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都市城區風光航拍。劉傳東攝
湖北宜都清江天龍灣國家濕地公園秀麗山水、水天一色。曹禮達攝
宜昌市宜都市地處湖北省西部,長江、清江環抱,素有“三峽門城”的美譽。近年來,隨著長江經濟帶發展等一系列國家戰略縱深推進,宜都在以工業立市的同時,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用好自然資源稟賦、打造特色文化符號、探索培育文旅品牌,推出一系列滿足市場需求、富有地域特色的文旅產品,促進了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讓傳統工業城市“靚”起來、“熱”起來。
文化鑄魂 擦亮品牌
一座現代化城市,一定是一座有文化內涵、文化底蘊的城市。
清末民初杰出的歷史地理學家、金石文字學家、目錄版本學家、書法藝術家、泉幣學家、藏書家楊守敬出生于宜都,被譽為“晚清民初學者第一人”,其代表作《水經注疏》是酈學史上的一座豐碑。
在宜都,“守敬元素”隨處可見。楊守敬小學、楊守敬大道寄托著宜都人民對這位文化名人的銘記,重新修繕的楊守敬故居、楊守敬書院古樸靜謐,每年迎接數萬游客。
不僅僅是楊守敬,王永彬、陸遜等宜都歷史名人典故也在宜都得到推崇、傳頌。王永彬是出生于宜都的清代學者,他的《圍爐夜話》與《菜根譚》《小窗幽記》被稱為“處世三大奇書”。陸遜是三國時期東吳大將,在夷陵火燒連營擊敗劉備,一戰成名,在宜都留下許多精彩故事。
“歷史文化名人是宜都最響亮的文化符號,也是最閃亮的金字招牌。”宜都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余吉剛表示,宜都將依托文化名人和文化資源,營造歷史名人效應,全力提升宜都城市品位。
紅色文化也是宜都的名片。宜都紅色底蘊深厚,革命年代,無數革命先烈在這里拋頭顱,灑熱血。松木坪鎮江家灣村是“獨臂將軍”賀炳炎故里,如今,這里建起了賀炳炎紀念館,每天到這里追尋將軍足跡的人絡繹不絕;五眼泉鎮拖溪村是宜昌第一位共產黨員胡敵故里,他與地主家庭決裂、走上革命道路的故事傳頌至今;在群山環繞的潘家灣土家族鄉,“騾馬師長”葉光吉舊居得到修繕,與潘家灣革命烈士陵園遙相呼應,串連起一條紅色旅游帶……
讓傳統文化得到發揚光大,讓優秀文化浸潤千家萬戶,宜都以一場場“熱氣騰騰”的文化活動,豐富群眾生活,砥礪奮進底色。
今年9月23日,第二屆楊守敬文化活動周在宜都萬達廣場拉開序幕,吸引了數萬名游客及市民參與。本屆楊守敬文化活動周以“弘揚守敬精神、傳承文化經典”為主題,群眾舞蹈大賽、歌手大賽、農民讀書節、紅色電影展播等六大主體活動輪番上演、精彩呈現。
“通過文化周活動,讓我深刻感受到了‘品高學富’的守敬精神,他對文化的追求、對事業的執著、對家鄉的熱愛,是我們后輩學習的榜樣。”活動現場,宜都市民周先生表示。
文化惠民,共享盛宴。近年來,宜都市將送文化與“種文化”相結合,持續舉辦四季文化節、楊守敬文化活動周、“村BA”等特色活動1800余場次,不斷升騰文化氣場,讓群眾在參與文化活動中獲得精神滋養,提振精氣神。
名人文化、非遺文化、紅色文化等百花齊放、兼收并蓄,為宜都文化產業注入生機與活力,讓宜都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更具內涵與底蘊。
產業添翼 激發活力
今年暑期,與高溫同樣火爆的,無疑是宜都攜手杭州宋城演藝集團、湖北交投聯合打造的三峽千古情景區。這個以三峽為題材的千古情景區,一開業就驚艷了全國:開園首月,主秀《三峽千古情》連續上演170場,接待游客近百萬人次,成為湖北省暑期檔旅游消費的強勁“黑馬”。
“一天連演9場,場場爆滿,這人氣簡直爆棚。”游客朱星宇感嘆。國慶長假期間,大型歌舞《三峽千古情》創下從早到晚不停演的新紀錄。該演出在1小時里,以長江浩瀚歷史為魂,分大禹開江、楚風國韻、長坂雄風、昭君出塞、高峽出平湖等章節,運用大型線陣、3D威亞、多維升降舞臺、智能數字化控制系統等高科技手段,為觀眾奉上一場長江文化的饕餮盛宴。
“三峽千古情景區用活了長江文化,帶火了山水旅游,燒旺了宜昌宜都的人氣。”宜都市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書記、局長陳美惠告訴記者,以前,游客走完“兩壩一峽”后就離開了,如今很多游客選擇留下來,看了《三峽千古情》對長江文化有了更深的感受。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0月30日,《三峽千古情》共演出370余場,接待游客150萬人次。
長期以來,宜都旅游走的是傳統“賣山水”路線,為打破“刻板印象”,宜都文旅積極轉型,努力打造一個集山水之美、文化之韻、體驗之新于一體的旅游目的地,三峽千古情集天時、地利、人和耀然而出。
“在此背景下,‘無中生有’打造一個主題特色鮮明、沉浸式體驗十足的文旅消費綜合體,無疑是一條捷徑。”三峽大學三峽智庫專家闞如良認為,《三峽千古情》開園后,破開了宜昌文旅“唯山水”思想之冰,走出了一條創新驅動型文旅發展之路,為游客創造一個舞臺化休閑娛樂活動空間,后期還有望產生攬客留客、招才引智、提振產業、創新理念帶來綜合裂變效應。
“無中生有”的不僅有三峽千古情項目,該市還成功招引三峽長頸鹿樂園項目,以山林、濕地、清江、野生動物等資源為依托,集科普教育、生態休閑、特色互動、戶外拓展等功能為一體。該項目將于11月下旬正式營業,預計年營收達2億元以上,將成為宜都市文旅產業的又一增長極。
據了解,宜都現有在庫文旅項目24個,計劃總投資150.44億元,已累計完成投資68億元。圍繞三峽千古情景區帶來的巨大流量,宜都文旅積極“借船出海”,將以鱘龍灣島為核心,與周邊11處4A、5A景區無縫串聯,打造長江三峽旅游帶、清江旅游帶核心景區,預計年吸引游客150萬人,年收入不低于1.5億元。
文旅融合 雙向奔赴
宜都市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造文旅融合發展新高地,是宜都市一直在探索并取得實質成效的一項重要舉措。
“老到九十九,小到能張口,你要問謎語,都能來幾首。”在高壩洲鎮青林寺村,人人都會講謎語,謎語融入村民日常生活,青林寺村有“中國謎語村”之稱。
為推動青林寺謎語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宜都市規劃建設青林謎鎮,由國有投資平臺出資,用地3.5平方公里,總投資30億元,打造集謎語館、家風館、康養溫泉度假中心、兒童樂園、清江奇幻水世界、尋棲營地等于一體的農文旅康養綜合體驗區。
10月20日晚8時,央視大型文旅探訪節目《山水間的家》第三季第6期在央視綜合頻道(CCTV-1)開播,節目將宜都市高壩洲鎮青林寺村內涵豐富的文化底蘊和鄉村振興的蓬勃氣象搬上熒幕,助力山水間的青林寺“魅力出圈”。
節目中,由主持人撒貝寧,中國作協副主席、中國現代文學館館長李敬澤,演員、歌手婁藝瀟組成的“山水小分隊”,實地探尋“橘鄉之謎”。
“當時我教撒貝寧猜謎,沒想到他能學得這么快這么好,還給我們留下了經典謎語。這就是傳統文化的魅力。”當晚,年逾八旬的謎語代表性傳承人趙興壽早早守在電視機前,看著電視屏幕上熟悉的村莊、人物出現時,感慨不已。
“秀美的自然山水、漫山遍野的橘園、濃厚的謎語文化是青林寺的標簽,此次登上央視黃金頻道,將助力該村聲名遠揚、魅力出圈,并帶動全鎮文旅產業快速發展。”高壩洲鎮黨委書記楊曉輝表示,該鎮將從基礎設施、環境衛生、氛圍營造等方面著力改善旅游環境,提升旅游服務質量,并引導培訓村民當好“主人翁”,用最好的旅游體驗,迎接八方來客,以實際行動守護好青林寺旅游招牌。
在紅花套鎮,古老的“城背溪文化”也引發當地旅游熱。
從宜昌長江大橋下橋南行,一片巨大的摩崖石刻映入眼簾,楊守敬等歷史文化名人雕像栩栩如生,三國古戰場等歷史事件精彩呈現,長達700米的摩崖石刻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參觀“打卡”。
“目前,我們正在發掘‘城背溪文化’遺址魅力,結合大溪流域32公里秀美風景,全力打造紅花套農文旅融合發展示范區。”宜都市紅花套鎮宣傳委員謝偉介紹。
當前,宜都市正持續深入實施全域旅游藍圖、儲備重大文旅項目、培育文旅商圈等行動,并持續深入挖掘城背溪文化、宜紅茶文化、謎語文化等優勢資源,進一步開發更多具有文化內涵的旅游線路和項目,加快宜都文旅強市建設,把旅游業打造成新興戰略性支柱產業、民生產業和幸福產業。
如今置身宜都,農文旅互融互動,工商旅互通互贏的融合發展新模式,正不斷刷新著這座城市的面貌,改變著人們對這座傳統工業城市的認識。來源:中國城市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