皰疹性咽峽炎(Herpangina)是兒童群體中較為常見的急性傳染性疾病,由多種腸道病毒感染引起。該病起病急,傳染性強,主要表現為口腔后部“火山噴發式”皰疹,多數患兒常伴有高熱癥狀。
6歲以下兒童最容易受到腸道病毒感染而發病,成年人極少發病。該病雖來勢洶洶,但本質屬于自限性疾病,絕大多數患兒無需治療可以自行恢復。但如果出現持續嗜睡或煩躁不安、肢體抖動、呼吸急促、心率增快、頑固性高熱與脫水等癥狀時,提示病情可能已進展至重癥階段,需立即送醫。
一、引起皰疹性咽峽炎
的病原體是什么
引起皰疹性咽峽炎的病毒是腸道病毒家族,主要是A組腸道病毒。腸道病毒是二十面體對稱,直徑約為30納米球狀顆粒,表面沒有包膜覆蓋。腸道病毒對高溫和消毒劑都很敏感:在56℃加熱30分鐘或者使用含氯消毒劑均可以有效滅活。
二、皰疹性咽峽炎
是怎么傳播的
皰疹性咽峽炎主要通過接觸被病毒污染的分泌物或物品傳播,具體傳播途徑包括糞-口途徑、呼吸道飛沫、接觸污染物品傳播。
糞-口途徑傳播:病毒可隨患兒糞便排出體外,且排毒期長達2-4周。若污染水源、食物或玩具,健康兒童接觸后經口攝入,即可引發感染。
呼吸道飛沫傳播:當患兒咳嗽、打噴嚏時,會釋放含病毒的飛沫,若健康兒童在近距離范圍內吸入這些飛沫,就可能被感染。
接觸傳播:直接接觸患兒皰疹破潰后的分泌物,或間接接觸被病毒污染的餐具、毛巾、門把手等,病毒可通過手接觸口、眼、鼻等部位侵入。
三、怎么判斷得了
皰疹性咽峽炎
皰疹性咽峽炎高發于6歲以下的兒童;該病全年均可以發病,流行高發期為夏季。患兒首發癥狀多為突發高熱,體溫迅速升至約39℃~41℃,持續1~4天;1~2天內咽峽部出現灰白色皰疹,周圍紅暈,后破潰成潰瘍。嬰幼兒因劇痛拒食、流涎、哭鬧,可伴嘔吐、頭痛等癥狀;兒童多表現為吞咽困難,“刀片嗓”癥狀。
該病為自限性疾病,輕癥一周左右自愈。極少患者會發展為重癥,表現為持續性高熱、呼吸急促、嗜睡、肢體抖動等癥狀。
如何區分手足口病和皰疹性咽峽炎:
手足口病和皰疹性咽峽炎均是兒科臨床常見疾病,因感染的腸道病毒血清型存在重疊,兩者初期臨床表現較為相似,均以發熱為主要癥狀。盡管同屬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但隨著病程進展,兩者的病變范圍不同:
1.皰疹性咽峽炎引起的皰疹局限于口腔后部咽峽區,手足部位無皮疹;
2.手足口病則表現為手、足和臀部出現斑丘疹或皰疹,同時口腔黏膜或咽峽部可見散在皰疹,且其引發重癥的風險相對更高。
四、如何做好皰疹性咽峽炎
患兒的家庭照護
皰疹性咽峽炎雖然傳染性極強,但只要及時就醫,有針對性地進行檢查和治療,同時注意合理飲食和環境衛生,患者的“咽喉火山”癥狀得以緩解,一周左右可痊愈。主要的護理措施包括以下幾點:
居家不外出:患兒應居家至癥狀消失后1周,避免傳染他人;口腔護理:大齡兒童每日用淡鹽水漱口;嬰幼兒可以用無菌棉簽蘸取生理鹽水擦拭口腔;
飲食調整:涼流質食物減輕疼痛(如酸奶、果泥、涼粥),避免熱、硬、酸辣食物;
及時降溫:患兒出現高熱情況時應采取藥物及物理降溫方式進行及時退熱。看護患兒的家庭成員要勤洗手,做好消毒工作。如出現重癥信號應立即就醫。
五、如何有效預防
患皰疹性咽峽炎
應對皰疹性咽峽炎最重要的預防措施就是阻斷“病從口入”。
勤洗手:用肥皂和流動水洗手20秒,尤其飯前便后、外出回家后;
物品消毒:定期對孩子的玩具、餐具進行清洗和消毒,對孩子經常接觸的物品用含氯消毒劑(如84消毒液)消毒,但要注意的是酒精無效;
避免聚集:高發季少去人群密集處,戴口罩減少飛沫傳播;
接種疫苗:EV-A71疫苗可預防EV-A71型病毒導致的皰疹性咽峽炎。6月齡以上推薦接種,鼓勵在12月齡前完成接種程序。
皰疹性咽峽炎堪稱兒童“咽喉火山”,但其本質屬于自限性疾病。科學落實預防三要素(洗手、消毒、疫苗)與規范執行護理四步法(降溫、軟食、漱口、分隔),可有效降低患病風險。
若出現持續高熱不退、精神萎靡、嘔吐不止、呼吸急促、手腳冰涼等癥狀,可能提示病情進展為重癥,需立即前往兒科就診,切勿延誤治療時機。/健康科普
作者:病毒病所 楊倩、張勇
審核:韓俊
編輯:劉曉璐、張林林
監制:姚建義、于子涵
本文涉及版權圖庫,轉載時請注意,避免侵權。
1.
2.
3.
快點“一鍵三連”,
一起健康生活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