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歲的她直接把錢用來在北京買房。認為房價一定會漲,而且北京有房之后,對自己的生活品質會有很大的改善。實習工作后,不必到處租房、付房租,可以把更多時間、金錢、精力用在自我成長上。
3年后,她又把這套房子賣掉,賺了32萬的差價,貸款買了兩套房子。
本文作者:小樹媽媽;本文來源:公眾號“成長樹”(ID:chegnzhangshu99)。如果您喜歡藍橡樹的文章,請記得要把我們“設為星標”哦!
點擊卡片,預約精彩直播
姐妹們信命嗎?
我前段時間刷到楊天真的一個節目,她說了一段挺有意思的話:
“我最大的能力就是命好。”
“命好不是說躺在家里,等著財富和榮譽敲門,而是命運給的每一個機會,我們都抓住了。”
這話乍一聽有點“凡爾賽”,但是細想還真就是這么回事兒。
咱們每個人應該遇到過這么一兩個人,好像自帶一種好命體質。
他們也許出身、家境、外貌、學歷可能各有不同,但就是能抓住機會,想辦的事兒基本都能辦成,遇到各種溝溝坎坎都能柳暗花明。
我有幸過遇到了幾位這樣的朋友,能明顯感覺他們的思維方式更正向,內耗更少、決策更果斷。
我順著楊天真的視頻,看了幾個她其他的采訪,發現她的經歷也是挺有代表性的。
比如普通家庭要不要出國留學這種影響人生走向的決策上,有些孩子是全憑父母安排,自己沒有什么主見;有些孩子是隨波逐流,別人去了,我也想去;
但是這個問題的核心,根本不在要不要出國,而是在自己到底有沒有深入思考分析家庭情況、自身情況、優勢、劣勢、未來發展趨勢和人生規劃。
當年楊天真父母是堅定的支持她出國留學的,咬牙準備了18萬,結果還在讀大三的楊天真,分析了一通之后,認為更適合自己的路,應該是先工作幾年,再根據需要去進修和提升,而不是在懵懂中跟風。
所以19歲的她直接把錢用來在北京買房。認為房價一定會漲,而且北京有房之后,對自己的生活品質會有很大的改善。實習工作后,不必到處租房、付房租,可以把更多時間、金錢、精力用在自我成長上。
3年后,她又把這套房子賣掉,賺了32萬的差價,貸款買了兩套房子。
這樣的事兒,可以說是有“發財”的命,也可以說是思維決定命運。
今天也想以楊天真的幾個經歷做例子,跟大家聊一些學校甚至普通家庭都不會教,但是對孩子未來“好命”至關重要的幾個思維。
接受事與愿違
不做情緒的奴隸
楊天真的事業運其實不錯,從免費的實習生做起,一路到經紀人,還帶過范BB。后來開娛樂公司,簽過張雨綺、歐陽娜娜、朱亞文、趙又廷、李現等明星。
不過普通家庭出身,做到行業知名,肯定不止是運氣能解釋的。
她說自己特別強的能力就是:不會內耗,不做情緒的奴隸。
她從小就是學霸,很早就立下了考北大,讀法律的愿望。
她本來已經保送成功,結果高考前2個月,臨時被通知資格取消。
我想遇到這種情況,別說普通孩子,大人都難免要消沉一會兒。
楊天真呢,她只在得知消息當天洗澡的時候哭了一陣子,甚至沒有去追問為什么,從浴室出來就開始看書刷題,準備高考。
第二天就回到學校,抓緊時間努力復習,最后成功被中國傳媒大學錄取。
她是這么認為的:“事實已經發生了,我不能做任何事情去挽回它,那我就接受它。”
這種遇事翻篇的能力,我覺得恰恰是現在很多孩子所欠缺的。
他們可能會持續困在某件事兒里,反復為一個已經解決或無法改變的問題而痛苦,俗稱就是愛鉆牛角尖。
這樣一遍遍重溫負面回憶,沉溺在痛苦中無法自拔的思考方式,在心理學上叫“反芻思維”。
它和我們常說的“反思”還不一樣,反思是客觀分析事情本身,從中總結經驗教訓。
反芻呢,更多把相關的負面情緒和后果無限放大,進而攻擊自己。
比如有些孩子考砸以后,會翻來覆去的想:
自己當時要是再細心一點就好了…… 這么簡單的題我都錯,我是不是特別沒用……
借用心理學家鮑爾斯特的話來說: “盡管你什么都沒做,但每一次選擇、糾結、焦慮,大腦都會消耗心理的能量。”
這也是為什么,有的孩子遇到困難會越挫越勇,有的孩子會因此產生心理陰影,畏懼不前。
作為父母,咱們特別有必要讓孩子培養這種“該放就放,該忘就忘”的思維模式。如果孩子自己做不到,我們可以用其他事情,轉移她的注意力。
也可以教TA轉變思維,用積極的敘事來陳述問題,打破原本的想法。
比如“這次沒考好,我真沒用”變成“雖然犯了一些錯,但它讓我知道自己哪里欠缺,越來越好。”
當孩子學會這樣看待問題,TA自然就不會怕事,也更容易成事兒。
夠主動
先上車,再調整姿勢
咱們中國有句古話叫做“謀定而后動”,很多人也都是喜歡凡是準備充足了再開始。
這種心態固然是夠“穩”,但也容易讓很多事情在猶豫、觀望和疑慮中被拖延、甚至錯失掉不少機會。
觀察生活中那些特別成功的人,會發現他們似乎都有一股子闖勁兒,不是萬事俱備才動手,而是愿意不斷嘗試、不斷調整。
楊天真提到在上大學期間,她感覺自己做導演實在沒有天分。
于是她打了5份工,去摸索自己想干什么,適合干什么,最后綜合考慮下來,感覺自己應該去當經紀人。
目標確定下來,她做了兩件事準備,第一件是考下經紀人證。
第二件就是逢人就問,當時國內最牛經紀人:王京花的手機號。
不知道是幸運,還是天道酬勤,她還真問到了人家的手機號。
楊天真花1分鐘編輯好短信,介紹自己的優勢有哪些,沒想到這一回,就自薦成功,得到了工作機會。
有句話說:主動的人先享受世界。
很多時候,我們不能等機會降臨,等一切都準備周全。
那些只愿意呆在舒適圈內的人,背后的心態往往是怕輸,怕失敗,怕被拒絕,怕掉面子。
楊天真的這種沖一沖、試一試的心態,其實很適合給孩子們多聊聊。
她說:“到今天,我也不覺得我是個誰(人物),說話做事要顧及我所謂的社會身份。”
其實人的內核越強,越不在乎“面子”這些虛頭巴腦的東西。
因為他們知道,事情做成了,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人生在世,被拒絕是常態,但你不嘗試,怎么知道自己適不適合?
很多時候,機會就是稍縱即逝的,你先把它抓在手里,至于干得好不好,以后再說。
哪怕是排除錯誤選項,自己也是離成功更近一步。
能把事情做成的人
身上還有很多共性
除了上面說的不內耗,總是主動出擊,我覺得還有一點,就是高能量。
你會發現,他們在自己的事業上,好像總是有無限的精力。
在”能量”這方面,有的人可能確實天賦異稟,精力異于常人;
但更多的人,則是通過呵護自己,善待自己,及時恢復的。
借用楊天真的話來說: “如果我不保護我的感受,我就沒有能量,我沒有能量我還能干什么事情呢? 所以我的能量肯定是所有事情的最優先級,我要先保護它。 ”
現在很多孩子,特別像一只水豚,特別佛系,對什么都淡淡的。
其實他們不是真的什么都不在乎,而是能量太低,無法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而已。
想要避免孩子出現這種狀態,就需要我們當父母的,幫孩子去梳理、排解自己的情緒和感受。
我覺得很重要的一件事兒,就是不在小事兒上消耗孩子。
我看過一些家庭,常會因為特別小的事兒跟孩子發生激烈爭吵。比如鞋子放的位置不對,吃飯掉了一塊肉,衣服上弄了污漬、默寫錯了一個字……
當然不是說事情小,父母就不該管。
只是管的時候,咱們就事論事,心平氣和跟孩子聊怎么做就可以了。沒必要把小事兒放大,將后果嚴重化。
不必在孩子沒來得及收拾房間時,去說“你這都住成豬窩了,一個大姑娘這么邋遢,將來沒人要你。”這種激化矛盾、同時大大消耗孩子能量的話。
父母最該做的,其實是和孩子產生深度聯結,讓TA感受到:“我是被愛的”,“我是重要的”。
其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要在事業上有一番成就。
但最起碼,TA能做到不內耗,肯主動,高能量,都會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愿我們和孩子,都能擁有這些特質,成為真正命好的人。
本文原標題《“我,19歲,瞞著父母把留學的錢,在北京買了套房,如今……”》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 成長樹,最受爸媽歡迎的育兒類公眾號,這里有一群懂教育、懂孩子、懂心理的寶爸寶媽,你所關心的育兒問題,這里都有答案。微信號:chengzhangshu99。
點擊卡片,預約精彩直播
長按復制ID, 添加好友, 申請加入
高中群管家微信號: guanjia004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