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第七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綠色未來?低碳共生”主題峰會成功舉辦。 本次峰會由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指導,由上海市科技創業中心、上海技術轉移服務聯盟主辦,上海科威國際技術轉移 中心聯合上海化學工業區億啟云巢共同承辦。峰會聚焦綠 色技術與數字化融合發展,多家綠色低碳領域行業先鋒、產業專家和企業家出席,共同探討綠色低碳產業的“數字化+綠色化”融合之路、產業轉移范式、國際合作共建以及綠色供應鏈創新等議題。
活動現場,億啟云巢發布了面向大小企業融通發展的“藍鯨+”產業賦能計劃,并與科威發起成立上海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服務聯盟低碳可持續專委會。專委會將持續吸納來自產業方、技術方、服務方、投資方等合作伙伴,打造綠色低碳領域產業對接和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平臺,服務可持續發展技術轉移轉化和創新孵化。
著陸TouchBase創始人兼CEO國佳佳出席峰會,并就“綠色轉型與責任傳播:構建企業的ESG敘事框架”作了主題分享 ,從市場定位與品牌塑造、提升企業競爭力、風險管理與合規、響應政策與市場需求四個維度闡述了可持續傳播對科技企業的重要性,并向與會代表分享了企業應如何基于自身的行業生態位制定可持續傳播策略。
“綠 色未來?低碳共生”主題峰會現場
以下為主旨演講,由著陸Touchbase編輯整理:
大家好!我是國佳佳,可持續垂直媒體“著陸TouchBase”的創始人兼CEO。非常榮幸能在這里與大家分享關于綠色轉型與責任傳播的主題——構建企業的可持續敘事框架。
著陸TouchBase創始人國佳佳
首先,讓我們來定義一下什么是可持續傳播。 可持續傳播是指在傳播過程中關注和促進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和實踐。它不僅僅是傳播信息,更是將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和價值觀融入到個人、社區、組織和機構的行動中,以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新再生關系。可持續傳播的核心任務是批判性地評估并引入對人類與環境關系的理解進入社會話語中。它不僅包括定義和提供相互理解的理論框架,還涉及描述與可持續性傳播相關的問題、概念和方法。
可持續傳播也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緊密相關,它要求企業不僅僅是追求商業利益,而是要將商業利益與社會利益相結合,追求兩者的共進。在實踐上,企業主要遵循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可持續傳播更講究與SDGs的科學關聯,對內容的質量要求也更高。
對于科技企業來說,可持續傳播的重要性體現在幾個方面:響應政策與市場需求、市場定位與品牌塑造、提升企業競爭力以及風險管理與合規。隨著全球對可持續發展的重視,各國政府對綠色技術和可持續發展的支持不斷增加,綠色科技企業通過可持續傳播可以展示其如何響應政策導向和市場需求,從而獲得政府支持和市場機會。
在這里,我想強調一個重要的概念,那就是可持續傳播并不等于軟文。 同時,我們也要注意避免“漂綠”的現象,即企業在表面上支持環保,實際上卻沒有采取實質性的行動。
2009年,《南方周末》首次將“漂綠”的概念引入國內,連續數年發布了企業漂綠榜單,并總結了企業漂綠的10種表現形式:公然欺騙、故意隱瞞、雙重標準、空頭支票、前緊后松、政策干擾、本末倒置、聲東擊西、模糊視線、適得其反。這些都是我們需要避免的。
接下來,我將分享一些可持續傳播的方法論。我們把方法論分為橫縱向的。
從橫向來看 ,首先,企業應根據行業生態位制定傳播策略,找到在可持續發展領域中的“生態位”。 這是基于全利益相關者的期待,支持企業結合自身專業與資源,包括支持企業完成ESG相關的報告與披露需求,通過傳播項目完成與企業當前利益相關者以及在綠色、低碳生態中利益相關者的溝通等。
其次,企業應根據SDGs象限圖制定傳播策略,主動與SDGs相關的機構聯動,各自發揮專業與資源優勢,共同貢獻到某一具體的SDGs目標上。
第三,企業可以通過行業媒體、生態圈提升影響力。企業應參與到可持續發展的高效討論與發聲中,分享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價值、可行路徑及實踐經驗,從而為市場釋放積極信號,并在公眾心目中激發對可持續發展的關注與支持。
第四,企業品牌要思考如何講好可持續故事。企業品牌要思考的是長期、全局性的體系,而不僅僅是波次性的傳播和營銷campaign。如何統攝全局進行有效溝通,講好可持續的故事,是企業需要探索的問題。企業可以通過數字化、體驗化、交互化等豐富多樣的形式,講出吸引人的可持續發展故事。
第五,形象轉化抽象信息,通過意象、比喻、視覺化等方式轉化抽象而冰冷的信息。
第六,企業應利用自身業務優勢和資源優勢。比如延伸產業鏈、完善供應鏈、助力建設鄉村人才隊伍等賦能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鄉村振興舉措,更易收到媒體關注。
最后,要綜合考慮內外部因素。這包括企業自身的業務特點、資源優勢、利益相關方的期待以及SDGs的相關要求,以確保傳播策略的有效性和針對性。
著陸可持續傳播方法論
從縱向來看,著陸有著一套適應中國本土化的ESG落地方法論。它是結合目標、方法、視角、場景,來提供ESG一攬子解決方案。
在目標層面,除了長期性、共贏的目標之外,我們也考慮更加接地氣的企業的需求。
方法層面,政治經濟學之外,我們也加入了更加落地的方法,包括傳播學的、社會學的、廣告學、倫理學的,還包括一些融合學科的。
視角層面,我們不僅以政治經濟學打底,ESG貫穿始終,還加入了產業融合視角。
最后,利用這些工具,去解決一些實際場景的議題。
在結束我的發言之前,我想強調,可持續傳播是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能夠幫助企業建立良好的社會形象,還能夠促進企業的長期可持續發展。
謝謝大家的聆聽。
撰文 | 著陸團隊
編輯 | 國佳佳
排版 | 馮莎莎
題圖來源 | 上海科威國際技術轉移中心
星標我們,及時獲取一手信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