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題圖 /牧神記
- 將AI全面應用到動畫中
10月27日,由B站與玄機科技共同出品的《牧神記》正式上線。恰逢國創區“扛把子”《凡人修仙傳》故事暫告一段落,該作不僅迎來大批原作粉絲,也吸引了不少國產動畫愛好者。
目前《牧神記》動畫更新至第四集,B站播放量累計超3000萬,追番人數超85萬,開分9.7分,這個成績放在B站國創區是相當不錯的開局。在原作黨討論《牧神記》動畫是否還原、新觀眾好奇劇情走向的時候,另有少部分觀眾的目光則集中于動畫畫面上,一部分場景畫面讓他們感覺“怎么一股子AI味啊?”
雖然近幾年全球科技公司都在追逐AIGC,各行各業都對其展現出積極態度,但在基于AIGC所呈現的內容上,終端市場用戶對其仍舊非常謹慎。AIGC在動畫制作上,其實早已被廣泛應用于提升動畫制作效率,而生成的圖像被應用于動畫正片中,被觀眾注意到并引發較多討論的,《牧神記》應該算是國產動畫里的第一部。
“精致又粗糙”的動畫正片
《牧神記》動畫在宣發時主打一個“暗黑玄幻”概念,顯然是想貼近原小說略顯黑暗的開篇,同時又在國內玄幻題材動畫里形成足夠的差異化。
動畫開播后,相貌美艷的鑲龍城城主夫人剖開牛身亮相的過程竟有幾分恐怖片的味道。
再回看撫養主角秦牧長大的殘老村眾人,看似是和善老人實則絕非善類,要不笑著給人腦袋穿洞,要不使用魔教功法。
動畫開篇種種情節透露出的邪道氣質堪稱“新粉誘捕器”,再加上緊湊的敘事節奏,《牧神記》很快便拿捏住了一批觀眾。
故事前期的主舞臺也就是臺詞多次提及的“大墟”。按照原作內容,大墟是一片奇異又危險的神棄之地,作者通過環境描寫加深故事的詭譎氛圍。到了動畫中,那些文字描繪的景象被具象化為滿是殘垣的殘老村全景、形似人類肢體的山石等畫面特寫,再蓋上一層灰蒙蒙的濾鏡或昏暗的光線,盡顯大墟的陰森破敗。
諸多場景畫面對于《牧神記》動畫就像“氣氛組”,將故事風格貫徹到視覺表達,進而強化了“暗黑玄幻”這一動畫核心宣傳點,使之成為《牧神記》留給觀眾印象的個性標簽。但是還記得文章開篇提到的AI爭議嗎?動畫的場景畫面就是引發爭議源頭。
體驗過AI作圖工具或直接看過成品的朋友都知道,AI渲染出的圖畫乍一看每幅都堪稱“視覺盛宴”,但多看幾眼就會察覺出不和諧的地方,《牧神記》動畫中不少場景畫面也是如此。
比如有的觀眾看殘老村全景圖腦子里第一反應就是“花里胡哨”,AI生成圖常見的忽視作畫邏輯,一股腦填入大量細節,導致畫面凌亂缺乏重點。
動畫第二集的二維水墨風格片段,有觀眾猜測這是由AI完成轉繪,只是渲染處理不當導致角色面部色彩飽和度過高,觀眾認為這段情節過于“油膩”。
有的觀眾暫停放大畫面觀察后發現,人物肢體錯位等AI作圖典型問題也同樣存在。
圖源豆瓣用戶大笨龍哥斯拉
除了正片,還有觀眾發現《牧神記》動畫片尾的諸多場景畫面也有著AI生成的“怪異感”,同時引來觀眾提出質疑:“只是片尾動畫,搞這么多不同場景,也太浪費建模了吧?”
鑒于以往玄機整體制作表現在國內3D CG動畫市場處于頭部,大部分觀眾原本對《牧神記》動畫敘事更為關注。而今正片中AI創作痕跡如此明顯,以至于部分觀眾很難再心平氣和地進行客觀點評,甚至圍繞《牧神記》畫面的“AI感”產生了爭議。
也有部分玄機粉絲直指,此前《吞噬星空》《絕世唐門》也有部分片段的畫面疑似有AI參與制作,只是討論熱度并未像《牧神記》這般。在觀眾們看來,制作團隊對待使用AI創作當是諱莫如深。但事實上,尋常觀眾注意不到的動畫行業內部各方早就開始接觸AI,關于AI技術的應用已經趨于常態化。
善用AIGC,仍是一個不斷探索的議題
作為一種技術生產力工具,AIGC自2022年出圈后,迅速吸引大量科技公司和資本市場關注,國內各行業也紛紛開始布局,其中包括不少老牌動畫公司。
根據相關資訊,如玄機科技、中影年年、兩點十分這些國內頭部動畫公司,一直在不斷更新迭代自家的動畫制作技術,并以此為基礎上進行AIGC模型研發。玄機科技作為國內較早嘗試AI制作動畫的公司,早在2018年就搭建了能自動完成兩軍行進或交戰場景的AI系統,用以提升制作效率、優化制作流程。
非技術向的動畫公司或個人工作室,則是傾向于借助市面上成熟的AIGC工具進行輔助創作,比如《膠囊計劃 第二季》第六集《宿敵》全篇呈現出的二維手繪畫風便是由AI將實拍內容進行轉繪得來。
《宿敵》導演理光瀚在幕后采訪中提到,經過此次和AI合作,他們發現“AI并不是創作者天然的宿敵”,其對創作效率的提升能有效縮短創作者成長期,使創作者擁有更多作品機會和觀眾交流。
國外內容創作行業擁抱AIGC的速度更是超出想象。2023年2月網飛就與日本動畫公司WIT Studio推出動畫短片《犬與少年》,其場景部分就由畫師負責初期構思和后期修改定稿,動畫的繪制工作則交給AI。
谷歌發布的AI內容生成模型“MusicLM”瞄準了音樂領域,能夠實現音樂即興創作;MagicAnimate可將動作框架與靜態人類圖像素材結合生成動作視頻等等。
綜合海內外創作者態度以及AIGC技術實際運用方式,AI對于人工創作最顯著的作用便是提升效率。無論是前期概念創作還是中間制作環節,有了AIGC輔助能明顯縮短工作時間。但行業對AI的期待似乎不只限于作為提升效率的工具。
在今年2月,OpenAI推出了視頻生成模型Sora,并在3月展示了多位藝術家使用Sora制作的作品。不只是視頻里呈現的天馬行空內容,各位藝術家對Sora融入藝術創作過程和藝術行業的想法同樣值得關注。在感嘆Sora提升創作速度之余,他們話語間也表露出AI為其提供了更自由的創作舞臺,心中所想能不受限地以更大膽的畫面所呈現。
《氣球頭》Shy kids
類似的話語在許多運用AI輔助創作的創作者訪談中都能看到。但AI現實處境也很明晰,萬千普通創作者因AI倍感威脅,用“聞AI色變”形容也是毫不為過。同時,也有大量用戶將運用AIGC技術輔助創作等同于“偷懶敷衍”,因此抵觸AI參與的作品。看起來AI隱于幕后明顯是制作團隊規避爭論的最好選擇,由此也顯得《牧神記》直接將AI感滿滿的畫面放上臺面的舉動格外大膽。
玄機科技媒介總監茅中元曾在其他媒體的采訪中提到“AI對于未來的創作工具來說無法回避”,AI作用在于“幫助制作團隊一起把動畫做得更快、更好”。借《牧神記》動畫將AI從幕后搬到臺前,玄機顯然是想讓AIGC能夠在動畫制作環節提供更多的協助。
只是從《牧神記》觀眾反饋也能看出,相較于玄機在3D CG動畫里擅長的人物建模、人物動作方面的高質量表現,利用AIGC生產的這些動畫內容不只是稍遜一籌,甚至可以說是相形見拙。AIGC與現有內容制作手段之間如何融合?AIGC生成的內容應該具備怎樣一種水平?只有內容創作者通過不斷地嘗試和創新,讓AIGC真正成為內容制作的利器,實現制作效率、用戶觀感的同步提升,最終才能消弭用戶對AIGC創作的反感情緒,這個過程顯然會非常漫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