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而育之(教而不育謂之術,教而育之謂之道!聊身邊教育,分享育人之道)
沒有哪個時代的家長,比當下的家長更重視教育;
也沒有哪個時代的家長,比現在更不尊重老師!
重視教育,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但是卻不尊重實施教育的主要參與者,這是病!并且病得不輕!動不動就舉報老師,就是一個最好的證明。
據半月談報道,西南某基層教育局提供的臺賬顯示,今年1至8月,該局共收到128條舉報教師的信息,經調查,僅7起舉報基本屬實。
這些不實舉報的緣由,簡直五花八門,比如作業布置得“太多”或“太少”,對學生太溫柔或太嚴格,回復信息太晚,當著學生吃外賣、沒經驗帶不好班等,甚至還有的因學生在班上丟了一塊橡皮被舉報。
這不,老師又被舉報了!被舉報老師迫于壓力,已經離職。這一次老師真的錯了嗎?為什么有網友說“以前,嚴師出高徒,現在嚴師被開除”?家校關系為何變得如此脆弱,為什么老師做什么、怎么做都不對?當教育生態遭到破壞,最終誰又會受到影響?
老師給愛說話的學生戴“小蜜蜂”,遭家長舉報,迫于壓力已離職!
前一段時間,有一位老師因在短視頻平臺上發布一條“給上課愛說話的學生戴小蜜蜂”的視頻而走紅。視頻里,一位學生因上課愛說話而被戴上老師的“小蜜蜂”擴音器。
視頻引起熱議并被廣泛轉發,也有不少教師網友紛紛曬出自己給班上學生戴“小蜜蜂”的視頻,并表示這種方法很有效。
昨天,當事老師在個人社交賬號上發聲稱自己迫于壓力已經選擇離職。
當事教師稱,當時發布視頻時并沒有惡意,只是單純地想分享一下治理課堂秩序的好方法,該學生家長也在視頻底下點贊評論,并認可了她的教育方法。但是由于視頻播放量太大,學生家長害怕對學生產生影響,她就第一時間下架了視頻,對向學生和家長道歉。但是由于視頻已經被多次轉發,自己最終也接到了投訴,迫于壓力,自己最終選擇了離職。
那些愛拍學生們上課或課間視頻的老師們,長點心吧,說不定哪一天就翻車了,前車之鑒呀!
會對此事,網友們又是什么態度?
不扶爛泥,不燙死豬,不雕朽木,不渡無智,不彈牛琴,不補破罐,不翻咸魚,女媧不補天,夸父不追日,放下助人情結,尊重他人命運,讓花成花,讓樹成樹,讓牛馬成為牛馬,園丁只負責修剪枝丫,無法改變品種,嚴師出高徒,嚴師被開除!這條評論,獲得2500余位網友的點贊。
有不少網友總埋怨老師“佛性”,大家思考原因了嗎?如果老師們動不動就會被舉報,如果你是老師,你怎么辦?
離譜,道歉、離職,一開始刷到這視頻,只感慨這老師整治學生有一套,挺好,現在變這結果收場。
我一個80后的媽媽,我覺得老師真是一位稱職的老師,我孩子幼兒園中班上課講小話,被老師打了手板,我還挺感激她的負責任的,不懂這么好的老師為什么被逼得離職,令人費解。——一些網友的評論。
像上面懂事理的網友還是有的,但又有什么用呢?
破壞教育生態,最終影響了誰?
家長和學生固然有權監督教師的職務行為,但除了違法違規、師風師德等問題之外,動不動訴之“舉報”“投訴”,無疑是一種濫用,也走向了家校共育的反面。家長所謂的“難權”,無非是對學校、老師的教育教學行為產生歧義和誤解。教育主管部門需要做的,就是想辦法加強家長和學校之間的溝通,增進彼此互信。
凡是家長舉報老師,教育局總抱著息事寧人的態度,不管錯誤是不是在老師身上,都要“重打三十大板”,老師們輕則賠禮道歉,重則通報處分。從快、從重、從嚴處理老師成了家常便飯。
教育局“和稀泥”、無擔當,出現問題不分青紅皂白,先處理學校和老師,難道不是“助紂為虐”嗎?如果說教育局是老師們的“娘家”,這個娘就是“后娘”!
個別家長不懂事,可以理解!但是教育局領導毫無擔當,凡事甩鍋老師,用處分老師來平息家長的“舉報”,家長是滿意了,但是教育生態不就是這樣一天一天被破壞掉的嗎?
128起舉報,僅 7起屬實,這一數字樣本,折射的是教師群體之困,也凸顯破解“隨意舉報”“不實舉報”之難。
家長溺愛孩子,不舍得管;老師害怕擔責,不愿意管;培養出一批無法無天的學生,走上社會后,讓誰來管?公安、法院?還是監獄?
當“過度維權”破壞教育生態,危害極大,整個社會都可能受到影響。是誰造成了當下的局面?是誰讓老師們變得佛性?又是誰讓教育在歧途上狂奔?
“以前是嚴師出高徒,現在嚴師被開除”這不一群人的無奈,更是一個時代的悲哀!如果不改變,教育生態越來越惡化,所有人都會被反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