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探客紀
創作團隊 | 千城記
撰文 | 楊玲
編輯 | 聞靜
若說中國經濟圈最發達的地區,那一定非長三角地區莫屬,按照既定思維,處于其中經濟最拔尖的定是省會城市。
可這事兒到江蘇省卻偏偏說不通了,這江蘇最發達的并非省會南京,反而是蘇州,因沾了上海的光兒,經濟水平著實高出了南京一大截。
江蘇省地圖。圖片來源@天地圖▼
不僅是蘇州,江蘇一共有13個城市,個個都是二級財政,被大家戲稱為“十三太保”,聲名赫赫,獨當一面。GDP上前有蘇州的強勢第一,后有無錫的緊追不舍,這省會大哥的位置南京并不好當。
被網友戲稱的江蘇“十三太保”。圖片來源于網絡▼
有意思的是,在江蘇地位尷尬的南京,到了安徽人眼中,卻是香餑餑般的存在,居然還被戲稱安徽人心中的省會。由此還引發了一個地域梗,名曰 “徽京”,簡單解釋就是“安徽的南京”。
這一說法,對外地人來說的確疑惑不已,安徽人的徽京到底是個什么梗?先來看看一個個有趣的現象。
走在南京的大街小巷,若和身邊的人攀談,詢問他來自何方,他可能會說他是南京的。但細聊之下,卻發現他們竟來自于安徽馬鞍山、安徽滁州和安徽蕪湖。
是他們地理知識不熟?明顯不太可能。原來在民間,安徽人一直把南京認定為他們心中的省會,在他們眼中,南京比合肥更像安徽的省會。
搞笑的是不止民間如此,連官方也已認同。深圳一家法院鬧出個烏龍,竟在法律文書上公然寫著“安徽省南京市”。不僅是深圳的這一家法院,有人統計過,這種表述為“安徽省南京市”的裁判文書多達50余次,甚至連南京自己的法院竟然也寫過“安徽省南京市”。
法律文書上居然也習慣地寫著“安徽省南京市”。圖片來源于網絡▼
還有人翻出自己30多年前學校發的證件,赫然寫的也是“安徽南京”。
學校的證件也習慣地寫著“安徽南京”。圖片來源于網絡▼
一次偶然,二次湊巧,接連的幾十次,只能說“徽京”的概念真的已經深入人心了。
而造成這一概念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刨根問底會發現這情況還摻雜著許多“剪不斷,理還亂”的歷史原因……
原來這南京和安徽的深厚情誼從古有之,當年的安徽還真的是以南京馬首是瞻。
話說明朝朱元璋占領南京后,改名“應天府”。安徽、江蘇都歸屬于南京管轄,大家如同家人般親近。
這“應天府”可了不得,它不光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還是中國規模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被譽為全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
后來明成祖朱棣遷都至北京,南京政治地位也因此下降,被改為“南直隸”, 但安徽依然由南京管轄。
雖被改為“南直隸”,卻絲毫不影響南京的經濟地位。當時南直隸的稅收占比達到了全國的20.41%,位居明朝納稅五強省之首。毫不夸張的說,誰占領南直隸,誰就獲得了角逐天下的資本。
南京城市風景(請橫屏觀看)。來源@攝圖網 ▼
就這經濟力量,清朝政府怎能不懼怕?所以清朝統一全國后,南京的政治地位再次下降,被改為江南承宣布政使司,但治所還在南京。
接著清朝繼續整改南京,降低了其政治地位,但南京仍然是包括江蘇、安徽在內的江南區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其經濟實力在全國依舊是扛把子地位,安徽的眾多地方還是得繼續跟著南京混。
南京秋季棲霞寺。來源@攝圖網 ▼
清朝政府也意識到南京的經濟地位并未有太大動搖,于是1661年直接把江南省一分為二,東邊叫“江南右布政使司”(治所蘇州),西邊叫“江南左布政使司”(治所南京),簡稱為“江南右”,與“江南左”。
1667 年,康熙皇帝再次整改,將江南右布政使改為江蘇布政使司,左布政使改為安徽布政使司,這時候江蘇、安徽兩省才正式確立、分治。
不過,雖然被分治,但這安徽布政使司卻還賴在南京辦公,不肯離去。直到 1760 年,安徽布政使才回駐安慶,南京對安徽的行政管轄也才真的畫上句號。
南京夫子廟秦淮河風光。圖源@攝圖網 ▼
整整400多年的時間,安徽都在南京的管轄內。
可想而知,安徽無論是語言、文化、飲食都與南京極其相似,同說江淮官話,同種飲食習慣、文化習俗。南京和安徽猶如被一條無形的線,緊緊地綁連在一起。
再說說安徽的省會合肥。
合肥是從1952年才正式成為安徽的省會,細細算下來也堪堪72年,難怪相比合肥,安徽人更愿以南京馬首是瞻。
就這歷史關系,來南京打工的安徽人怎會有背井離鄉的漂泊之感?
不僅僅是歷史因素,地理位置、交通設施方面也是安徽小弟們親近南京的原因之一。
南京長江第三大橋夜晚光斑。圖源@攝圖網 ▼
南京位于江蘇省的西南角,恰與安徽接壤。且從地理看并不是簡簡單單的接壤,簡直像嵌入安徽的一塊飛地,被安徽省的滁州市、馬鞍山市、宣城市三面包圍,離安徽蕪湖也僅僅80多公里,只一面留給江蘇,說它是安徽的一部分好像也不為過。從南京出發,前往安徽馬鞍山,比前往江蘇的其他城市近太多。
安徽和南京的位置圖。圖片來源@天地圖 ▼
交通上安徽“蕪馬滁們”去南京上班也比合肥還要便利,公路、鐵路、水路四通八達。就像是一個巨大的交通樞紐,在兩城之間架起了一座座快速通道,讓人們的往來更加便捷。
早在2019年12月,南京跟安徽就有15個地級市直達高鐵,15分鐘到馬鞍山,18分鐘到滁州,30分鐘到蕪湖,可以說是半小時高鐵圈,所以來南京打工顯然更快捷。
甚至于有的安徽小伙伴外出旅游,會直接選擇從南京乘坐飛機出發。那看病、逛街首選南京的更比比皆是。
夸張的還不止于此,南京到安徽還籌劃了跨省地鐵。南京到安徽馬鞍山的地鐵S2線,南京到安徽滁州的地鐵S4線,都有望于2025年后正式開通,屆時南京與安徽多個地市將進一步實現同城化。
建設中的南京S2線,圖片來源@百度百科▼
就這便捷福利,誰更像安徽的省會?
除了交通,安徽的小伙伴尤其是“蕪馬滁們”優先選擇南京而非合肥,也是來自最實際的原因——經濟水平。
講到這里很多小伙伴也許會比較好奇,論經濟實力,上海肯定比南京更好,而論到產業的新興程度,南京也比不過杭州,這些城市距離也不是很遠,為何那么偏愛南京?
四通發達的南京,圖源@攝圖網 ▼
南京的魅力到底在哪里?
雖然在省會這一咖位上,南京確實略顯尷尬,但南京的底子可不容小覷。
南京有一大特點,就是以“文”立城,南京擁有2所985高校,8所211高校,50多家高校及120多個國家級研發平臺,2萬家科技型中小企業。
2023年,南京文化產業收入更是占到全國GDP的6.65%,胡潤百富《2023 全球獨角獸榜》中,南京就有 8 家獨角獸企業上榜。
文化培育獨角獸29家,比如愛迪亞數字娛樂就參與了包括《指環王OL》《英雄聯盟》《刺客信條》《時空裂痕》等多款全球經典游戲的開發,與全球的 450 多家頂級游戲公司長期合作,是中國文化領域的出海先鋒。
英國雜志《自然》增刊《2023自然指數—科研城市》中公布了一個全球科研城市榜單,南京排在第六,“天下文樞”名不虛傳。
南京的“文”還體現在旅游資源上,南京擁有夫子廟、中山陵、總統府、大報恩寺、雞鳴寺、棲霞山、明孝陵、南京博物館、牛首山等眾多文旅資源,哪個不讓南京底氣十足?如此龐大的旅游資源,提供的就業崗位自然很豐富。
航拍南京明孝陵秋色。圖源@攝圖網▼
南京也確實很需要外省人才前來就業,于是在引進外省人才上,南京也是鉚足了勁,尤其是針對安徽的家人們。
早在2014年,南京出租車行業就取消了不招外地人的規定,很多安徽人因此在南京當上了出租車司機。南京也因此獲利,整個城市增加了 3000 余輛出租車。
而對于外省人員最在意的戶籍問題,南京還實現了戶籍同城化累積互認。
簡單點說,假如你老家是滁州,想定居南京,就算沒在南京工作過也沒繳過社保,只要你在滁州有繳納過社保,南京照認。真是應了那句歌詞“我家大門常打開,開放懷抱等你”。
南京為何如此迫切地吸引安徽人?因為南京的野心很大,南京正在打造一個南京都市圈。
其實打造南京都市圈的想法早在1986年就已埋下伏筆,在2003年江蘇省批準規劃,2021年南京正式成為首個國家批復的跨省都市圈。
南京都市圈內就包含了安徽的部分城市,如馬鞍山、蕪湖、滁州、宣城等。
只有合作才能共贏,都市圈的建立對安徽來說也是百利無害,要知道,當年昆山就是靠承接上海的外溢而做大做強的。
現如今南京將自己的制造業工廠開到安徽,對于南京來說,每年能節約30%~40%的成本。而對于安徽“蕪馬滁們”來說,承接南京產業轉移的利益也是數不盡的。
用滁州的成果來舉例,滁州有個經濟開發區,80%的企業都是南京轉移過來的,滁州一夜暴漲成為安徽老三,經濟僅次于合肥和蕪湖。
而承接南京外溢項目的蕪湖、馬鞍山、滁州、宣城這四個地級市,如今它們的GDP總和占安徽全省的四成以上,親近南京老大哥,顯然更能“吃香的喝辣的”。
安徽省各市級城市GDP情況。圖片來源于網絡▼
得益于這些地市的貢獻,2023 年南京都市圈共實現GDP總值 51049.46 億元,占全國比重為 4.0%,經濟綜合實力僅次于深圳都市圈,排在全國第二,成為7個成熟型都市圈之一。
也是借助于南京都市圈的打造,南京也能和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都市圈同臺競技。
對于這種雙贏的結果安徽省也是歡喜雀躍的,如此可喜可賀的成果,安徽省直接格局打開,不斷鼓勵各大地市主動向周邊經濟強市靠攏,充分發揮“左右逢源”的區位優勢,確保安徽整體的發展壯大。
現如今的安徽不僅積極深度地融入南京都市圈,還推動黃山市、宣城市、池州市融入杭州都市圈繼續借力發展,也難怪長三角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
由此可見,南京被稱為“徽京”不僅僅是個梗,笑談的背后更像是時代賦予的使命。未來,它們之間又會有多少有趣的梗等著我們呢?
【參考文獻】
1. 澎湃新聞2023-12-08《“徽京”想象:長三角一體化的時代隱喻》
2. 國民經略2023-12-06《“徽京”,究竟從何而來?》
3. 地圖帝2021-07-28《南京是江蘇省會,怎么被戲稱為“徽京”?》
4. 城市研究室 2023-12-11《“安徽省南京市”的昨天與今天》
5. 新華網2019-02-27 《“跨省”都市圈“同城故事”漸尋常》
●本文為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不能識別具體來源,不妥之處請聯系刪除,感謝您的包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