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1月5日橫掃“戰場州”重新當選美國總統后,特朗普(Donald Trump)將如何搭建自己的班子就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而隨著幾名爭議人選的相繼出爐,這位從不缺乏關注度的“美國最老當選總統”再度引來紛紛議論。
最大爭議來自司法部
最初一批提名人選就奪人眼球:眾院共和黨會議主席、極端親以派人物斯特凡尼克(Elise Stefanik)被提名為駐聯合國大使,澤爾丁(Lee Zeldin)被提名為環保署署長,自己在此次大選期間的移民問題高參、著名反非法移民人物米勒(Stephen Miller)被提名為俗稱“移民問題沙皇”的白宮副幕僚長,馬斯克(Elon R. Musk)和本次曾參加共和黨內總統候選人提名初選的拉馬斯瓦米(Vivek Ramaswamy)則被提名為擬初次設立的“政府效率部”共同部長……,至少乍一看來,這些人選及其擬任職務,都不免給人濃厚“違和”感。
接下來的提名就更“出格”:國家情報總監、前眾議員加巴德 (Tulsi Gabbard)被提名為國家情報總監;福克斯新聞保守派新聞主播赫格賽斯(Pete Hegseth,)被提名為新任國防部長;佛羅里達州極端保守派參議員盧比奧(Marco Rubio)被提名為國務卿;剛剛(11月13日)辭去眾議員職務的馬特. 蓋茨(Matt Gaetz)為司法部長。
為什么說“更加出格”?
加巴德不僅作為眾議員時曾多次與情報部門直接沖突,更是為數不多質疑對敘利亞領導人巴沙爾.阿薩德(Bashar al-Assad )“印使用化武而犯下戰爭罪”這一“美國官方定性”公開表示質疑的人物——更重要的是,她在國會期間一直是如假包換的民主黨人,且來自民主黨最忠實“堡壘”夏威夷,經常因為涉情報領域的問題在國會與共和黨同僚發生激烈沖突,她和猶他州共和黨籍參議員羅姆尼的多次激烈相互攻訐,早已在跑國會記者圈內被傳成了段子。
赫格賽斯不消說,讓一位現任媒體主播掌握五角大樓,其效果無異于提名一位軍事論壇版主出任超級大國的國防部長。
盧比奧雖是資深共和黨政客,卻偏偏沒有什么“外事工作經驗”,美國沒有外交部,駐外大使又因總統酬庸需要充斥著論功行賞的門外漢,讓一位在外事領域涉獵不深者主掌和其它國家“屬性”大相徑庭的美國國務院,同樣是個另類決定。不僅如此,作為著名的極右派拉美裔,盧比奧“右”到多次被極右派罵“極右”的地步,由他主持的美國外交,在本就很不受待見卻又舉足輕重的“后院”拉美,勢必碰壁更多。
最離譜的則是蓋茨:這位資歷不深(42歲,2017年剛就任眾議員)的剛卸任眾議員在其不過七八年的任期內基本上忙于應付司法部和眾院相關委員會的調查、問責,涉及內容則五花八門:性行為不端、非法使用管制藥物、不當收受禮物、試圖妨礙司法公正……,如果說,加巴德的爭議在于她和國會共和黨人長期齟齬,赫格賽斯和盧比奧的爭議在于“貨不對板”的質疑,爭議都局限于一部分人,這位的爭議則幾乎來自特朗普本人以外的所有人,包括國會民主黨人和國會共和黨人——,要知道這位可是曾被國會山記者們稱作“最不受國會議員歡迎的國會議員”的奇人。
其實并沒那么離譜
但實際上,這些提名并沒有看上去那么離譜,內中是有脈絡可循的。
斯特凡尼克不乏國際舞臺知名度和經驗,從資歷上看出任駐聯合國大使是夠格的,而極端親以的“譜系”不僅與特朗普一貫立場合拍,也非常適合當前“工作需要”:自阿以矛盾激化以來,涉以色列問題本就是美國在聯大最棘手、最孤立的問題,需要一個信得過的專人去應對。
特朗普乃至整個共和黨幾乎所有派系,在碳排放、綠色能源政策問題上的立場都高度一致,利益都高度合拍,可以說,“不要環保的環保政策”是共和黨內屈指可數能高度凝聚黨內共識的話題,在這樣一個“團結的領域、勝利的領域”選擇一位鐵桿反環保主義者可謂順理成章。
移民和邊界問題是特朗普的“招牌綱領”,甚至沒有“之一”,而米勒則是他此次大選期間這個領域的頭號高參,讓他出任本就是“官方高參”性質的“移民沙皇”,也是看似夸張、實則并不“脫線”的安排。
馬斯克是富豪中最堅決站隊特朗普的名人,特朗普收獲一場大捷他居功至偉;拉馬斯瓦米是共和黨內提名競爭者中最早退選并直接與特朗普合作的,他帶頭“接受并購”讓在野的共和黨戲劇性收獲“執政黨待遇”,和民主黨一樣早早進入“單挑”模式,避免特朗普在黨內“自相殘殺”中過早消耗資源,使之得以集中精力應對民主黨對手,論功行賞對特朗普而言是必須的,且他們任職的部門是完全新設,權利“可大可小”,同時有兩位主官更給人以十足“試用版”感覺,這也便于特朗普本人把握分寸。這個“部”的功能是減少政府部門和人員編制,是得罪人的差使,“達則親自部署窮則外行試水”的“防護殼”是十分必要的。
加巴德有過硬的軍情履歷,且在一些關鍵安全話題上是為數不多資歷合格、又與特朗普完全合拍的人選(即便共和黨內也找不到幾位敢于公開質疑對巴沙爾“定性”的國會人物)至于民主黨人身份在美國政治體系中本就不是問題:因為內閣和西翼成員都直接對總統而非國會負責,也無需是現任議員,幾乎每屆內閣和西翼中都不乏無黨派禍跨黨派人物,白宮實現政黨輪替但個別關鍵部門主官卻留任的例子也不勝枚舉。
任命“軍事版主”當防長看似離譜,但實際上赫格賽斯有說得過去的軍旅履歷,且國防部在二戰后的美國主要是行政機構和軍方間的通聯部門,純軍事專業業務更多由純軍人組成的參聯部負責,歷屆防長的人選都不乏看似“圈外”實則沾邊者,赫格賽斯遠非其中最離譜的。
非職業外交官出身和色譜過于偏執單一是盧比奧做國務卿的硬傷,但他在涉華、涉拉美等領域的立場目前在國會山并不孤立(相反,提名他出任其它部門的主官反倒會爭議更大),更關鍵的是,他的確是同等資歷共和黨政客中在涉外領域和特朗普最合拍的人物之一。
可以說,除了馬特.蓋茨,迄今為止特朗普的內閣、西翼人選提名,其實并沒有看上去那么離譜——但蓋茨不但在包括“1.6事件”在內一切爭議性話題上無條件支持特朗普,還在后者授意下領銜推翻了同屬共和黨的時任眾院議長麥卡錫(Kevin McCarthy),這樣的“臟活累活”即便今天,在國會共和黨人中也找不到幾個肯干且干得好的。
如果撇開“挑選太多自己人”的因素,本屆特朗普團隊迄今人選大多符合美式政壇“旋轉門”的資歷一般要求,現任或前任議員和“有相關經驗者”的比例,實際上遠高于2016年的第一屆特朗普團隊。
“三重執政”下的壓力測試
一些分析家,如曾是上屆特朗普政府高官的斯卡拉穆奇 (Anthony Scaramucci)、共和黨級參議員克萊默(Kevin Cramer)和格拉斯利(Charles Grassley,下屆參院司法委員會主席熱門人選)等指出,特朗普上述人事舉措,實際上是在“三重執政”特殊背景下的壓力測試。
所謂“三重執政”(a governing trifecta),指同一政黨同時控制參眾兩院和白宮,2016年的特朗普、2020年的拜登(Joe Biden)都曾做到,而本次特朗普則更“夸張”,還在很大程度上掌握著司法界的主動權,風光一時無二。
盡管如此,他的權威仍遠非無人可以挑戰。
參院共和黨不過以53比47領先,遠未達到足以繞開討論進程的60席目標,且參議員任期長,對黨派的獨立性遠大于眾議員,前任眾院少數黨領袖麥康奈爾就與特朗普并不十分默契,就在馬特.泰勒提名被公開同日,新任參院多數黨領袖人選揭曉,是同樣和特朗普“不怎么搭”的圖恩 (John Thune),而非特朗普一再表示青睞和欣賞、同樣來自此次“人事最大贏家”佛羅里達州的參議員斯科特 (Rick Scott),而不論麥康奈爾或圖恩,都委婉但清晰地表明了對特朗普早先在社交平臺上提出的、自己有權在參院休會期通過人事提名(這意味著繞過參院批準程序)的不同意見。也就是說,盡管今天的共和黨已高度“特朗普黨化”,盡管帶領共和黨獲得“三重執政”的特朗普在如今的共和黨內一呼百諾,但他仍原未能做到予取予求的地步,手握內閣、西翼提名表決批準權的參院,恰是其“一統江山”黨內最大的障礙所在。
正因如此,特朗普希望借“有點出格”的人事提名,對“三重執政”、尤其參院共和黨人進行一次“壓力測試”,看看自己能走多遠、能多“任性”——因為其中一些人選是參院許多共和黨人也不喜歡的,特朗普需要盡快弄清,這種“不喜歡”究竟會在多大程度上影響這些共和黨參議員在國會里支持、遷就或至少忍耐自己。
特朗普在未來有很多要做但并不易做的事:大刀闊斧減少自己看不順眼的部門,包括政府部委,以及曾找過去四年不斷折騰自己的情報安全部門;大幅減稅但同時增加公共開支;收緊移民立法;扭轉軍中飽受爭議的一系列“進步”變革舉措……,此外還有一些更私人、更“特朗普”的愿景,如推翻此前四年針對“1.6事件”和一系列針對自己司法調查的結論,對參與“折騰自己”者展開報復,等等。不難看出,這幾個“最離譜人員”幾乎清一色與上述爭議有關,且無一例外自始至終絕對站隊特朗普一方,這其中最離譜的蓋茨非但與特朗普“志同道合”,且在被問責方面“同病相憐”,如果蓋茨的提名順利通過,特朗普就會敢于在國會和共和黨人面前“更撒野一些”,反之則可能重新考慮。
必須指出,美國民眾從長遠看是不希望權力集中于任何一派手中的,此前兩屆總統大選后都出現“三重執政”,卻也無一例外在兩年后中期選舉后被打破,這一魔咒甚至公認二戰后最成功的共和黨籍總統里根(Ronald W.Reagan)都未能免俗,因此,留給特朗普“隨便撒野”的窗口期并非四年,而只有兩年,正因如此,他才會在萬中側目下迫不及待地拋出一連串“壓力測試”之“勝負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