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價一個人的詩詞能力,不是通過嚼文嚼字,而是通過“詩感”。換句話說,古代一個詩人可能一生創作了上千首上萬首詩,但出名的也就那么幾首,毛主席不算高產詩人,一生創作的詩詞集結發表過的也就60多,按毛主席詩詞集,也頂多100多首。但毛主席的詩詞,幾乎每一首都有一句名句。
毛主席作為一個詩人,有兩點很重要。
第一,毛主席并不是專業詩人,這點要弄清楚。
毛主席是師范畢業,畢業后他的夢想是當一名老師,教書育人,為人師表,但后來卻參加了革命,成為了一名革命家,最后成為了開國領袖。后來,他還多次和女兒李敏李訥說過,說自己以前只是想當個老師。
但毛主席會寫詩,也是不爭的事實,早在井岡山時期,大家就知道毛主席會寫詩,再往前,在湖南一師時,毛主席就會寫詩,同學們也都知道的,如果再往前說,他小時候就會寫詩,這也是有資料記載,因為毛主席從小學的是儒家論語等,對文言文,古言詩很精通,也是理所當然。
在中共領導中,除了毛主席,會寫古言詩詞的沒幾個,朱德算一個,葉劍英算一個,陳毅也算一個,不過陳毅擅長的還是律詩。
在長時間的南征北戰行軍路上,毛主席的大量詩篇都是在行軍途中所作,甚至在經歷了重大戰役時有感而發,他的筆下,都是紀念烈士,稱贊群眾,從來沒有夸過自己,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和中國古代那些專門寫詩的詩人,把酒言歡,對酒當歌凡此種種,沒有比較的必要。
就像郭沫若說的,毛主席“詩詞余業,泰山北斗”,意思就是,毛主席寫詩詞只不過是他的興趣愛好,即便是這樣也稱得上泰山北斗。
第二,毛主席創作詩詞出口成章,信手拈來
古代的詩人留下的美麗詩篇,到底改了多久才定稿,這個不敢多說,但毛主席的很多詩詞,都是出口成章,成為千古名句,如果沒有大量的積累和閱讀,這是不可能辦到的。
舉兩個例子,紅軍當年打下婁山關時,毛主席得知捷報,站在高山之巔,看著辛苦的紅軍戰士,吟誦出了一首極其悲壯的詩詞,《憶秦娥·婁山關》,尤其那句,蒼山如海,殘陽如血。甚至是,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像毛主席這樣,做出一首詞,基本定稿的詩詞,還有很多。
比如那首《采桑子重陽》,還有1959年毛主席回到韶山,想到犧牲的弟弟妹妹,揮筆寫下了《七律回韶山》,那句“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讓人感動不已。即便是改,也頂多改一兩個字。
1945年毛主席去重慶談判時遇到老友柳亞子,送給他一首《沁園春·雪》,毛主席告訴他,這是1936年在山西一個小村子看到一場大雪后印送出來的,后來這首詞火爆全國,全詞最后也是經過臧克家的建議,僅僅改了一個字就流傳千古。
另外還有人說,辛棄疾詩詞不錯,因為辛棄疾寫過一首“試問天下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這樣問鼎天下的詩詞,這首詞里,竟然把孫權的名字寫在了詩詞里,讓人佩服。
筆者查閱資料,發現毛主席在井岡山時,竟然也寫過這樣一首有趣的詩詞,也是信手拈來,把一個名字寫進了詩詞,給紅軍鼓舞了士氣,那就是《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毛主席在詩詞中寫道:霧滿龍岡千嶂暗,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瓚。全詩讀起來,還挺押韻。張輝瓚到底何許人也?當時正是國民黨第18師師長,被紅軍活捉。
所以 毛主席的詩詞魅力來自何處?縱觀中國歷史,像毛主席這樣,既是政治家、軍事家、而且還會寫詩的領袖,屈指可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