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不客氣地講,堪稱日系品牌的“倒霉大年”。此前在全球的運營,無論是洪水影響還是召回道歉,什么天災人禍都見過,但以豐田為首的日系品牌,卻從未有在美中日三大核心市場同時面臨逆境的經歷。
按照慣例,日本企業(yè)從4月1日開始新財年,所以基本在10月底-11月上旬會發(fā)布7月1日-9月30日的Q2財報,從今年成績來看,這是本世紀(參數丨圖片)以來4大日系品牌第一次同時出現凈利潤收縮的局面——詭異的是,利潤下降幅度比營收規(guī)模收縮快得多。
豐田營收11.44萬億日元,同比持平,歸母凈利潤5737億日元,跌55%;
日產營收2.99萬億日元,凈利潤-93億日元,而去年同期凈利潤為1907億日元;
本田361億美元,同比增4.8%,凈利潤6.7億美元,同比跌62%;
馬自達給出半年報,營收2.39萬億日元,凈利潤353億日元,同比跌67%。
其中日產跌得最慘,以至于官方做出調降銷量預期、裁員9000人,CEO及董事會成員自降薪酬50%,這又是熟悉的戰(zhàn)略問題戰(zhàn)術應對。
豐田財報,2024年全球銷量同比下滑
中日兩國的不同逆境
豐田是日系龍頭,一舉一動都能給日本汽車產業(yè)定調。當季,豐田全球賣出253.8萬輛車,同比下滑3.6%,環(huán)比增1.9%。雖然三年來大體都在原地踏步,但1000萬輛級別的銷量,也很難再有規(guī)模上升空間。
在日本本土,整車市場規(guī)模年年跌,大家都習慣了。2023年總銷量478萬輛,增長13.8%,一改連跌5年的頹勢。今年1-10月跌了7.6%,看上去要重回下降通道。日本市場規(guī)模雖然還是排在全球第五(歐盟視為整體),但仍逐步萎縮,而且是沒有挑戰(zhàn)者和創(chuàng)新者涌現的死水市場。
豐田在本土市場今年前三季度銷量下滑17%,市占率也從制霸級的59.5%下降到53.6%,仍然一家獨大。豐田將此歸咎于6月初的大事,日本監(jiān)管踢爆了五家日企(豐田、本田、馬自達、雅馬哈、鈴木)在生產認證存在舞弊。迫使后者暫停5種涉事車型生產。這件事對作弊時間最長、手段最惡劣的大發(fā),確實有嚴重影響。但對于其他企業(yè),只有一過性影響。季度乃至年度銷量,不應該諉過于監(jiān)管,何況這是自己作出來的。
在中國,今年1-10月日系市占率11.2%,相比巔峰時期的2008年(30.8%),只剩下1/3多一點了。
從2023年3月起的一輪又一輪價格戰(zhàn)中,日系品牌一直參與,但迄今尚未建立起穩(wěn)固防線。1-10月,日系總銷量還有接近240萬輛的體量,但是和銷量相比,日系品牌聲譽磨損得跟更嚴重一些。技術競爭的兩個焦點,一是圍繞動力源,一是圍繞AI智能,日系基本上全程旁觀,參與度很小。
相比本土,日系對留在中國市場問題明顯更積極一些。
11月12日,日產宣布與鴻蒙智行合作,雖遲但到。豐田與華為合作協議簽署更早,但合作項目一直缺乏細節(jié)披露。本田連續(xù)在華創(chuàng)立兩個新能源子品牌(燁和靈悉),而豐田則謀求逆勢增投,計劃在2030年在華生產250萬輛車,相比現在的規(guī)模擴張60%以上。而且希望效仿特斯拉在上海建立獨資工廠,并簽訂對賭協議。目前該提議尚無下文。
東風日產與鴻蒙智行合作,希望補齊智能化短板
這幾年國內市場的競爭邏輯已經非常清晰,必須利用并投資中國本土供應鏈,尤其在智能解決方案方面。做到這一點,需要淘汰很多日系供應商。至少還沒看到日系主機廠在做這方面的努力。
來自美國的不確定性
在日系最大的單一市場美國,貌似還過得去。
1-10月,豐田仍排在第一,銷量191.5萬輛,同比增5%。本田、斯巴魯、馬自達都在增長(日產在墨西哥更強勢)。但是第三季度,四家日企都出現了下滑,其中豐田賣出63.9萬輛,同比下滑6.84%。
美國的市場容量從超1700萬輛掉到1300萬~1500萬輛,到去年底已滿4年(今年預計1580萬輛)。其中1100萬自產,500萬進口,是世界上最大的整車進口國。其中有60%的進口車來自墨西哥。所有在美國有業(yè)務的跨國品牌,都在墨西哥部署產能。豐田最新一筆14.5億美元的投資,就是在墨西哥投產一款針對美國市場的皮卡車型。
當然,除了特斯拉。
2023年底,特斯拉叫停了墨西哥蒙特雷項目。不僅是整車,就連美國自己生產的整車,有41%的零部件來自墨西哥,而來自中國的零部件則從2018年的14%跌至10.6%。墨西哥拿到如此之多的近岸外包業(yè)務,其中有多少比例,墨西哥只干了重新打包貼簽的工作,只有墨西哥政府清楚。但剛上臺的辛鮑姆政府,發(fā)誓要在2025年保住“近岸”地位。
在美國,日系變身價格戰(zhàn)的發(fā)動者。價格戰(zhàn)的規(guī)律就是如此,擁有結構性成本優(yōu)勢的一方總是率先挑起價格戰(zhàn)。發(fā)動的理由,則是在消費力不足、市場整體容量收窄的當口,多搶一些地盤。價格戰(zhàn)的幅度已經超出了季度因素影響,當然和中國的力度還無法相比。
美國的政策不確定性,是日本車企的最大不安
與2023年相比,今年10月市場平均優(yōu)惠幅度增加了70以上%,即3150美元左右。聽上去很多,實際上優(yōu)惠幅度也就在10%左右。其中日系品牌的優(yōu)惠幅度超過了平均線,達到車價的12%~15%。考慮到日系庫存指數低于平均線,攻擊主動性十足。
日系最大的憂慮在于政策的不確定性。雖然聲稱“前景不明朗,企業(yè)必須為多種情況做好準備”,但能夠準備的就是硬接特朗普聲稱的10%-20%新增關稅。日系已經算好了,每輛出口到美國的新車增加4000美元的成本。
至于總統在“國際緊急狀態(tài)”下可以不經過會批準就提升關稅的擴權,則無從準備。日系品牌和墨西哥政府有一個共同的預感,即USMCA(美墨加三國協定)不會給墨西哥對美整車產能提供保護。
這里面潛在的邏輯,就是日系在美國市場的前景,系于政府更迭和人事安排的情況。這一點讓日系尤為不安。
中國外溢的影響力
豐田為首的日系,商業(yè)利益遍及全球(100萬輛以上的市場里面,只缺少俄羅斯)。但至關重要的市場只有三個(中美日)。日系應該能看到,隨著中國品牌的實力、規(guī)模和品牌聲望提升,其影響力正在外溢,甚至跑在市場份額前面。日系在全球面臨困境,與此多少相關。
當前,日系只在中國市場面臨中國品牌的直接競爭,最多加上泰國。斯巴魯和鈴木在今年夏天宣布關閉泰國工廠。泰國正上演中國市場的低配競爭版。比亞迪正在泰國發(fā)起新能源價格和產品雙重攻勢。迫使泰國占有率仍高達41.7%的豐田,30年來第一次降價。
比亞迪在泰國積極布局
泰國是東南亞的生產基地,2/3的產能用于出口。這也是中系海外第一個戰(zhàn)略節(jié)點,有七八家中國品牌在此建廠。不出意外,日系在此早晚面臨和中國市場類似的處境。
相比而言,日本市場基本是封閉的,不只是中系進不去,比亞迪在日本花了好幾年布局渠道,今年1-9月賣了1862輛車。。
但是,所有中國車因為“非市場因素”去不了的地方,周圍也難免被中系滲透。中系墨西哥據說市占率20%左右。一旦挑戰(zhàn)者形成技術代差或者高出一檔的場景優(yōu)勢,輿論聲望將先于市場份額占領高地。挑戰(zhàn)者對份額的蠶食很快就轉變?yōu)轹L吞,市場競爭拐點也可能來的出其不意。
在美國市場,中國車遭到全面排斥,中系未來幾年都進不去的美國市場,日系將受到來自兩個方向的擠壓:
一是美國政策正在走向孤立,日系作為外來戶,可能不是多付一點保護費的事情,很可能被要求在美投資的產能,如此,日本本土產能將進一步放空。
二是美國市場現存的對手,會依照中國品牌的經驗,大力改造供應鏈、研發(fā)方式,甚至造車方法論。福特CEO吉姆·法利,就毫不掩飾對小米SU7的喜愛,他表示這款車他開了半年,“已經離不開這種感覺了”。而福特則是豐田在美國最大的對手。即便美國邊境擋住了中國對手,但后者的影響力憑借供應鏈、關鍵金屬、技術擴散和輿論聲浪,無孔不入。不管日系多么迫切地想維持住最大單一市場的生態(tài)位,都不能忽略“影子對手”傳導過來的壓力。
福特CEO吉姆?法利在視頻專訪中表達對小米su7的喜愛
全球市場接近9000萬的體量,依靠政策監(jiān)管因素阻撓中系的大概有3200多萬輛(歐美日為主)。從長遠來看,技術和規(guī)模制造成本等生產力要素,才是市場份額的底層驅動力。如果日系只試圖應對眼前問題,那么眼下受到的庇佑,也標好了加碼。有效戰(zhàn)略只有一個,就是打贏在中國市場的生存保衛(wèi)戰(zhàn)。越是擁有全球商業(yè)利益的品牌,離開中國越是無處可去,因為對手會銜尾直追。
備注:若圖片涉及侵權,請及時聯系并予以刪除。
奧迪再創(chuàng)業(yè)增程大戰(zhàn)的“新征程”“一段式”與“兩段式”,看不見上限的軍備競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