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A股陷入調整,主要還是外資在做空。
自11月6日特朗普當選以來,最近一周,離岸人民幣匯率從7.09跌至7.24,跌幅高達2%。
對應的納指中國金龍指數、恒生指數也連續錄得大跌。
恒指今天跌到了19600點附近,相比10月初的高位23241點,下跌超過15%。
完全跌破了10月份以來的均線,一副“爭先恐后跳樓逃生”的慘烈姿態。
可見外資看空的心態、撤出的勢頭有多兇猛。
相比起來,上證指數離高點只有7%的跌幅,甚至還位于10月均線之上,震蕩向上的趨勢并未被破壞。
上證指數今天午后2點左右,甚至頑強崛起,最終收漲0.51%,穩住了3400點的位置。
外資和內資對于中國資產的看法,為什么會有如此大的差異?
外資,核心邏輯是“特朗普交易2.0”——
1,特朗普當選后,本周陸續公布閣員名單,大量任命“對華鷹派”進入關鍵崗位。
比如預計任命盧比奧為國務卿、沃爾茲為安全顧問、斯特凡尼克為聯合國大使、萊特希澤為貿易代表。
盧比奧堪稱“極端對華鷹派”,曾多次在XJ、HK、RQ問題上提案對華“制裁”,認為讓中國加入WTO是重大錯誤,要在科技、醫療等高端產業上對中國進行全面打壓。
沃爾茨是共和黨“中國問題特別小組”的核心成員,主張加大對臺軍售,團結亞太盟友印澳日韓,增加對華軍事壓力。
斯特凡尼克在眾議院中曾經領導了號稱“中國周”的一系列涉華法案,強調要“遏制中國全球擴張的野心”。
萊特希澤是特朗普上一個任期對華毛衣戰的主將,主導對中國發起了大量的301調查和征收重稅。
這些人對中國都存在極端仇視心態,并且沒有一個是“善茬”。
他們的紛紛入閣、占據關鍵高位,顯示出特朗普正在組建一個“對華戰斗內閣”,風險之高讓人不寒而栗。
2,特朗普當選后,12月降息預期會不會暫停。
特朗普上臺后,最先啟動的將是其權力范圍內就可以推動的遣返非法移民+對華加征關稅等。
而國內削減企業稅、傳統能源擴產、減少對烏克蘭軍事援助等政策由于需要國會配合,可能推進速度較慢。
這樣的話,就會造成一個問題,遣返移民+加關稅將很快形成通脹效應。
而抵消通脹的手段(能源擴充+俄烏停戰),卻遲遲未至。
因此,明年初的通脹反彈有可能比預期更激烈。
這顯然會影響市場對12月降息可能性的態度,目前市場對美聯儲12月18日降息25個基點的可能性押注,已經從一周前的近80%降至69%。
以上,便是近期外資看空,對“特朗普交易2.0”沖擊比較恐懼的主要原因。
當然,A股的主力資金還是內資。
內資的態度,才是決定A股未來走向的關鍵。
而現階段,一直到明年兩會,內資關注的重點將始終圍繞著“政策預期”展開。
這是A股整體保持淡定,并沒有被外資完全帶偏的重要原因。
對于中國的政策預期,相信經過這段時間的觀察,大家都明白了,外資和內資的理解經常是“南轅北轍”的。
在西方,政府領導人需要跟民眾充分溝通,獲得民意支持,并且也只用考慮四年任期內盡快出政績。
因此在政策流程上,往往傾向于提出“一攬子解決方案”,一開場就把所有菜端出來,讓所有人都滿意。
但在中國,并不是這樣的。
中國還不是富裕的國家,中央財力只能算是“小康程度”,因此決策層往往傾向于保存實力,節省著花錢。
在流程上,更多根據市場的饑餓程度,一盤一盤的上菜,吃到七成飽就好,不餓死,也不浪費。
這就造成了一個結果,外資按西方的邏輯來理解中國,往往開始會有過度預期,隨之又過度失望,情緒波動很大。
但內資顯然更能理解國內決策層的邏輯,對后期的政策出臺依然保持著普遍的信心。
現階段,很多A股機構的態度都是:
“短期漲太多了,調整一下也算正常,預計也不會大幅調整,畢竟接下來還會陸續有政策催化,跌不下去的。”
“每一次調整,都是加倉機會,關鍵是如何把握主線的演繹,別踏錯了。”
綜合市場各方的觀點和信息,君臨對未來主流板塊的判斷如下:
1,金融地產板塊可能維持震蕩。
金融+地產板塊是這輪A股上行最大的受益板塊之一,主要基于“央行新政”帶來的流動性改善和信心修復。
從10月以來的股市和地產市場表現來看,實際效果是明顯的,A股穩住了,地產也回暖了。
但同時也意味著,短期內可能不會再出臺同樣力度的政策了。
金融方面,流動性現在相當充裕,融資余額沖高至2015年以后的高位,政策短期內不會有“增量”了。
房地產方面,接下來至明年初也可能會迎來政策的真空期,只有在市場再次轉冷或出現加速下滑后,才可能加大政策力度(迎來新一輪機會)。
2,科技和自主可控板塊主要看業績和海外動作。
現階段,市場各方對科技板塊的爭議是最小的,基本一致看多,基本面和業績也有保障。
比如AI板塊、芯片、智能車、光電子、光通信等,三季報業績翻倍的個股比比皆是。
另外,接下來的HW手機和AI業務發布會陸續召開,市場預期較高,中美博弈之下高層也會加強政策支持,都將帶來情緒的提振。
這也就造成了,科技板塊的估值相對偏高。
未來要獲得超額收益,一看業績進展(一月中下旬披露業績預告),二看海外的動作。
有可能需要等到特朗普上臺之后,應對海外的壓力加強,國內的政策支持才會不斷強化,成為一條持續性的市場主線。
但現階段(11-12月),可能還不是最緊急的。
3,內需消費醫療板塊可能超預期。
市場對內需板塊的估值爭議很大,一方面業績差,估值長期低迷,另一方面又存在政策加碼的可能性,有很大的超額收益機會。
從內資機構重視的政策預期邏輯來看,現在地產已經回暖了、化債也完成了,這些都可以丟下不管了。
那么下一個階段的重點,就該輪到“消費刺激”了。
消費刺激是明年出口遇到困境的情況下,中美博弈能否“穩住”的關鍵,重要性毫無疑問。
從嚴重性、緊急性的優先程度來看,10月份CPI指數環比下降0.3%,食品價格由上月上漲0.8%轉為下降1.2%,低于近十年同期平均水平,顯示消費通縮問題還需要高層重視。
并且,臨近年末,今年的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就將結束,明年會不會繼續,會不會擴大,都是需要高層考量的。
因此一般認為,下一輪重要政策的出臺節點,將是12月的ZZJ會議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至此期間,接下來政策重點轉向支持內需板塊,可能性很大。
比如昨天“國家醫保局辦公室和財政部辦公廳發布關于做好醫保基金預付工作的通知”,讓近期低迷的醫療股暴漲,已經顯示出了這個苗頭。
接下來,還有消費補貼是否加大力度、生育政策的支持、地方化債對消費回暖的影響、基礎設施投資有沒有增量等等,都將成為市場關注的重點。
一旦有相關傳言出現,很可能就醞釀一輪向上跳升的行情,會來得非常突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