《活著唱著》(2019)、馬楠《老石》(2016)。
今年數次被問及短片與長片的區別,在我看來,相較于常常受到敘事結構、制作的工業化流程等諸多因素所約束的長片來說,或許短片提供了一種更為自由的可能。它可以完整,也可以只捕捉幾個瞬間。
評選過程中,我所看重的是一種直覺上的“好看”與獨特,我想選擇那些可以用視聽手段凝結出一段時空,帶我進入這個世界并能有所感受,記住某些片刻的作品。至于文本、表演、技術的成熟與否、影像風格和各個不同層面的設計,我的標準是短板確實不可以太短,但比起四平八穩的優秀畢業作業,或許長處足夠長才更容易被記住。
《小說家》徐一中
《不要表演》林齊穎
距離評審已過去近兩個月,我仍可以記住的,是《燃夜》里在夜晚游蕩的南方少年和空氣中的躁動不安,是《熱天午后》里孩子眼中的一個燥熱、平靜又無所事事的下午,兩者分別聚焦于本世紀初及上世紀末,對時代氣息的描摹截然不同,卻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珍貴的感受。
《燃夜》王煜
《熱天午后》張文倩
另一個重要的維度則是作品的獨特性,我們試圖呈現一個較為多元的光譜,因此你會看到《穿過水壩》和《下雨了》這樣極具反差的作品同時出現在了這張入圍名單之上,至于下一步的評判標準,那就是終審評審要去考慮的事情了!
《穿過水壩》邵珠格
《下雨了》張琦
1991年出生于安徽宿州,2018年開始電影剪輯工作,剪輯代表作品《媽媽和七天的時間》《西渡》《這個女人》等。2021年編劇、導演首部長片電影《最后的告別》獲第15屆FIRST青年電影展最佳導演和最佳影片,2023年編劇、導演《夜間聲響》獲HAF“愛美”獎, 并入選2024“邁進戛納”計劃。
用簡單的方式觀看簡單的東西,沒有花活,這樣的東西很觸動我。
我對以寫實的手法拍攝,卻設計感很重的影像始終有所警惕。這其中需要創作者的把控,像《熱天午后》,其實每個鏡頭都在設計,但是又做得很自然,非常厲害。
《雨中的兩人》程宇
影像對日常生活的還原也是我看重的。這次的作品里面,有些對話流非常自然,拍的是純日常生活,這一天什么事都沒發生,暗涌的情緒不是被放在情緒性的鏡頭里,而是放在日常生活的動作里,這樣的影像很溫柔,整體節奏很準確,這并不是慢,而是做的時候心里有底。
周嘉寧,作家,英語文學翻譯。出版有小說集《基本美》《浪的景觀》,長篇小說《密林中》《荒蕪城》等。翻譯并出版J.M.庫切,艾麗斯·門羅,弗蘭納里·奧康納,喬伊斯·卡羅爾·歐茨,雷蒙德·錢德勒,珍妮特·溫特森等人著作。
復審的過程中,我一直在反復問自己的問題是,我的標準是如何產生的?而我又站在誰的立場上?但其實在此過程中,標準在不斷發生變化,隨著種種變化的產生,我有時更理解創作者,有時更共情觀看者,有時游離到兩者的反面,用后一個標準去推翻前一個標準。
《休息一下》雷磊
《睡不著啊!》周穎杰
但后來,我意識到,每一次標準發生動搖的時刻,正是鏡頭振動我的時刻。這種振動足以讓我對一些自以為堅固的堅持感到猶豫。這其中有美學的,有敘事的,有關于核心的思考,技術的鉆研,情緒的控制,是諸多元素的集合體,既是即時的,也是持續的。我在這次的復審過程中感受到很多次的動搖,是與創作者之間相當愉快的能量交換。
另一個感受是,很年輕的創作者有一種不自由,是源于生命經驗的局限。在這種情況下,碰到一個好的題材是很好的運氣。《洗凈》《相談》《燃夜》都抓住了運氣,表達出自己想要表達的東西。
《波動》李怡蓓
《下風處》陳浤
這次我看到的作品中,少有用普通話作為主要講述語言的,各地方言的大量使用可能也說明,創作者們在近年的思考和觀察中都更加將“附近性”作為主題,對自身身份的認同感從趨同中完全掙脫,輻射成星星點點,又彼此呼應,如同在不同山頭揮揮手的朋友。
《那天,媽媽晚上沒回家》魯一澄
經過討論,在由5位評審各具洞見的視角編織而成的多元光譜之上,最終,20位創作者入圍,組成第6屆天才計劃入圍名單。
敬請期待
第6屆NOWNESS天才計劃將于明天公布總日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