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雙11”大促變成了“長線作戰”,你是否也習慣了打開直播間,在一片混雜著捧哏的極速講解中搶購商品?
但是,沒有聲音的直播間,你見過嗎?
在杭州,一些聽障人士通過無聲直播間找到了新的就業機會。這些直播間雖然安靜,但“買買買”的氛圍卻同樣濃厚。在超過1500萬名從業者的職業網絡主播大軍中,聽障主播的占比不及0.01%。這群沉默著努力的人,是如何“觸網”生長,走過獨木橋,被世界看到?
視頻來自潮新聞
為了感受一場真正的無聲直播,浙江日報的記者走進了“小七姐姐”王琪琦的無聲直播間,擔任起了一日助播。20平方米的空間里,整齊擺放著家紡商品,墻上的白板寫滿了直播計劃,這便是直播間全貌。
要當助播,首先要過的就是“語言關”。零基礎速成手語并不現實,針對即將開播的家紡專場,記者只能臨時抱佛腳。“通俗手語挺形象的。”手語翻譯許清妍邊說邊演示,“被子”是雙手五指虛撮,從腹部上拉至胸前,這是在模仿蓋被子的流程;想要比劃“枕頭”,就把雙手放在頭頸兩側,做出“捏”的動作,既有枕頭的含義,又能產生“舒適”的聯想。
記者(左)擔任助播,用手勢比劃,與聽障主播王琪琦互動 。
但手語語言中幾乎沒有形容詞,這也是手語直播最大的難點,對產品的形容與感受,必須通過肢體語言和面部表情去傳達。幾十個肢體動作不斷重復,只為了展示一個特點。比起普通直播間大促時三五分鐘就“上鏈接”的頻率,王琪琦講解一件普通商品需要30分鐘。不打手語時,她總是頻繁揉搓手指,不自覺甩甩手腕。
“我們做過一個粗略統計,大概一場直播下來,小七需要做上千個動作,有時候手指都會痙攣。”許清妍告訴記者。
聽障主播小七接受采訪畫面
記者問王琪琦:“為什么選擇吃直播這行飯?”她想了想,認真地比劃著手勢:“沒辦法,為了生活。”和很多殘障人士一樣,王琪琦面前也有一座生活的大山——她干過小生意,但在三年前失敗;運營過自己的賬號,但收入杯水車薪。兩年前,她來到杭州,成為了一名聽障主播,如今動輒十幾小時的直播對于王琪琦來說,成了家常便飯。
短視頻和直播間重塑了“看見”與“被看見”的方式,從主播到觀眾,越來越多聽障人士在“無聲直播間”里聯結。數據顯示,與普通主播相比,聽障主播的粉絲黏性更強,人均轉化率更高,表現最好的時候,退貨率僅為市場均值的五分之一。許多人認為這是一片無聲的“藍海”。但海面以下的部分,只有到過現場,才能親身感受得到。
聽障主播小七直播現場
聽障人士進行電商職能崗位的培訓需要2至3個月,聽障主播則需要6個月左右,時間投入比普通MCN機構的2倍還長。同樣的崗位,相比雇傭健聽人群,雇傭聽障人群的投入往往要大的多,這也是為什么盡管時代和科技一直在進步,但聽障群體就業仍然不容樂觀的原因之一。
溝通是職場交流的基石,但對于聽障人士而言,無論是面試過程中的信息傳遞,還是日常工作中的協作交流,都需付出更多努力以克服聽力障礙帶來的不便。這種溝通上的困難不僅影響了工作效率,更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社會對聽障人群的誤解和偏見,形成了就業歧視的土壤。
盡管法律和政策層面已有不少保護聽障人士權益的規定,但在實際操作中,部分企業和雇主仍因對聽障人士的誤解和擔憂而拒絕錄用或給予不公平待遇。這種歧視不僅剝奪了聽障人群平等就業的機會,更在無形中加劇了社會的不平等與分裂。
聽障主播小七直播現場
“幫助聽障人群融入社會”是愛的分貝一直以來的愿景,這不僅是對他們個體尊嚴和價值的尊重,更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通過這些無聲直播間,我們看到了一群沉默著努力的人,他們透過手語和肢體語言,向世界展示自己的能力和堅韌。
就如同報道中MCN的運營負責人說的那樣:“不能用純商業行為來衡量,帶動殘疾人掌握技能,是很有社會意義的事。”愛的分貝也呼吁愛心企業和我們一起為聽障人群構建一個更加包容、更加友好的社會環境,讓每一個人都能在自己的崗位上發光發熱。
(報道內容來源:浙江日報、浙江省殘疾人聯合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